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敏
屈石匠最終在二兒子建國家走完了自己恓惶的一生。臨閉眼的時候,他在心里默默罵著大佛寺廟門口算命的瞎子,說好了他活不過七十三,可是硬生生讓他捱到了八十三。換作別人,可能高興還來不及,可是放在屈石匠身上,只有他自己知道,這多出來的十年不好熬啊!
屈石匠開始放命的時候被建國從三姐家接回來。已經(jīng)立夏,天氣一天比一天熱,屋里的暑熱像蒸鍋里的水蒸汽,處處彌漫著??菔萑绮竦那骋矡幔瑴喩碓餆?,他躺在床上,把自己的衣服一件一件扯掉。伺候他的四女兒坐在床邊,不明事理,以為他老糊涂了,不停地給他系著已經(jīng)洗得變薄發(fā)黃的白襯衫的紐扣。晚上建國下班回家,老四給小哥說了這事,建國索性把襯衫給他脫了,在肚子上蓋了一條薄薄的毛巾被。屈石匠又開始自己解褲帶,用腳蹬褲子。老四心里發(fā)了顫,越發(fā)覺得爹老糊涂了,當著女兒的面竟然要脫褲子。好幾次她都打了退堂鼓不想伺候了,可是想到還要仰仗小嫂子給辦低保,這才又咬著牙堅持著。她在心里說,也就這幾天的光景了,快了,快了!
建國和妻子都是公務(wù)員,每天按時按點的上班,把爹接回來,家里沒人根本不行。老四比建國小兩歲,前段時間正好圍著小嫂子轉(zhuǎn),想讓嫂子幫忙給申請低保,見縫插針地獻殷勤,看著爹接回來了,沒人伺候,趕緊主動請纓,接過了這個艱巨的任務(wù)。之前,屈石匠都是老三伺候,每家每月給老三二百塊錢,外加上屈石匠的老齡補貼,一個月下來也將近兩千了。老三看著老四搶了自己的買賣,心里頗為惱火,雖然和弟弟建國在一個小區(qū)院子,但自從屈石匠搬到建國家,她就再沒過來看一眼。她坐在廟門口跟著一幫老頭老太太歇陰涼,之前都是一個村的,現(xiàn)在城市改造,把村子拆了,建成居民社區(qū),誰都知道誰家的底細。孫老太太問老三:“這幾天咋不伺候你爹了?”老三嘴一撇,嘟嘟囔囔地說:“不伺候了,誰能誰伺候去,我是不伺候了,前前后后都伺候十年了,我也伺候煩了?!弊焐线@樣說,心里還惦記著每家每月的二百塊錢。她躲著不去建國家,也是怕建國開口問她要屈石匠的老齡補貼存折。
屈石匠就睡在主臥對面的客臥里,小小的一間房,靠墻擺放著一張一米二的單人床,床頭放著一張窄窄的木桌,上面放著屈石匠的藥、喝水的杯子、吃剩的半碗飯、還有電量早已耗盡的手機。屈石匠幾天前就不能下地,大小便都在床上解決。建國為了老四照顧方便,就從超市買了幾大袋老年紙尿褲,早上上班前給穿一件,中午回來再換第二件,無非就是費點錢的事。在花錢上,建國倒是個孝子,從來沒對屈石匠克扣過。老四把屈石匠自己解褲帶的事告訴了小哥,建國立刻揣摩到爹的心思,他是嫌熱。客臥雖說背陽,但也不透氣,窗戶太小,形同擺設(shè),到了下午,又有夕陽曬進來,整個屋子像是架在穩(wěn)火上燒。老四心粗,整天盤算的都是自己的鍋大碗小,照顧爹不過是有利可圖,哪能想到這么多?說是照顧,也就是給喂點飯,喝點水,其余時間都躺在客廳沙發(fā)上看電視。反正小哥和嫂子一走,家里也就她和爹在,爹躺著不能動,她想干啥誰也管不著。
住在同一個小區(qū)的大哥建軍一直沒過來,估計又在裝聾作啞。大家都心知肚明,只是誰也不提,誰也不說。住院的時候,大姐二姐守了一個多禮拜,當醫(yī)生讓出院準備后事時,建國把屈石匠背回自己家。兩個姐姐剛開始還熱心的照料,以為也就是一兩天的事,結(jié)果過了四五天,發(fā)現(xiàn)屈石匠還能吃能喝,臉色紅潤,一點都不像快咽氣的老人,各自借口要幫著兒子丫頭看孫子,回了自己家。這理由也很充分,大姐二姐都是過六十的人了,兒女正是干事業(yè)的時候,孫子孫丫頭肯定沒人帶,關(guān)鍵時候不給兒女搭把勁,以后老了咋辦呢!
