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史文化體現著一所學校的精神和傳統,校史文化中歷屆師生譜寫的優(yōu)秀事跡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著不可代替的價值,本文將從校史文化的內涵入手,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校史文化,其次在此基礎上分析新時代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本文主要從日常教學的角度上,校史文化獨特的優(yōu)勢帶來的價值;其次,在引導師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上,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進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等這幾方面來體現。
關鍵詞:校史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價值
一、校史文化的內涵及其實質
文化是一個非常廣泛的,且具有人文意味的概念,文化包含多種方面,且隨著人們生活的日益豐富,文化的方面也會越來越豐富,大到國家底蘊,小到居民日常生活衣食住行,文化沒有準確的定義,是一種蘊藏在大環(huán)境中的一種意識形態(tài)。1932年,“學校文化”的首次被提出,美國的學者沃勒W·Waller將其詮釋為“學校中形成的特別的文化”。學校文化是充斥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散發(fā)著與眾不同的魅力,大到校園中有著厚重歷史感的建筑,小到花花草草旁邊“愛惜花草”的指示牌。廣到社會上對每個踏出校園的學子身上帶有的母校學子的光環(huán),細微至學校嚴肅的學校制度。它不僅是有形的文化展示,更是無形的文化底蘊,體現著大學精神。校史文化從一所大學的建立開始就處于一種不斷被豐富被發(fā)展的狀態(tài)。若是要追尋一所大學精神的源頭,那么校史文化便是這重要源頭之一,一所學校的傳統,歷史上重要的人物、重要的事跡、取得的重要成就、久存至今的建筑、甚至學校辦學以來的失誤與遺憾等,都是校史文化的重要部分。蘊藏在校史文化中的精神會在學校的各個角落影響激勵著學校師生們。以長春理工大學為例,1958年創(chuàng)立,60多年的風雨中,也經歷過被停辦的險阻,該校是1958年長春成立的十多所高校之一,也是當時全國407所高校之一,中國光學英才的搖籃。歷史的沉淀成為了校史文化成為愛國榮校教育的基礎,賦予學子強烈且自豪的歸屬感。
二、提高了高校育人工作的實效性
與時俱進開拓學校育人路徑是培育新時代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重要舉措,所以將校史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更好地相輔相成發(fā)揮育人作用不失為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在現今精神生活日益豐富的背景下,建設使教育者對教育內容和目標擁有較低抵觸情緒的教育方式顯得尤為重要。隱性教育是指在宏觀指引下,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覺中受到隱性目的、無規(guī)劃、間接和隱性社會活動的熏陶的教育過程。隱性教育以平等的互動方式注重了受教育者在教育中的主體效用,也給予與了受教育者充分的尊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校史文化的隱性教育方式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增強學生作為主體的感覺,引導其主動將育人教育理論內容內化,更好地去實現育人目標。校史文化自身的獨特之處就在于,它主要就是以一種隱性的形式存在于大學中,它孕育于校園內、師生中,潛移默化地用傳承悠久的大學精神引導著學校內的活動者,譬如有利于提升學生愛國愛校的情懷,作為新民主主義的開端,1919年在北京,以青年學生為主,教育界、工商企業(yè)人士等多方愛國群體一起參與的五四運動,從歷史地位上反映了學校是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陣地之一,也決定了高校校史蘊含著濃郁的愛國情懷,在培養(yǎng)師生的愛國情懷和學校榮譽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極大地提升學生愛國愛校的情懷。校史文化獨特的隱性優(yōu)勢帶來的價值體現在可以把教育內容無聲滲透入學生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中,使學生沉浸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氛圍中,同時更高地注重學生主體性,也更好地發(fā)揮出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可能存在的、少部分的對于“灌輸”式理論教學方式的叛逆現象,從而提高了大學育人工作的實效性。
三、促進了師生正確價值觀的培育
習近平總書記對于做好思想主張教育工作這一方面,不斷強調指出:“要通過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熏陶、實踐養(yǎng)成、制度保障,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睂W習者建立人生價值觀的重要階段之一是高校,而高校相較于之前學習階段的教育環(huán)境,是一個有了豐富多彩的思想文化,文化與文化之間的碰撞更加激烈的學習環(huán)境,學生的思想觀念,行為素質都會受到深刻的影響,現今又處于互聯網大數據時代,思想、文化及價值取向越來越多元化,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如何引領學生樹立積極、正確的價值觀自然已變?yōu)樗枷胝谓逃匾慕M成部分。學校的歷史文化在引領學生構建正確積極的人生價值觀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史文化自大學建成起,不斷被豐富發(fā)展更新,反映著歷代師生優(yōu)秀的理想信念,價值體系觀念,并形成特定的氛圍影響著生活在學校里的師生,具有強大的激勵與凝聚力,引導著師生自發(fā)朝向母校主導的人生價值觀。黨和國家十分重視價值觀的指導,多次重要會議都闡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對其做出了指示。學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將校史文化融入到高校育人中,因其隱性教育的優(yōu)勢,能夠更好地將正確價值觀植入人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是為了更好的實現中國夢,學校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教師是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力量,但學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要教學對象,學校是他們活動的主要場所。因此,我們應該更好地利用學校校史文化的優(yōu)點和其獨特的歷史價值,使教師和學生更容易接受和內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高校價值觀的培育。
參考文獻:
[1] 袁先瀲.學校文化力建設策略[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 程珂.高校校史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世紀橋,2011(13).
[3] 房云.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彰顯“中國特色”——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重要精神[J].高教學刊,2019(07).
[4] 曹秀芬,江書平.談校史文化的時代價值[J].高等農業(yè)教育,2015(11).
[5] 鄧夢夢.以校史文化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路徑探究[D].北京化工大學,2017.
作者簡介:夏慧敏(1995—),女,江蘇鹽城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