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張家港市楊舍實驗學校 姚 紅
所謂“讓學引思”,指的是盡一切可能給學生提供學習的機會,在學習的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其中“讓”是“引”的前提,而“引”則是“讓”的目的。只有“讓學”,才能“引思”,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思維與學習品質。
讓學生主動思考,創(chuàng)設情境不失為一項良策。小學生對一切事物的認知多半來源于感性層面的知識與經驗,結合學生的學情、認知特點以及教學目標打造情境,可以讓學生在情境的渲染下不由自主地產生思考,由此可見,“讓學引思”的前提是具備真實的情境。
例如,在教學《金字塔》這篇課文時,教師是用這樣的方式開場的:同學們,在這個世界上,有一個非常神奇的地方。如果你牙疼,只要在這里睡上一覺,疼痛就會停止;將蔬菜、水果、肉類放在這個地方,可以經久不爛、不變質,保持新鮮顏色;如果你將咖啡貯存在這里超過24 小時,其味道比普通咖啡好得多……這樣神奇的現(xiàn)象還有很多,你知道這個地方在哪里嗎?教師用談話導入的方式為學生渲染了一種具有懸疑色彩的情境,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好奇心。學生自發(fā)分成兩派。一派表示不可能存在這樣的地方,因為沒有任何食物可以脫離冰箱長久保存;另一派則對此深信不疑,認為這樣的地方存在于外太空,或者某些不為人知的角落。
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讓學引思”,教師必須創(chuàng)設和文本內容相符的情境。情境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措施,能夠讓學生沉浸在學習狀態(tài)中,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文章。只有學生保持專注的學習狀態(tài),才能使“引思”成為現(xiàn)實。
思考和問題相伴相生,有了思考,才會產生問題;有了問題,將為思考提供更強的動力?!白寣W引思”的目的不僅僅在于“讓學”,更為關鍵的是“引思”,甚至更為確切地說,“引思”才是“讓學”的真正原因。只有讓學生產生思考的欲望,語文課堂教學才是成功的。教師需要巧設疑問,讓學生沉浸在思考的快樂中。
例如,在教學《蝙蝠與雷達》這篇課文時,教師先問學生:“同學們,你們有沒有經歷過停電呢?”學生紛紛點頭。接著,教師繼續(xù)詢問學生:“那么停電的時候,你們會怎么做呢?”有的學生說他們只能待在自己的房間里,盡量不來回走動;還有的學生說,他們可以憑借手電筒的光源,定位自己的位置。此時,教師向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當你遭遇停電,而且手邊沒有任何光源,你該如何移動才能不摔跤、不碰到任何東西?”學生紛紛表示不可能。在這個過程中,要是繼續(xù)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可是,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生物卻能做到這一點。它可以在沒有任何光源的情況下穿越黑幕,甚至為我國的科技發(fā)展提供了有效的幫助。你們知道這是什么生物嗎?如果你好奇,就請跟隨老師的腳步走進今天的課文——《蝙蝠與雷達》去一探究竟吧?!蓖ㄟ^巧設提問,學生沉浸在思考的過程中,真切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
問題是高效學習的保障,更是教師教學的助力。趣味、深刻、開放的問題,既能活躍課堂氛圍,還能激發(fā)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思考,從而實現(xiàn)“讓學引思”的目的。
“讓學引思”指的不是單向的教學模式,而是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只有師生共同參與教學活動,“讓學引思”才能成為現(xiàn)實,高效教學才能順利實施。教師需要和學生積極互動,了解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所思所想,引導學生的情感需求,讓學生感受課堂的人文性和情感性,深化學生對文本內涵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海的女兒》這篇課文時,對于小美人魚最后的結局,學生褒貶不一。有的學生認為小美人魚太傻了,即使她為王子犧牲自己的生命,王子也不會知道她才是自己的救命恩人,甚至可能完全記不住她的存在;還有的學生認為小美人魚太善良了,所以才會做出這樣的抉擇。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展開了深度的互動。教師詢問學生:“如果你是小美人魚,你會怎樣做呢?”有的學生表示,如果自己是小美人魚,一定要讓王子明白當天救了他的人是自己而不是那個公主;還有的學生表示如果自己是小美人魚,不會犧牲尾巴和自己美妙的歌喉,畢竟大家屬于兩個不同的世界,即使相見也不會有好的結果;還有的學生認為,如果自己是小美人魚,一定會告訴王子自己的心意,不會留著遺憾離開……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學生都表達了自己真實的感受,情感在此時得到巧妙升華,對課文內涵的理解也隨之深刻。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讓學引思”的前提是深刻、真誠的互動。只有師生之間積極溝通、課堂才會因此充滿生命力,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會日益專注,教學效率才能隨之提升。
總之,“讓學引思”是一種重要的教學理念,是踐行生本教育的重要途徑。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讓學引思”,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心聲,激發(fā)學生思考、探究的欲望,才能構建真正高效的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