她們說這話的時候完全沒有顧慮到躺在床上的屈石匠的心里感受。她們在等老,屈石匠是已經(jīng)老了;她們防患于未然,屈石匠卻已經(jīng)行將就木。
等死的屈石匠被二兒子脫了個精光,從頭到腳看不到一絲絲肉,只剩下一張干枯的、泛著褐色的皮松松垮垮包裹在一把老骨頭上。他一般側(cè)身躺著,腰間包著一張雪白的紙尿褲,雙腿彎曲,兩只胳膊搭在一起,像一根干柴搭在另一根干柴上。他成天不說話,就那么默默躺著。老四給喂飯,他就張開嘴吃幾口,等不想吃了就搖搖頭。老四也不勉強,把碗往桌上一放,給他擦了嘴,就算一件工作又完成了。喝水用的是吸管,老四把水杯端到他的臉下方,把吸管伸進他嘴里,他就努力吸,發(fā)出嗦溜溜的聲音,只有這時,好像才能深刻感知到他還活著,還有一點點微弱的力氣。
年輕時候的屈石匠完全不是現(xiàn)在的樣子。他矮、瘦、硬朗,要么不說話,要說話就一聲頂著一聲,好像往山上滾石頭,不推到頂不罷休。聽話的人就像站在山的另一邊,眼看著石頭被他推上去,再骨碌碌滾下來,躲都躲不及,就被石頭砸個稀巴爛。為著說話,大兒子建軍和他喊過很多次,兩人都犟,都想占上風,結(jié)果石頭碰著石頭,誰也不讓誰。建國念過書,是家里唯一的大學生,知道迂回,和屈石匠從來不頂著說。屈石匠大字不識一個,對念書的事卻看得很要緊,自從建國考上大學,這個兒子在屈石匠心里就高了一等。建軍雖說干活多,家里大事小事忙著張羅,但在屈石匠嘴里卻被罵作狗肉不上秤。這話傳到建軍耳朵里,父子間就有了隔閡,漸漸地,隔閡變成磚,磚砌成墻,墻蓋成房,誰也攻不破誰了。
屈石匠到這個家的時候只有二十出頭。這樣說可能有點不對,但這是不爭的事實。這個家最早不姓屈,姓李。兵荒馬亂的時候,馬鴻逵到處抓兵,李老太爺好不容易逃出來,先是在郵電局燒鍋爐,后來娶了死了兩任丈夫的黃氏為妻,改在電影院門口賣燒雞和蠶豆,好不容易攢下點錢,在縣城邊上的村子里買了三間房。李老太爺和李老太太只有一個女兒,視為心肝,一轉(zhuǎn)眼長到十八歲,實在舍不得外嫁,托人介紹,把流落在縣城,無依無靠的屈石匠招為上門女婿。
結(jié)婚后,本應(yīng)成為一家之主的屈石匠,在這個李姓家里一直活得像個外人。李老太爺本身是個硬梆人,心眼活,能吃苦,對人仗義,對事分明。他活著的時候,這個家他說了算。等他走了,這個家說話算話的人也沒輪到屈石匠,而是他的老婆,李老太爺?shù)呐畠豪钤掠ⅰ?/p>
李月英完全繼承了她爹的秉性,聰明、潑辣,行如風、坐如盤,說一不二。屈石匠在外面在家里倔了一輩子人,唯獨對李月英事事聽從。言聽計從到什么程度呢?大到今年田里種麥子還是種蓮花菜,小到一日三餐吃湯面還是吃黏飯。屈石匠也并不是從一開始就這么聽老婆的話,剛結(jié)婚那幾年鬧過幾次。先是和李老太爺鬧,一個蹲在屋里的炕上罵,一個拿著拾糞的叉子在院子里罵。最終屈石匠雖然把炕跳塌了,但李老太爺卻當著一院子看熱鬧的人把他狠狠打了幾叉子。再后來,李老太爺走了,屈石匠又犯了犟驢脾氣,和李月英干起來,他照舊蹲在炕上罵,把被子褥子毛氈扔了一地,日爹道媽,罵了整整一天一夜。