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印度特派記者 胡博峰
本月中旬,歷經8年談判的《區(qū)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xié)定》(RCEP)正式簽署。由于絕大部分簽署國是亞洲國家,有媒體稱“亞洲組成了全球最大的貿易組織”。但亞洲第三大經濟體印度的缺席異常醒目,并成為一個熱門話題。“不是所有協(xié)定都有利于印度?!庇《韧忾L這樣表態(tài)。有分析認為,不加入RCEP是印度對其半年前提出的“自力更生”國策的呼應。自該政策出臺以來,不少人將其同中國聯(lián)系在一起,認為是針對中國而來,實際上真是如此嗎?
“自力更生的印度”需成“13億人的口頭禪”
5月中旬,在新冠病毒肆虐之際,印度總理莫迪發(fā)表全國電視講話,宣布將推出巨額經濟刺激計劃,強調要利用疫情帶來的機遇大膽改革,讓印度成為“自力更生”的經濟強國。
半年多來,“自力更生的印度”成為當?shù)毓俜?、媒體和智庫的高頻詞,長期占據(jù)印度社交媒體熱門話題排行榜前十。而在此后的公開講話中,莫迪也幾乎言必稱“自力更生”。8月15日的獨立日紀念活動上,他表示,“‘自力更生的印度將不再僅是一個詞,而是13億多國民的口頭禪”。此后,莫迪將“自力更生”的政策概念進一步完善,解釋為“自力更生不是閉門造車,而是更開放地發(fā)展,減少印度對世界經濟的依賴,讓印度成為世界經濟復蘇增長的新動能”。
不難發(fā)現(xiàn),“自力更生的印度”政策其實有兩面:一面是減少對外依賴,鼓勵本地化生產和采購,目標是盡快完善全行業(yè)、全產業(yè)的發(fā)展布局;另一面是力爭在“后疫情時代”搶占全球供應鏈制高點。這兩面勾勒出印度未來產業(yè)發(fā)展的面貌和雄心。
印度前國家安全委員會成員拉納德接受《環(huán)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自力更生的印度是莫迪政府因應印度國內經濟形勢和產業(yè)現(xiàn)狀作出的戰(zhàn)略選擇?!笔聦嵣希《冉洕?018年甚至更早時間就已進入下行區(qū)間,經濟增速放緩、失業(yè)率高企、政府債臺高筑,而新冠疫情進一步放大了印度的經濟困境。特別是長達3個多月的“全國封鎖”后,印度經濟雪上加霜,生產活動幾乎陷入停滯,急需通過推動國內產業(yè)發(fā)展的方式拉動經濟增長。
疫情同時暴露了印度多個行業(yè)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短板,特別是原料藥、汽車零部件、電子產品組件等,中國短暫的停工限產帶來直接沖擊。隨后發(fā)生的邊境對峙及沖突進一步促使印度政府對長期存在的“產業(yè)依賴”問題進行反思。某種意義上,“自力更生的印度”正是這種反思的產物,體現(xiàn)在行動上就是一方面尋求進口途徑的多元化來替代現(xiàn)有“中國供應鏈”,另一方面試圖通過設置貿易壁壘倒逼印度發(fā)展全產業(yè)鏈模式。
需要看到的是,減少對華供應鏈依賴應只是“自力更生的印度”產生的客觀效果,因為在制定政策之初,中國因素并非該項政策的全部動因。不過,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釋為什么印度堅持退出其認為“由中國主導的”RCEP。而且,盡管印度官員表示“自力更生”不針對任何國家,該政策與印度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卻是分不開的,一些右翼組織據(jù)此施壓或嗆聲莫迪政府,要求排除中企參與某些商業(yè)項目。
