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陽
有人說到一個觀點:只要到了邊界5%,他就會及時止損。不管收益多少,至少在避免損失上,他覺得設(shè)定邊界挺好。
5%的拿捏,是他自忖合適的度。對其他人而言,數(shù)字也許有差,但邊界的設(shè)定極其必要。這是我從他平常的講述中學(xué)到的。
我們雖然喜歡和志同道合的人打交道,可生活不由人,有些交道打得身不由己,也或情非得已,可如果我們給自己設(shè)定一個邊界,它在你5%的范疇之內(nèi),很多東西容易接受,并常覺釋然。
可能我們常說的人與人之間的分寸拿捏,就是邊界。它允許人勇往直前,可也自帶保護裝置,讓你進可攻退可守。
有時候,我們特別容易被裹挾,或者很容易受到周遭環(huán)境的影響。當周圍人都在做一件事時,也許很多人并不知道為什么要做,但還是和大家一起做了,慢慢地很多東西和認知的邊界就在模糊,進而被操縱,被主導(dǎo)。
網(wǎng)上很多的信息便始于此。人們一點點地被一些高聲喊的浪潮與風(fēng)潮帶進了漩渦,迷惘又錯亂,然后認為這個世界是怎么了。
蘇東坡眼見天底下沒有一個不是好人。我將這理解為達觀,看盡人世滄桑,不是沒遇到壞的,而是他選擇看好的。突然會認為,這世上沒有好壞之人,只有被動機欲望驅(qū)使的人。
這世上每個人,每種發(fā)生,都是有緣由的,如果知道緣由,也許不支持,但可以理解,如此意義上哪里還有好壞呢?
就好像弘一法師臨終前寫下的那四個字“悲欣交集”。這個悲,與傷悲無關(guān),是“慈悲”。我們自己的狹隘,讓我們的理解淺薄而又無洞見。
邊界是我們內(nèi)心設(shè)定的與世界和他人交流、交匯、交通的尺子。設(shè)下自己接受的刻度,不容跨越,是普通平常人的好活基準。
有的人圓滑世故,他量別人有多看起來貌似的長,內(nèi)心里也許就會有多真實委屈的短。
有的人通達圓融,他量別人有多看起來貌似的長,內(nèi)心里真的會有不可丈量的寬廣。
我們眼中認同和看到的他人的好,是我們自我認知邊界在拓展和延伸,無關(guān)乎別人,是我們做成了更好的人,是我們選擇如何看待這個世界。那從不意味著爾虞我詐、自私貪婪、狡詐下作未曾發(fā)生,只是理解發(fā)生背后的選擇而已。
邊界的設(shè)定,就是你有一份自己守得住的不被撼動。因為它有一個數(shù)值的設(shè)定在你的心里范疇,所以它不同于固執(zhí)。
與人相處,或者自處,甚至夫妻男女之道,有邊界限定,大概率長治久安。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前者便是這源遠流長里,保持著一份怡好的距離感,你懂我知,你退我進,你推我拉,是一種敬畏和體恤。至于后者,這世上能用錢解決任何問題,利來利往,自有利盡人涼之時。
邊界除了自己要有,也要尊重別人的。劃定邊界,知其可為,亦知哪里不可為。楚河漢界,總要有個線,告訴你不能跨越。
就像開頭所說的邊界5%一樣,它保住了你的錢袋,保住了你的尊嚴,也保住了你的人格獨立和自持、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