李月英一聲沒吭,該下地下地,該做飯做飯,夜里帶著七個娃娃和李老太太擠在老伙房屋里睡。第二天天一亮,她拉著大的,抱著小的,坐在大門口哭,指名道姓讓屈石匠出來,跟自己去公社打離婚。罵了一天一夜的屈石匠早罵累了,也徹底消了氣焰,任憑李月英怎么哭,怎么鬧,再不出一聲言語。李月英的哭聲把全村人都招來了,里里外外圍了個瓷實。大家七嘴八舌,大多是說屈石匠不對,不該看著李老太爺走了就欺負孤兒寡母,把屈石匠臊得恨不得一頭鉆進炕洞里。
晌午的時候,大家把李月英勸回家給娃娃做飯,屈石匠一聲不吭給炕換新炕面子。從那以后,不知他是看明白了,還是徹底怕了自己老婆,反正直到李月英死,倆人再沒鬧過。
屈石匠除了脾氣犟,其他都挺好。下地能吃苦,割麥子、背苞谷、打場收稻子,哪一樣農(nóng)活都干得井井有條。就是做人有點死板,不出頭,用李月英的話說就是不活人。在村里待了幾十年,臨了沒交上一個能說貼心話的朋友。這也和他的身份有關(guān),外來戶,又是招女婿,村里人看他總拿半個眼睛看,看得時間久了,就把屈石匠看心涼了,和誰也不來往,和誰也不親熱。誰家有個婚喪嫁娶,從來沒人來請屈石匠,都是照著李月英的面子請。屈石匠的七個娃娃結(jié)婚嫁人,來幫忙的也都是李月英平日里換下的情分。常年被人瞧不起的勁兒,讓屈石匠越來越默不作聲,成天就知道低頭干活。農(nóng)忙的時候跟著李月英種菜賣菜,空閑的時候就出去放羊。李月英像個攥著屈石匠命脈的決策者,每天都能讓屈石匠忙得團團轉(zhuǎn)。在最小的女兒老五嫁出去之后,建國也有了兒子,李月英不愿意看孫子,想繼續(xù)賣菜,屈石匠就成了帶孫子的老漢。每天把孫子放在自行車后面的大鐵籠子里,忙著給李月英做飯送飯。他對建國兒子的偏愛,又惹得建軍兩口子不高興。建軍和老婆都是農(nóng)民,但卻不安心種地。建軍一年四季在外面搞副業(yè),老婆在家閑著,幾畝地都讓給了公公婆婆。每年打下麥子稻子,屈石匠再給大兒媳婦送過去幾袋,夠他們一家四口的吃喝。既然閑著,孩子肯定自己帶,建國兩口子都上班,孩子當然老人帶,這也算是說得過去的理。但是到了建軍這里,偏偏過不去了,咬定屈石匠偏心,三天兩頭鬧不依,父子倆新仇舊恨越積越深。
李月英賣菜賣了十幾年,那十幾年是這個家最風平浪靜的好日子。五個女兒依次嫁了出去,建軍和建國也各自成家立業(yè)。雖說也有各種小矛盾、小風波,但畢竟是小,起不了大浪,誰家還沒個鍋碗勺子碰在一起的時候。清明的時候,屈石匠就帶著幾個兒女給李老太爺和李老太太上墳。每人騎個自行車,從家門出來,車把上掛著水壺和酒,車筐里包著豬頭肉和饅頭,浩浩蕩蕩穿過村子向南山而去。好多人又夸屈石匠,說他有良心,年年能記掛著給老丈人和丈母娘上墳。
李月英不再賣菜完全是被逼的,種菜的幾畝地在政府修路的規(guī)劃圖上,誰也沒辦法。那年開春,李月英和屈石匠收到政府賠償?shù)陌巳f塊錢后,李月英的賣菜生涯就算是歇菜了。閑下來的李月英完全變得盲從,對生活也沒有了新的、更高的追求。之前,賣菜掙錢是她活著的全部動力,現(xiàn)在,田沒了,錢有了,提在她氣門上的那根線卻斷了。她整天唉聲嘆氣,既不愿意做飯,也不愿意出門,炕上一睡一天。建國和媳婦在上班之余開了個打印店,越發(fā)忙碌,想讓李月英幫忙做飯、照看孩子,李月英卻沒了心勁兒。為了尋個好借口,她專門去了一趟大佛殿,找了個居士老婆子跟著信了佛。以自己吃齋念佛,不能沾葷為由,拒絕了兒子。屈石匠最看中的就是建國,不愿意在兒子剛創(chuàng)業(yè)的時候扯后腿,于是接過了老婆子不愿意摸的燒火棒,一面學做飯,一面帶孫子。