美國是不得不提的一個外部因素。特朗普政府挑起對華貿易戰(zhàn)后,印度始終希望能夠從中漁利——無論是之前“毛遂自薦”地希望中國從印度購買大豆等農產品,還是吸引在華外資企業(yè)向印度進行產業(yè)轉移。印度《經濟時報》此前披露稱,印度政府初步確定約46萬公頃土地用于承接自中國外遷的企業(yè),并指示其駐外使領館密切接觸“有意”赴印的在華外資企業(yè)主。印度《論壇報》日前也援引消息人士的話說,印度、日本、澳大利亞提出“供應鏈彈性計劃”,并為此加強了與東盟國家的溝通力度。
鑒于此,美國“當選總統(tǒng)”拜登上臺后的對外政策,也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印度“自力更生”政策的命運。印度戰(zhàn)略界普遍認為,拜登上臺后中美緊張關系將有所緩和,一旦中美關系中的向心力增強,強到足以抵消美國對全球供應鏈安全的疑慮,那么莫迪利用“自力更生的印度”政策下的一手“供應鏈之爭”大棋局,很可能會草草收場。▲
競爭力排全球第68,如何“自力更生”
“自力更生的印度”提出伊始就遭遇很多“非議”。由于莫迪宣布這項政策時使用的是印地語,主流媒體此后為英文翻譯是用“自力更生”還是“自給自足”爭執(zhí)不下。最終,結合印度新聞局后來給出的官方定義,印度媒體選擇了“自力更生”作為標準譯法。
“名正言順”之后,問題變成這一政策能否發(fā)揮預想作用。聯(lián)系過往,此間不少專家擔心印度回歸“計劃經濟模式”的老路。印度經濟學家埃亞爾稱,莫迪的這一政策難免讓人想起尼赫魯和英迪拉·甘地所作的“自給自足”嘗試,“他們以失敗告終,導致印度在獨立后的30年里,貧困人口數(shù)量增加了一倍”。
埃亞爾認為,“自力更生的印度”政策的矛盾之處在于既要減少對外依賴和進口,又要融入全球供應鏈和價值鏈中。他說,印度在全球競爭力指數(shù)排名中僅為第68位,“你認為印度該如何實現(xiàn)自力更生?”在他看來,印度土地、勞工成本高,稅費、電費、運費高,如果能將這些都降下來,印度將變得更有競爭力,而這事實上與是否推行“自力更生”政策沒什么直接關系。
印度反對黨國大黨高層也曾多次抨擊“自力更生的印度”是“新瓶裝舊酒”,是莫迪第一任期提出的“印度制造”政策的升級或延續(xù)?!董h(huán)球時報》記者也有過類似疑惑。長期研究印人黨政策的賈瓦迪對記者解釋說,“印度制造”是面向世界推廣印度的產品和服務(下圖為2015年4月,印度在德國漢諾威宣傳“印度制造”),“自力更生的印度”范圍更廣,可以理解為“印度人為印度和世界制造產品、提供服務”。不過,賈瓦迪承認,二者在一些方面是重合的。
據(jù)記者觀察,“自力更生的印度”不是一個單純的口號,而是試圖通過推進多領域改革實現(xiàn)整體發(fā)展的組合性政策。莫迪多次表示,要實現(xiàn)“自力更生”,就要圍繞土地、勞工、金融、教育、技能培訓和法律等方面進行大力改革。截至目前,印政府已宣布一系列經濟改革政策,涉及農業(yè)、國防等多個領域。
農業(yè)方面,莫迪政府力排眾議強推新法,通過消除各地方邦間貿易壁壘和提供電子交易平臺,擴大農民出售農產品時的自由選擇權,并引入新的合同農業(yè)模式。國防方面,對印度兵工廠系統(tǒng)進行集團化、公司化改制。為吸引外資進入,將進入國防領域的外國直接投資的自動審批持股比例由49%上升到74%,相當于擴大了市場準入。此外,北方邦、古吉拉特邦和中央邦等已暫時放松勞動法管制,企業(yè)雇用制度可以更靈活。
