景諳 邴格格
我知道我的書法老師和師娘不是在刻意秀恩愛,但是我對這種細節(jié)一直很敏感,所以經(jīng)常被喂狗糧,連他們隨便說句話我都覺得甜。我真的太羨慕了,我爸媽從來沒有這么心平氣和地聊過天。
我是爺爺奶奶帶大的。我拼命搜索小時候的記憶,也想不起爸媽什么時候抱過我親過我,他們對我來說甚至有點兒陌生,送我上學接我放學的次數(shù)屈指可數(shù),這么多年給我做過的飯一只手都能數(shù)過來。所以看到老師一邊寫字一邊逗孩子,我總是忍不住想:怎么會有人那么幸福啊,幸福到我想都不敢想。
我爸在我生命中好像一直是缺席的。我小時候他把我送錯幼兒園;在我整個學生生涯里他只開過一次家長會;到了高中,我半個月放一次假,和他幾乎沒有任何聯(lián)系。
我知道很多人說父親不善于表達,父愛是隱忍的,但他不是隱忍,我真的很難找到一點點他愛我的痕跡。
高三我有一天生病發(fā)高燒,學習緊又不敢耽誤課,一直挺到下午自習才請假。我爸只帶我到小區(qū)里的診所,我躺在那里打點滴,他在旁邊睡覺。好像他不認識我一樣,睡得那么安心。
若是只有我倆在家,他又要出去吃飯,就把我自己扔在家里,半夜帶著一身的酒氣回家,然后沒完沒了地拉著我嘮嗑。如果我回應冷淡,他便問我是不是看不起他。他可以絮絮叨叨到凌晨兩點,跟我聊雞毛蒜皮,卻不管我起早還有課。
參加別人的升學宴,總聽人說什么“爸媽把我放在第一位”“把最好的東西都給我”,這些感恩的話,在我的升學宴上一句都沒有。
我從小學習好,初二之前都是第一,他們不曾有過一句認可,反而說你看誰誰家孩子多有禮貌多會說話;如果我學會了嘴甜,他們又說,誰誰家孩子又白又瘦,你到底像誰長成了這樣。我永遠是不如人的那個。
初三成績稍微落后了一些,排到第六七名,他們便認為我原本就只會學習,現(xiàn)在學習也不行了,好像我的未來都要完了一樣。
可是其他同學都有自己的房間,有父母鼓勵、陪著學習,而我卻一邊忍受家里的瑣碎,一邊苦苦維持成績——這么想想我也挺了不起的,他們哪里想過呢?
高二的時候有一段時間壓力很大,莫名其妙地哭,完全集中不了注意力,甚至上著課突然就開始掉眼淚。
那時放假回家特別希望他們能夠平心靜氣地問問我怎么了,抱抱我告訴我都會過去的。可是沒有,他們甚至發(fā)現(xiàn)不了我的低落,又數(shù)落我什么都不和他們說。
我不是沒有試過和他們談心。有一次給我媽打電話,我說我最近碰到了一些鬧心事,我媽說我比你更鬧心,來我給你說說我這些事。
我沒有說的欲望了。我已經(jīng)很累了,怎么去接受別人的負能量?或許,她也是這樣想的,所以我們之間的溝通才總是顯得吃力吧?
那時候在學校打電話都用電話卡,我有個同學一學期用了37張電話卡,而我2張都沒用完。
作為父母,他們喜歡把很多事情歸咎給子女,他們的矛盾來源于我,不容易來源于我……好像他們活得比絕大多數(shù)人更累一些似的。
可是誰為人父母不辛苦呢?哪個成年人的生活容易呢?難道不養(yǎng)孩子他們就不用工作,不用供養(yǎng)自己的生活了嗎?為什么其他孩子的家長都是遮風擋雨的,而我的父母卻讓我分擔這些煩心事呢?