六十多歲的屈石匠硬是在本該享福的年紀學會了和面、烙餅、蒸包子、包餃子和各種難度不等的炒菜。做飯的勺子一拿起來就再也放不下,年邁的屈石匠從此圍著鍋臺整整轉(zhuǎn)了十幾年。屈石匠六十五歲的時候,李月英突然就走了,腦溢血,一點征兆都沒有,一口痰憋在嗓子眼沒提上氣,人就悄無聲息地走了。
俗話說,招女婿,耍把戲。這六個字像一扇千斤重的磨盤,牢牢壓在屈石匠身上,讓他一輩子都翻不了身。李月英走了,大家以為屈石匠會變,會像脫韁的老野馬一樣,在剩余的人生里恣意活著。畢竟管束他一輩子的女人先他而去了。建軍甚至和兩個姐姐、三個妹妹說,屈石匠可能會帶著八萬塊賠償款跑回老家。這話他不敢說給建國聽,他怕建國。每次他和屈石匠罵賬,建國總是一言不發(fā),既不幫著爹,也不幫著哥哥。罵完了,建國該對爹好對爹好,該對哥好對哥好。就是這種冷靜的中立讓建軍害怕,或者說羞愧,一個當大哥的始終做不出大哥的樣子。就在大家背后議論紛紛時,屈石匠索性依了建國的話搬到前面的大院子里,安心給兒子一家三口做飯。那時,村子還沒有拆遷,建國開打印店賺了錢后就把老院子拆了,蓋了一大一小兩院子房子。大院子建國一家住,小院子屈石匠和李月英住。兩個院子墻挨著墻,屈石匠褲帶上系著兩套鑰匙,整天兩頭跑。李月英剛走,建國就讓屈石匠搬到前院和他們住,后院租出去,讓屈石匠收房租。剛開始,屈石匠還不愿意,覺得自己住挺好,后來聽三丫頭說建軍在背后胡說八道,這才聽了建國的話,當天晚上就搬了過去。不管前院還是后院,對屈石匠來說,不過是個睡覺的地方,這坨坨子窩窩子,無論是過去的老屋還是現(xiàn)在的新磚房,在屈石匠心里,始終姓李。
李月英走了之后,建軍曾一度想緩和父子之間的關(guān)系。他專門讓兒子開車帶他去了一趟屈石匠的老家,把屈石匠唯一的弟弟接了過來,住在自己家里。又讓兒子去請爺爺過來,想借著兄弟團聚也來個父子冰釋前嫌。結(jié)果,屈石匠不僅不去,還犯了倔脾氣,罵建軍是“驢日的兒子”。屈石匠罵這話,是因為看透了建軍的心思。建軍不是想他這個爹了,是想那八萬塊錢了。李月英活著的時候,建軍想方設(shè)法圍著母親轉(zhuǎn),讓母親去他家吃長面,讓母親住在他家,說他給老母親養(yǎng)老送終。臨了,又說自己做生意手頭緊,問母親先借點錢。李月英是什么人?在菜市場上混了十幾二十年,天南海北的啥人沒見過。建軍再聰明,他也只分走了李月英身上七分之一的血脈,再加三個他都不是李月英的對手。他最終沒有從母親那里哄騙走一分錢,母親走了,他又想對著屈石匠下手了。屈石匠的弟弟被建軍困在家里三天,第四天,他趁著建軍出門趕緊跑到建國家找哥哥。兄弟倆幾十年沒見面,一瓶老銀川碰著喝了半宿?;叵肫鹜?,屈石匠后半宿幾乎沒睡著。
