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人民醫(yī)院(450000)呂冰雪
腦膠質瘤(brain glioma,BG)占顱內腫瘤的80%以上,屬于常見的顱內原發(fā)性腫瘤[1]。根據WHO在2007年制定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腫瘤的分級標準,膠質瘤共分為四個等級,其中Ⅰ級和Ⅱ級為低級別膠質瘤,而Ⅲ、Ⅳ級為高級別膠質瘤[2]。對于高級別膠質瘤臨床需采用手術切除以及放、化療方式進行治療,但部分低級別膠質瘤患者通常采用手術切除方式即可有效清除病灶,延緩患者生存期[3]。因此通過有效手段對膠質瘤進行正確分級是臨床制定治療方案的關鍵[4]。3D-ASL和SWI可通過無創(chuàng)方式反映腦組織血流灌注、微血管以及腦組織的代謝情況,是顱內腫瘤診斷的重要輔助方式[5]。本研究就3D-ASL與SWI對膠質瘤分級的診斷效果進行如下探討。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102例腦膠質瘤患者資料,所有患者均經病理證實為腦膠質瘤,其中男59例,女43例;年齡32~83歲,平均(55.68±5.48)歲。102例患者膠質瘤分級:低級別組54例(Ⅰ級18例,Ⅱ級36例),高級別組48例(Ⅲ級26例,Ⅳ級22例)。所有患者手術前均接受3D-AS掃描、SWI掃描、MRI增強掃描,所得圖像較清晰,排除運動偽像較重、腫瘤過小患者。
附圖 ROC曲線圖
附表1 不同分級3D-ASL參數(shù)分析(±s)
附表1 不同分級3D-ASL參數(shù)分析(±s)
組別 CBFmax r1 r2低級別組(n=54) 81.36±47.26 3.20±0.88 1.73±0.86高級別組(n=48) 116.38±49.02 5.41±0.79 3.03±1.14 t 3.672 13.280 6.544 P 0.000 0.000 0.000
附表2 不同級別膠質瘤3D-ASL和SWI的ROC曲線分析結果
1.2 方法 采用飛利浦Achieva 1.5T核磁共振成像系統(tǒng)和24通道頭顱表面線圈進行檢查,患者仰臥位,將患者頭顱置于磁體中心,保持中立位。頭顱平掃:①軸位T12WI成像:TR/TE(2088ms/24ms);軸位T2WI成像:TR/TE(5281ms/104ms);軸位T 2 F L A I R成像:T R/T E(9000ms/95ms),視野24cm×24cm,層厚5.0mm,層間距1.5mm。②3D-ASL掃描:采用3DSpiral全腦采集技術,參數(shù)設置:帶寬62.5KHz,Post Lable Delay為1525ms,TR/TE(4683ms/10.7ms),矩陣512×512,層數(shù)40,層厚4mm,無間距,掃描時間4min 33s,進行顱底至顱頂?shù)娜X范圍掃描。③SWI成像:使用Ax SWAN序列,參數(shù)設置:TR/TE(38.5ms/22.8ms),矩陣352×288,F(xiàn)A 15°,NEX為0.69,視野24cm×22cm,層厚2mm,無間距。結束后進行頭顱T1WI序列增強掃描。
1.3 圖像處理 ①將原始數(shù)據載入后處理工作站,記錄各參數(shù)值。在腫瘤灌注層面選定3個感興趣區(qū)(ROI),獲取腫瘤CBFmax,結果取3個ROI平均值。按同樣方式獲取同層面腦白質區(qū)血流量CBF1、腦灰質區(qū)血流量CBF2。計算得出對應參數(shù)r1、r2。在腫瘤實質區(qū)域選取ROI,并盡量避開壞死、鈣化、囊變、周圍水腫。采用盲法,由2名醫(yī)師共同測量、審核結果,如果審核結果不一致協(xié)商確定。②半定量評估SWI區(qū)域腫瘤內ITSS,將腫瘤區(qū)域內的連續(xù)彎曲低信號確定為病理血管,將直徑在5mm內的似圓形低信號確定為微出血。