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以達成歷史解釋為核心的時空觀念教學

      2020-11-25 07:29張永猛
      中學歷史教學 2020年10期
      關鍵詞:人口密度都城洛陽

      張永猛

      今年是山東省實行學業(yè)水平等級考試的第一年,歷史學科的等級考試題所呈現的特點,將成為新一屆高三歷史復習的“指向標”,也是高一、高二教學的重要參考。姜鋼指出“考試向教師、學生傳遞的重要信息是‘什么是教與學最重要的內容,對教育教學有重要的牽引和拉動作用,‘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學什么是考試反撥功能的現實體現”[1]。本文嘗試在研讀第16題考查方式和命題特點的基礎上,探索在高三復習備考中培育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

      一、試題研讀

      2020年山東省等級考試歷史試題第16題:

      圖5、圖6、圖7是中國古代三個歷史時期(東漢永和五年、唐天寶元年、明洪武二十六年)的人口密度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據葛劍雄《中國人口發(fā)展史》

      分別提取圖5、圖6、圖7的人口分布信息,并據此說明與其相對應的歷史時期。(12分)

      本題以三幅人口密度圖為載體,繼承了山東省2019年12月歷史等級考試模擬考試第17題用歷史地圖考查歷史思維和核心素養(yǎng)的命題方式。兩道考題都是圍繞一個主題,以不同時期的一組歷史地圖考查時代特征及內在關聯,是典型的考查時空觀念核心素養(yǎng)的試題。但是,本題又有所創(chuàng)新,即要求學生自己判斷三幅圖對應的時代,難度有所增大。東漢、唐、明都是中國古代史上重要的統(tǒng)一王朝,把三個王朝集中于一個設問中考查,更加凸顯新課標要求的通史觀念。同時,以特定時空的認識指向歷史解釋的特點更明顯。以考查時空觀念的表象,完成了對中國古代史歷史解釋的考查,較好地把兩個核心素養(yǎng)結合在一起。建構人口密度的時空變遷,綜合考查時代特征,體現了較強的綜合性。正如本文主標題所示,培育時空觀念的目標是達成更為客觀清晰的歷史解釋。

      本題所選的三幅歷史地圖均出自《中國人口發(fā)展史》,作者葛劍雄先生是歷史地理學大家,在人口史等研究領域享有盛名。該書涵蓋中國二千多年人口發(fā)展與變化的重要論題,可謂體大思精。但是智者千慮或有一失,筆者檢索《中國人口發(fā)展史》原著,反復研讀三幅地圖及相關的說明文字,發(fā)現三幅地圖的繪制有幾處可商榷的地方。

      試題圖5(原著為圖6)為《東漢永平五年(140年)人口密度圖》,圖例中只有“—·—”一種表示地方行政區(qū)劃的界線,標為州界。按照此圖例所示,圖5應該是以州為單位進行的人口密度統(tǒng)計。不過,圖中在同一個州的范圍內,有兩種甚至多種表示不同人口密度的圖例,如揚州。也就是說,圖中所示并不是以州為單位統(tǒng)計的人口密度,而是以其他的行政區(qū)劃為單位進行的統(tǒng)計。再通過檢尋原著中的相關描述,葛先生是按照郡和國為單位進行的人口統(tǒng)計和人口密度的計算。葛先生制作了《東漢郡國人口密度》[2](原著表27),里面詳細統(tǒng)計了東漢十三州所屬的105個郡國的人口數并計算了人口密度。筆者通過對比《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冊《揚州刺史部》[3]的豫章郡、丹陽郡、吳郡三個郡與會稽郡之間的界線輪廓,可以確認該界線與圖5所示相同位置的線條(“—”細黑實線)高度吻合。東漢時,州(刺史部)正在由監(jiān)察區(qū)逐漸演變?yōu)樽罡咭患壍牡胤叫姓^(qū),在圖例中以“—·—”明確畫出各州界線理所應當。只是,在制作人口密度圖的時候,并沒有把一個州以內的郡國人口合并計算人口密度??梢栽黾訄D例“—”(細黑實線)為郡國界線,消除讀圖時的誤解。