屈石匠最早是個跑單幫的。十四歲,單薄的身子搖晃在山道上,像一根秋風里的蘆葦,肩頭掛著一個舊褡褳,前面裝著水鱉子,后面裝著干糧饃饃。他從固原城出發(fā),一路向南,晝行夜歇,半個多月后抵達蘭州城。今天開車從固原走蘭州,一路途經(jīng)無名道路、銀武高速、平定高速、青蘭高速、巉柳高速、柳忠高速、南濱河東路。如果不堵車,不在各個休息站吃喝拉撒,3小時53分鐘后會準時到達,全程335.57公里。1947年時不行,屈石匠得一步一步走過去,春夏時上身穿一件無領(lǐng)短褂,下身一條粗布褲子,腳上是一雙草鞋,秋冬時身上多加一件棉襖,腳上換成黑布鞋。走路時雙手交叉,疊抄在袖筒里,瘦削的肩膀搖晃得更加厲害,空套套的襖子跟著晃來晃去,像一只打擺子的雞。屈石匠不敢抄小路,小路有土匪,常常攔截跑單幫的,搶錢搶物。大路也不好走,有官兵,查煙土走私。屈石匠卻一次也沒被攔住,那些拿著長桿子槍的官爺看都不看他一眼,一個孤零零的、穿得像叫花子一樣的孩子,有啥好查的。
屈石匠剛開始時帶二毛皮,把二毛皮反穿在身上,去了蘭州城里,脫給大炕店的老板,住一宿,拿錢買一些糧食,再往固原走。一年四季,屈石匠都走在路上?;氐焦淘?,他并不是每次都回家,只有口袋里的銅板墜著當當響時,他才回去。他盼著見母親,母親卻像個燈影子,能看得見,卻始終親近不得。家里還有個弟弟,像極了母親——母親沉默寡言,弟弟寡言沉默。只有后爹見了他會笑,雖然那笑的背后藏了極深的內(nèi)容,一把把他拉進柴房里,摸他的口袋,摸出幾張票子,迅速塞進自己的褲襠里,說是要幫他收著,以免丟在路上。屈石匠不敢說啥,看著后爹出了柴房,才跟著出來,蹲蹴在門檻上,低頭吃一碗攪團。
夜里睡在炕上,他聽著娘和弟弟說話,后爹和娘說話,他覺得黑暗中有一堵墻,把他和弟弟、母親、后爹三人隔開了。他在這邊,他們在另一邊。
第二天,天麻麻亮,屈石匠再背上褡褳繼續(xù)上路。
跑了兩年后,屈石匠膽子大了,也跟著別人帶了一次煙土,一路上有驚無險,安然回到固原,掙的錢比哪一次都多,可惜也只裝了半天工夫,剛進門沒端上碗就被后爹又拉進柴房里。這一次,后爹多讓他住了一宿,還安頓他繼續(xù)帶煙土。屈石匠受了鼓勵,到蘭州城里把二毛皮賣了,所有的本錢都交給大炕店老板,要換煙土,結(jié)果大炕店老板私吞了那筆錢,還吆喝著要報官。不到十七歲的屈石匠還是像根蘆葦,單薄,無依無靠,人在異鄉(xiāng),不敢和人家爭辯,只得眼里含著淚離開。兩手空空回到固原城的屈石匠這一次沒有進到家門,后爹拿著放羊的鞭子抽在屈石匠身上,罵他窩囊。娘冷眼看著他,一句話沒說。屈石匠冷了心,從家里出來后漫無目的地走。
