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花
(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qū)崇德實驗小學,福建泉州 362000)
作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語文教學中,如果教師能認真鉆研教材,尋找讀與寫的結合點,巧設練筆,訓練學生寫作能力,可以較大程度地提高學生習作水平,使師生都能獲得較大的益處。
筆者在一份問卷調(diào)查中(調(diào)查對象為我校四年級中隨機選取的50名學生)發(fā)現(xiàn),認為作文很難寫的學生占80%,認為自己寫作文很難寫得具體生動是主要原因,認為學課文與寫作文有聯(lián)系的僅占20%。學生出現(xiàn)這種狀況和教師平時的教學有關,大多數(shù)閱讀教學以理解課文內(nèi)容為主,每單元的習作練習另外安排,教師甚至不會做具體的作文指導,這樣就不能真正體現(xiàn)教材的價值。是教師沒有充分挖掘教材的資源,還是教材沒有給我們提供這種資源呢?通過認真研讀教材,筆者發(fā)現(xiàn),不管是哪個版本的教材,內(nèi)容都是經(jīng)過編者精挑細選的,而且教材編排都體現(xiàn)了“讀寫合編”的思想。教材中“讀寫合編”的例子很多,以北師大版本教材為例,每一冊教材都有若干個主題單元,每個主題單元最后都設置了“語文天地”,“語文天地”中的“課外拓展”“妙筆生花”都是圍繞著本單元的主題內(nèi)容設計的,因此本單元的主題課文自然而然地成為學生習作模仿的對象。既然學生在讀寫方面的實際情況如此不容樂觀,而教材又給我們提供了如此豐富的“讀寫結合”的資源,我們就更應該認真地利用教材,扎扎實實地在課堂上滲透這一思想,并以此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每教一篇課文,教師都應盡可能設計寫作訓練,使學生把從閱讀中學到的內(nèi)容運用到習作中去,使他們的讀與寫的能力都得到增強。教師應當準確把握練的時機,讓學生練在當練時,練在理解的深入處,練在情感的共鳴處,練在主題的升華處……巧妙挖掘訓練“泉眼”,先讓學生“心動”,而后“筆動”,結合文章找到恰當?shù)木毠P引燃點,從而有效激發(fā)學生的練筆欲望[1]。
練筆的內(nèi)容應與讀的內(nèi)容保持一致,以求讀寫互促。如何準確找到這個“泉眼”?剛開始,筆者覺得文本讀與寫的結合點不明顯,不容易找準,于是深入課堂,與同年級段的教師共同研究,細讀文本,精心備課。一段時間后,筆者對文本的解讀漸漸深化,對文本資源的把握漸漸明朗,開始懂得把讀與寫的結合點細化到一個詞語、一組對話、一個句式、一個段落、一處細節(jié),甚至是一個標點上。歸納起來,有以下三種類型。
第一,在“知能遷移時”練筆——由此及彼,趁熱打鐵。體會精妙詞句,學遣詞造句;感悟精彩段落,仿段落方法;體味精巧篇章,悟文章寫法。
第二,在“思維發(fā)散處”練筆——因勢利導,開拓思路。寓寫于認知沖突處,寓寫于角色置換處。
第三,在“情感噴薄點”練筆——順勢延伸,情動辭發(fā)。推敲詞語,激活形象;描述畫面,展現(xiàn)形象;延伸結尾,豐滿形象。
此外,筆者逐步嘗試從語言表達形式的遷移、遣詞造句的講究等角度入手,注意指導學生有關細節(jié)描寫的方法,如動作、神態(tài)、語言、心理活動、外貌等幾種方法,讓學生在讀中學、寫中感悟,理解語言,內(nèi)化、運用語言,從而領悟到這幾種細節(jié)描寫方法給習作所帶來的種種好處,并靈活運用它們[2]。
找準了讀寫結合的“泉眼”后,如何巧妙地進行形式多樣的練筆呢?筆者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和學生實際,從不同層次來設計多樣化的小練筆。
1.典型句式的仿寫
句式訓練是一、二年級習作教學一個明顯的特點,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典型句式,讓學生在學中練,達到能力的遷移。
2.典型構段方式的仿寫
三年級習作訓練重點是學習構段方式,教材選編的很多課文的構段方式是清晰明了的總分、分總、總分總等結構,讓學生進行這方面的仿寫,能使他們很好地過渡到篇的練習。例如,三年級《海底世界》一文的段落是明顯的總分結構,教師可以結合時下的發(fā)展,讓學生圍繞“千姿百態(tài)”一詞模仿這種總分結構,這種寫作訓練的難易程度是學生可以接受的,他們能夠愉快地完成。
3.典型寫作方法的仿寫
例如,《小鎮(zhèn)的早晨》一文的第三段描寫了早市,教師設計仿寫片段“菜市場一幕”,讓學生對看到的人和商品、聽到的各種聲音進行描述,這為第六單元的習作《記一次自己的購物經(jīng)歷》做好了鋪墊。
4.特殊標點仿用“小練筆”
例如,三年級學生的習作中往往要用幾句話把一件事概述出來,事件中缺乏人物對話,即便有對話,也是很單一、枯燥,而且標點符號的運用不正確。北師大版第五冊的《回自己的祖國去》一文,很顯著的一個特點是以對話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于是筆者設計了一堂《提示語巧搬家》的讀寫指導課,讓學生感悟到提示語位置不同、標點不同,表達的效果也不一樣,之后筆者讓學生仿寫一組對話,要求提示語至少有三種不同的位置,這樣學生就學會了如何寫對話,并正確使用了標點。
文章常常有留白處,或是一種表達的技巧,或是情感的需要,或是留給讀者的思考。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抓住這些留白處,巧設練筆。
首先,看課文插圖開展“小練筆”。
其次,抓文本關鍵詞開展“小練筆”。例如,北師大版《一枚金幣》一文中的“兒子”說:“我為人當牛做馬,才掙來一枚金幣……”教師可以抓住“當牛做馬”一詞,讓學生想象“兒子”都干了哪些累活兒、苦活兒。
最后,抓故事情節(jié)開展“小練筆”。在指導學生習作時,筆者常常強調(diào)在寫人物做事之前先寫他是怎么想的,為了讓學生練習,同時也能走進人物的內(nèi)心,筆者抓故事情節(jié)開展“小練筆”。例如,在講授《跳水》一文時,讓學生思考“船長開槍之前會怎么想?”并寫下來。再如,在講授《包公審驢》一文時,“包公聽完劉五陳述后,皺著眉頭想了想,具體想了哪些?”教師可以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進行練筆,這樣既能使學生走進文本,又能使他們將這種思維遷移到自己的習作中。
一般故事性較強、篇幅較長的文章可以讓學生練習縮寫,訓練其概括能力,如北師大版第七冊的《草帽計》《諸葛亮少年時代的故事》等。
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根據(jù)材料進行合理的構思,嘗試改寫文章或材料。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對讀與寫結合點的敏感捕捉、巧妙引領,在精講中巧設練筆,培養(yǎng)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促進學生的語言積累和語言表達,能幫助學生掌握寫作技巧,練就扎實的寫作基本功,也有助于改變語文教學高耗低效現(xiàn)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