      圖7(原著也是圖7)不是葛先生自己制作的歷史地圖,而是選自費省的博士論文《唐代人口地理》(該論文1995年出版)。圖例“—·—”標為分區(qū)界,并沒有說明是什么級別行政區(qū)的分界線。通過檢讀圖7的相關說明,可知葛先生是依據道為單位進行的統(tǒng)計。在文中錄用了《唐代人口地理》中唐代分道統(tǒng)計的《唐各道人口密度》[4](原著表28),人口密度統(tǒng)計的基本單位為州,并不是道。通過對照《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五冊唐朝的相關歷史地圖,可以確認圖7是以《唐時期全圖(二)》[5](開元二十九年即公元741年)為底圖繪制的。在繪制圖7時繪圖者把部分人口密度處于同一區(qū)間且相鄰的州,進行了合并。例如,同屬于江南西道的虔州、吉州、袁州三個州(今江西中南部)人口密度同為4—10人,繪制在了同一個分區(qū)里面,甚至還有分屬不同道的州也進行了合并繪制。這些處理使得圖7所示的唐朝地方行政區(qū)劃比較混亂,而且圖文不統(tǒng)一。

      圖6(原著中圖9)為《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人口密度圖》,原著圖中無北部的今國界線。試題在選用時,把原圖中的標題刪掉了,沒有補充北部的今國界線,地圖繪制內容不完整。

      以上列舉到的三幅地圖與其相關說明之間的抵牾,會在不同側面形成解題的難度上升。除了三幅地圖存在的疏漏之外,在試題的命制上也存在可改進之處?,F斗膽指出,求教于方家。首先,三幅圖的比例尺和尺幅不同,雖說對于解題的影響較小,但是從美觀與統(tǒng)一性的角度來說,值得改進。

      其次,在《中國人口發(fā)展史》中葛先生指出“到了盛唐的天寶元年(742年),北方與南方的戶口比例又成了6:5。而且以戶口數計算出來的人口密度也是北方高于南方”[6]。試題的答案中卻忽視了此點,只認可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下游地區(qū)的人口密度相對較高。這就使得本題考查時空觀念,卻忽視了時空的動態(tài)發(fā)展。天寶元年在安史之亂發(fā)生以前,經過隋唐恢復和發(fā)展的北方,當時的經濟社會還沒有遭受重大沖擊,所以北方人口密度大于南方。

      二、基于試題研讀的教學探究

      結合新課標、新教材以及前文研讀的第16題,我們應當認識到通史思維和綜合性的特點,以時空觀念的考查為載體培育歷史解釋核心素養(yǎng),是山東歷史學科等級考試和歷史教學的方向。在高三復習中,筆者嘗試以“認識中國古代的主要都城變遷”為主題開展了任務式探究復習。

      編制學案時,將最新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qū)劃圖》轉化為黑白版,作為基本參照圖。地圖中有各省區(qū)界線,省會城市等信息。以《中外歷史綱要(上)》中的秦、西漢、東漢、西晉、東晉、隋、唐、北宋、南宋、元、明、清等王朝的疆域圖,作為時空觀念教學的載體。指導學生完成小組任務一:兩人一組,分工合作,編制《中國古代主要王朝都城古今對照表》。同時思考問題:結合史實,概括古都遷移的特點。

      隨機抽選學生展示對照表,并引導學生完善表格。學生對于都城遷移特點的認識不夠全面,不能主動變換時空尺度,也不能把多幅地圖中的動態(tài)遷移過程做出歸納。于是,我又要求學生做第二項工作。在黑白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qū)劃圖》上,按照朝代先后順序,用不同顏色的筆畫出表示遷移方向的“→”,如都城由東向西遷移的用黑色筆標出,由西向東遷移的用藍色筆標出,由南向北遷移的用鉛筆標出,由北向南遷移的用紅色的筆標出。畫完后,再配合對照表,學生看到的都城遷移的動態(tài)感十分強烈。很快,學生們概括出第一個特點:在唐及以前,都城的變遷多以東西方向移動為主,比如在長安和洛陽兩個主要的都城當中選擇,或交替或同時作為國都。

      第二個特點,古代都城時而與經濟重心重合,時而分離。北宋及以前的王朝都城,主要是在北方黃河流域與當時的經濟重心重合;元、明、清三個朝代主要的都城都在北京,與當時的經濟重心分離。