這一次,他不想走蘭州城了,他想去別的地方,最好能尋到新出路。他沿著大路往北走,走了幾天幾夜,來到了中寧縣,發(fā)現(xiàn)這里交通便利,挨著黃河,是個謀生的好地方,就此安頓下來。剛開始,他在一家館子里給人端盤子,開飯館的老板和李老太爺是一起當過兵的生死兄弟,看屈石匠做人老實、做事踏實,領(lǐng)給李老太爺當上門女婿。多年后,屈石匠回憶說,他第一次見到李月英,眼睛都挪不開窩窩子了,一雙又黑又亮的丹鳳眼,兩條又粗又長的麻花辮,大圓臉盤白皙生動,紅潤的嘴唇像剛摘下的櫻桃。僅從外貌,屈石匠已經(jīng)一百個愿意,一千個愿意,而他又是個無家可歸的人,憑空多了一個家、一個貌若天仙的老婆,能不愿意嗎?李月英并沒有看上屈石匠,嫌他矮、瘦、丑,可是稍微過得去的人家都不愿意給人招女婿。好好的主人不當,誰愿意看人臉色喘氣呢!李老太爺在飯館子里把屈石匠看了半夜,最終替女兒敲了板。
李月英走后過了兩年,村子拆遷,建國在城外暫時租了一套兩層樓房過渡。屈石匠住樓下,建國一家住樓上。搬到租的房子里,屈石匠徹底老了,走路離不開拐杖,眼睛也不好使了,看啥都模模糊糊。新樓房蓋好,建國媳婦卻不愿意屈石匠搬進去,想辦法申請了一套廉租房給屈石匠住。對外說是自家樓層太高,屈石匠上下樓不方便,其實誰都知道是嫌棄屈石匠。屈石匠啥都沒說,兒子讓去哪他就去哪。廉租房和新小區(qū)隔著一條馬路,屈石匠做不成飯了,建國又從爹的手里接過了燒火棒。他把廚房安在廉租房,每天下班都去廉租房做飯。媳婦想躲著不見爹,除非不吃飯。
搬到廉租房后,屈石匠變得寂寞多了。之前幾個女兒過年過節(jié)還去看看他,后來隨著她們年齡大了,要操心兒女娶嫁,要幫著帶孫子,看屈石匠的次數(shù)也越來越少。屈石匠已經(jīng)出不了門,有一次天氣好,他讓建國把他送到大佛殿門口,那里有很多人天天曬太陽。等建國走了,他把算命的瞎子叫過來,給了他十塊錢,讓他算算自己還能活多久?他說他活得實在麻煩。算命的瞎子把十塊的票子轉(zhuǎn)著圈摸了一遍,折了兩折,小心地裝進口袋里,這才抓住屈石匠的手好好摸了摸,對屈石匠說:“老哥啊,放心吧,熬不過七十三。”屈石匠放下心來了,算命的那年,他已經(jīng)七十二,也就是說,好歹再熬一年,他也就可以展展脫脫走了??墒?,過了年,過了端午,過了中秋,轉(zhuǎn)眼又到了年底,他還好好活著。除了感冒吃點藥,連個醫(yī)院都沒進去。
屈石匠真是絕望了。為此,他還鬧了一次自殺,用菜刀在自己的干脖子上刺了一下。血淌了一地,要不是老三來送西瓜,估計就真的走了。老三嚇傻了,趕緊給建國打電話,建國假都沒顧上請,騎著車子就往家跑。屈石匠在醫(yī)院里縫了十幾針,住了半個多月,建華和五個丫頭把矛頭都對準建國,說他沒照顧好爹。建國沒發(fā)脾氣,建國媳婦罵了,“丫頭兒子生了七個,又沒生建國一個,憑啥都讓我們照顧?”建華也罵,“就憑建國姓屈,我們姓李。就憑李老太爺留下的一院子房子被你們占了?!?/p>
出院后,老三主動請纓照顧爹,幾個丫頭還覺得老三識大體,后來才知道,老三讓每家每月給她二百,她給爹買煙買酒。不僅如此,老三還教著屈石匠把自己的老齡補貼要了去,轉(zhuǎn)手也到了老三手里。屈石匠在老三家前前后后住了兩年多,老三也不消停,隔三差五給姊妹兄弟打電話,說屈石匠不行了。就像喊狼來了,喊的次數(shù)多了,大家也就煩了、不信了。每次去老三家,你總不能空著手去,總要買點啥吧,一條煙,兩瓶酒,一只燒雞或烤鴨,下來就超過兩百,日子的賬不會算,錢的賬還能不會算嗎!