我知道愛和理解都是雙向的,但是他們沒有給予我愛,我實在很難理解他們。
從小到大我沒有得到過一點點回應,無論大事小事。哪怕我放學回家進門說“我回來了”,都無人響應。
那天看著老師才兩歲的兒子坐在他腿上,看著他上初中的女兒跟他開玩笑,我沒忍住哭了。老師跟我聊天,說這些問題不能逃避,要溝通要解決。
可是我怎么溝通呢?我們仨好像始終不在一個頻道上。我也曾很直白地告訴我媽不要總打擊我,我需要她給我回應,可她聽過即忘,就像知道我不舒服但是并不會帶我去醫(yī)院一樣。我爸除了醉酒后拽著我聊天不讓我睡覺,就只是躺在床上看電視、玩兒手機。我常常想,在他心里或許他自己永遠是第一位的,給不給我做飯取決于他想不想出去吃飯。我生日和他只差三天,可他不記得。
怎么溝通呢?
我曾經(jīng)一度很恐懼親密關系,直到看到了老師一家的相處,我才發(fā)現(xiàn)竟然真的有人可以那么幸福,幸福得那么真實。
他們是很溫柔的一家人。老師經(jīng)常開車順路送我回家,上課的時候旁邊總擺著師母洗好的水果,連他家的女兒提起我的時候說的都是“我姐姐”……有一次他們一家四口出去野餐帶上了我,師母買了一只燒雞,老師第一個把雞腿給我。
無論是客套還是什么,我不管,這對我來說都太溫暖了,是我在我家感受不到的。我在家里那種冷淡的環(huán)境生活慣了,只要別人給一點兒溫暖,我就會受寵若驚。
如今我成年了,我們之間的相處似乎不再那么劍拔弩張?;蛟S是他們也在成長,但更主要的原因是,我不再像小時候那樣迫切想得到他們的肯定。
我爸現(xiàn)在會承認我學習好,寫字也好看,但有時候會在末尾加一句像他。
我不喜歡這句話。這是我自己的努力,你沒有參與過。
我仍然羨慕書法老師,但我和我的父母仍然無法親密。
這未必是壞事,疏離一點兒至少不容易發(fā)生矛盾。我們可以各自過好各自的生活。
但我暗暗許愿,今后不要讓我的孩子體會我的生活。
他值得知道,這世界上的父母,是可以付出很多愛的。
【心理解碼】
反觀我們所植根的原生家庭,
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
◎文/孟泓沁
網(wǎng)絡上流行這樣一句話:“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钡拇_,能夠擁有一個美滿、溫馨的原生家庭,一段快樂、幸福的童年,總是讓我們向往的。景諳在書法老師的家中,看到了這樣理想的家庭,而她自己的家庭,卻讓她和我們感受到了一種冷冷的距離感。
是不是我們每個人都被原生家庭所束縛、決定了呢?景諳在成長和讀書的過程中,沒有感受到來自家庭足夠的支持。然而,她卻靠著自己的努力,維持著優(yōu)秀的學業(yè)成績。不僅如此,她的書法老師一家人把她當作家人對待,這都證明了景諳是一個招人喜歡的女生。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但是我們可以選擇如何從經(jīng)歷中汲取養(yǎng)分,成為更好的自己。
不過,我猜想雖然景諳已經(jīng)足夠優(yōu)秀,但她心中或許總有一些對父母的“不原諒”。其實,比起說景諳父母不好,我更愿意認為,景諳的家庭溝通是不流暢的。我很好奇當女兒和媽媽都想說自己的鬧心事的時候,有誰聽到了對方的聲音?我也很好奇,喝了酒后總找女兒嘮叨,希望女兒認可自己的爸爸,在平日清醒時,是否也有同樣的愿望?
我們反觀自己的成長,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如果,我們看到了自己父母的不足,我們不妨也嘗試去看一看父母所植根的原生家庭,聽一聽讓他們成為自己的故事。隨著不斷地成熟,或許有一天,我們能用我們的智慧和努力,讓父母也撥云見日,讓我們擁有更幸福和諧的家庭。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天府中學)
編輯/張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