稅制、勞工和土地是影響印度經濟發(fā)展的三大問題,“自力更生的印度”政策提出的經濟、基建、技術、勞工、內需“五大支柱”,其內核正是希望借此徹底根除這三大頑疾,引領印度走上經濟發(fā)展的快車道?!?/p>
愿景很美,但印度等得起嗎
就RCEP來說,印度最終選擇不加入并不讓人感到意外。美國《外交政策》網站23日稱,印度過去參與自貿協(xié)定的經歷強化了其對“自力更生”重要性帶意識形態(tài)色彩的敘述。“盡管(印度)政府自己的研究顯示,印總體上受益于過去簽署的貿易協(xié)定,批評者卻指出另一個結果——印度同數(shù)個RCEP國家的貿易逆差。”
確實,與日韓等簽署自貿協(xié)定后,印度與這些經濟體的貿易逆差出現(xiàn)大幅增長。2014年莫迪上臺后,一度抵制前一年世貿組織達成的“巴厘一攬子協(xié)定”,拒絕簽署在此基礎上確立的《貿易便利化協(xié)定》,原因是擔心對其農業(yè)造成不利影響。這些都讓外界對印度“排斥”國際條約產生深刻印象。與此同時,正如英國《金融時報》近日所稱,“凡是有印度加入的俱樂部,通常都無法就規(guī)則達成一致?!?/p>
不過,國際協(xié)定并非關鍵,分析認為,“自力更生的印度”主要面臨三大考驗。首先,印度政府不斷惡化的財政狀況能否起到托底支持作用。疫情導致的稅收銳減如何破解,以及如何引導三輪經濟刺激政策的資金定向高效地流入目標行業(yè),都是不能回避的問題。
其次,印度國內既得利益勢力是否會阻撓莫迪政府利用“自力更生的印度”推動改革過程中的關鍵議題。第三,疫情造成印度大量企業(yè)處境艱難,根本無力承受降低對外依賴過程中所帶來的高成本挑戰(zhàn)。
印度《經濟時報》此前的一篇文章稱,“自力更生的印度”政策愿景很美,但若要真正實現(xiàn)推動改革和全產業(yè)鏈目標,至少需要10年時間。但看印度的經濟、市場及其參與主體的狀況,恐怕等不了10年。
印度央行官員阿加沃爾曾對《環(huán)球時報》記者說,“自力更生的印度”政策引發(fā)廣泛議論或批評,主要是因為該政策更傾向于中長期,但疫情對印度經濟造成的破壞以及印度經濟先前積累的問題需要更短平快的應對措施。即使印度財長西塔拉曼在該政策框架下接連推出三輪經濟刺激計劃,但其中近一半是以貸款、擔保或注入流動性的方式出現(xiàn),客觀上對“后疫情時代”印度經濟復蘇作用也有限。
印度政府一名匿名消息人士也對《環(huán)球時報》記者表示,“自力更生的印度”政策更注重遠端效果,減少依賴、鼓勵本土化生產、爭奪全球產業(yè)鏈主導權背后的更深層次用意是筑牢印度宏觀經濟的基本盤,防止主權信用評級被進一步下調,同時增強印度經濟在潛在的第二波甚至第三波疫情沖擊下的韌性。
從過去半年的情形看,很多人對印度“自力更生”的效果并不看好。印度媒體人庫納爾·普羅希11月22日撰文稱,莫迪表示要讓印度“自力更生”,此舉被廣泛視為想減少印度的對華依賴,但這一努力貌似正陷入困境。他寫道,新發(fā)布的官方數(shù)據(jù)顯示,中國在印度整體進口額中的占比從上個財年的13.7%增長到本財年截至9月之前6個月的18.3%。“莫迪的口號或許朗朗上口,卻難以付諸行動?!?/p>
印度的“自力更生”政策最終效果如何,還需要時間加以證明。但可以肯定的是,對印度政府、市場主體、金融機構等來說,未來的每一步恐怕都舉步維艱,但又不容有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