最后一次住院是屈石匠感冒了。四五月的天氣,乍暖還寒,老三大清早把屈石匠抱進輪椅里,推到外面墻根下,美名其曰曬太陽。這樣的季節(jié),即便有太陽,那也是藏著風的,就把屈石匠吹感冒了。建國把爹送進醫(yī)院,打了一個禮拜吊瓶,感冒好了,醫(yī)生卻讓他早早準備后事。建國這次直接把爹背進自己家樓上,不管咋樣,爹得從自己家走,不然得讓鄉(xiāng)鄰笑話一輩子。
每天夜里,建國都睡在客廳,時時刻刻聽著屈石匠的動靜。隔兩個小時進去給喂一次水,飯已經(jīng)吃不下了,連牛奶也不喝,只靠一點點清水續(xù)命。好幾次,建國聽到爹在嘆氣,自言自語地說著咋還不死呢!
屈石匠走的那天夜里悄無聲息。建國做了一個夢,夢見跟著屈石匠去放羊,一群羊跳進黃河里,建國急得直哭,屈石匠卻笑,說,丟不了!丟不了!建國醒了,突然覺得屋子出奇的安靜,他心里一驚,跑到小臥室,發(fā)現(xiàn)屈石匠已經(jīng)走了,手上還留著一層薄薄的余溫。
喪禮辦得簡單而規(guī)矩,棺材停了五天下葬。建國并沒有按爹最后的遺愿把他送回固原老家,而是和母親李月英合葬了。屈石匠要是知道,估計也是沒辦法。他聽了小兒子一輩子話,別人都以為是因為兒子跟他姓的緣故,只有他自己知道,是因為在他心里,兒子是念了書的人。他說他一輩子就吃了沒念書的苦,走投無路,才走到中寧縣,給別人當了上門女婿。他還說,哪怕他念過一點點書,他都能想辦法在外面活下去。然后他說了這輩子最有學問的一句話: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屈石匠的故事講完了,我的心里也像是滾落了一塊石頭。
送走屈石匠那天,我好久才平靜下來。山上的燥熱和塵土讓我疲憊不堪。按照老家的習俗,中午還有一場待客的宴席,下山的路上,幾個姨媽已經(jīng)迫不及待地談?wù)撝羌也蛷d的味道如何如何。屈石匠走了,世界還是那么熱鬧喧嘩。
我沒有去吃席。我把有些喪氣的自己扔在陽光充足的大床上,沉沉地睡了一覺。傍晚時分醒來,屋子暗沉沉的,像另一種墳?zāi)?。四周靜得可怕,聽不到以往的任何聲響。我光著腳下地,反鎖了門,一件一件脫掉衣服,隨手丟在地板上。赤裸裸的,我像赴死一樣走進衛(wèi)生間。我打開了頭頂?shù)脑“?,耀眼的光穩(wěn)妥地照在我身上,雙乳豐滿,腰身肉圓,肥碩的臀部布滿了當初生女兒之后留下的妊娠紋,像銀色的魚鱗一般。雙腿滾圓,像兩根松木柱子。我從頭到腳打量著自己,和臨終前的屈石匠截然不同,我就像一棵生命力旺盛的白楊樹,每一個毛孔都透著綠色的生的希望,但我卻絲毫沒有生的欣慰。經(jīng)過送葬的奔波,我理解了一切死亡,如同我理解生。同時,我又沮喪一切活著,如同我沮喪告別。
蓮花蓬頭灑下閃著金光的水珠,沖擊在我身上,飛濺起的水花像晶瑩的瀑布。我撫摸自己的臉頰,它仿佛瞬間老了十歲、二十歲,我的眼角堆滿了細細的皺紋,我的皮膚布滿了褐色的斑點,我曾經(jīng)明亮如皓月的眼睛上掛滿了一層霜,我的鼻翼兩旁寫滿了蒼老的遺跡。短短幾個小時之后,在看過屈石匠的葬禮之后,我也迅速衰老。沒有人告訴我,衰老和死亡之間的距離是多遠,我慢慢蹲下去,抱緊膝蓋,靠著乳房僅有的一點點暖試圖重新鼓起勇氣,努力活完余生。
屈石匠是我外公,享年八十三歲。生了大兒子建軍后,為了賺錢養(yǎng)家糊口,跟著人去山里打了十年石磨,人稱屈石匠。是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