ITSS分級標準:無ITSS為0分;存在1~5個線狀或點狀ITSS記1分;存在6~10個線狀或點狀ITSS記2分;存在≥11個線狀或點狀ITSS記3分。2名醫(yī)師采用盲法分別對各組進行ITSS評分,如果評分結果不一致協(xié)商確定。在1名有經驗的影像醫(yī)師指導下將軸位T1增強圖、腦血流量灌注圖進行融合。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數(shù)據處理,以±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采用受試者工作特性曲線(ROC)分析兩種成像技術對不同分級膠質瘤的診斷效能。
2.1 3D-ASL參數(shù)分析 高級別組CBFmax、r1、r2值均高于低級別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1。
2.2 SWI成像ITSS值分析 高級別組ITSS評分(2.20±0.81)分高于低級別組(0.87±0.54)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9.854,P=0.000)。
2.3 3D-ASL和SWI的ROC曲線分析結果ROC曲線分析顯示SWI成像的AUC、特異性、敏感性均高于3D-ASL成像技術。見附表2,ROC曲線圖見附圖。
在臨床上,MR增強掃描是膠質瘤診斷的常用方式,增強掃描時要注射造影劑才能進行,這對于腎功能不全或過敏體質來說具有一定局限性[6][7]。SWI和3D-ASL成像技術可以無創(chuàng)地顯示腦組織代謝和血流灌注情況,這些膠質瘤的分類信息是常規(guī)MR無法提供的[8]。
本研究結果顯示,高級別組ITSS評分高于低級別組,高級別組CBFmax、r1、r2值均高于低級別組,ROC曲線分析顯示SWI成像的AUC、特異性、敏感性均高于3D-ASL成像技術、表明SWI診斷效能高于3D-ASL。血管生成程度是判斷腦腫瘤侵襲性和評價良惡性腫瘤的重要指標[9]。膠質瘤級別不同其新生血管程度也有一定的差異,缺氧和供血程度也不同,因此導致的出血和灌注情況也有一定的差異性[10]?;诖?,通過對腫瘤區(qū)域的血管生成和灌注情況進行定量評估,是對腫瘤進行鑒別和分級的有效方式[11]。有研究顯示,SWI在膠質母細胞瘤分級中應用效果顯著[12]。王超超[13]等研究證實,ASL能反映腫瘤的血供情況,可作為評價腦腫瘤的有效輔助手段。在過去,大多數(shù)的研究都集中在單一的技術上。然而,將不同影像學方式結合使用可確保診斷的準確性,補充彼此的信息。目前,結合SWI等技術對膠質瘤進行分級的研究還不多,對膠質瘤精細分級的研究也很少。3D-ASL是一種新型的無創(chuàng)容積灌注成像技術,3D成像技術更全面的顯示了全腦灌注成像,與傳統(tǒng)的2D-ASL成像技術比較,其信噪比、采集效率均明顯提高,并有效克服磁敏感偽影,通過均勻的灌注圖像準確地反映腦膠質瘤的血管生成情況[14]。SWI對檢測出血、鈣化以及新生血管非常敏感,是檢測膠質瘤內部結構特征必不可少的工具。本研究結果顯示,膠質瘤評級越高ITSS得分越高。原因可能為高級別膠質瘤細胞生長快,在高需氧量情況下易造成缺氧情況,引發(fā)脫氧血紅蛋白增多,呈低信號。與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中有2例Ⅱ級膠質瘤的ITSS值為3。筆者認為其與某些Ⅱ級膠質瘤的新血管生成較曲折密集有關,未成熟的血管發(fā)育產生脫氧血紅蛋白。
綜上所述,S W I診斷效能高于3D-ASL,SWI在膠質瘤分級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