      第三個特點,隨著王朝更替,都城遷移頻繁。

      第四個特點,古代都城沒有沿海城市,反映出中國是大陸農耕文明的特點。

      課堂氣氛熱烈,學生們紛紛躍躍欲試,主動闡發(fā)自己的收獲。在解讀特點后,我引入新材料,拋出探究任務二:探究古代都城的功能及影響。

      指導學生閱讀岳麓版《歷史》必修二第22—23頁的相關內容,參考展示的《西漢疆域圖》和《唐代疆域圖》。引導學生認識古代城市的政治和經濟功能后,借助地圖認識都城的軍事功能。這兩個統(tǒng)一的王朝建立之初外在的軍事壓力,主要是來自于北方的少數民族,西漢是匈奴,唐是突厥。這兩個民族主要分布在兩個王朝的西北方向。選擇定都長安,更靠近于西北邊界,是一種積極進取的姿態(tài),更有利于以政治中心為依托與軍事重心重合。這樣一種以攻為守的積極防御形勢下,西漢與唐都出現了以經濟和軍事實力為基礎的開邊拓土的活動。這些主動出擊的軍事活動,推動了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fā)展,也使得這兩個王朝在窮兵黷武中激化了社會矛盾。

      同時,展示《洛陽周邊地形和關隘圖》??梢钥闯?,洛陽表里山河,北方是邙山與黃河古渡口孟津,東邊是虎牢關,西邊是函谷關,西南是伊闕關,四面環(huán)山,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區(qū)域,所以有“小關中”之稱的洛陽更適合防守。而長安與洛陽這兩大城市都地處北方黃河中下游地區(qū),農耕經濟發(fā)達,人口稠密,文化教育水平也較高。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經濟重心當時在北方,與政治重心重合,能起到相互促進的作用。

      在分析長安和洛陽成為都城的基礎上,借助《隋朝運河示意圖》和《元朝運河示意圖》,向學生展示探究任務三:唐代以后長安與洛陽為何再也沒有成為都城?

      自唐朝安史之亂、唐末至五代十國的戰(zhàn)亂,以這兩個城市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已經經濟殘破,人口驟減。當時江南地區(qū)經濟發(fā)展強勁,自隋朝開始就通過運河把東南財賦不斷北運。所以,隋朝建國時定都長安,不久后就開始營建東都洛陽,逐漸遷都。后來,到了武則天時期也把神都安在洛陽。歷經戰(zhàn)亂,通濟渠自板渚到洛陽的運河已經被毀,無法通航。位于洛陽東方,通濟渠岸邊的汴梁,仍可以通過運河享受東南財賦的給養(yǎng),最終被趙匡胤選擇為都城。元朝將京杭大運河“裁彎取直”更加遠離了長安和洛陽,東南財賦經運河和海上直接供給北京。北宋及以后,中原封建王朝主要的外在軍事壓力由西北轉移到東北,比如明朝先建都南京,后來為了應對邊患,“天子戍邊”以北京作為主要都城。隨著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特殊的政治軍事形勢和交通條件,使得長安與洛陽告別了政治舞臺的最高層。

      三、結語

      在復習備考中,選取相關圖表培育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首先需要全面研讀引用的原材料,在充分尊重原材料的基礎上,圍繞達成科學素養(yǎng)的要求積極調整與補充,對原材料中存在的疏漏做出適當的完善。在圍繞核心素養(yǎng)開展的主題探究中,學生逐漸認識到古代王朝都城的選擇有其客觀的歷史背景,歷史的滾滾洪流把一個城市推到了時代耀眼的位置;一個城市成為都城后,對城市本身和整個王朝的影響是巨大的。

      通過編制探究主題與探究任務,以時空為紐帶,實現時空觀念核心素養(yǎng)水平四的要求“能夠根據需要并運用相關材料和正確方法,獨立繪制相關圖表,并加以說明”[7]。在這個質量水平的要求中,繪制相關圖表的目的是能夠加以說明,形成更加深刻、客觀的歷史解釋。

      【注釋】

      [1]姜鋼:《發(fā)揮高考內容改革導向作用助力推進教育評價改革》,《中國考試》2019年第6期,第2頁。

      [2][4][6]葛劍雄:《中國人口發(fā)展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34—338、343頁。

      [3][5]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年,第二冊第51—52頁、第五冊第34—35頁。

      [7]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43頁。

      猜你喜歡
      人口密度都城洛陽
      中國人口結構對生態(tài)效率的影響研究
      《洛陽十三朝之唐朝·洛陽十三朝之后晉·洛陽十三朝之三國》
      夏商時期都城選址簡析
      呵,洛陽鏟
      古今經緯上的洛陽(下)
      東周列國都城的植物綠化
      硬脖子的洛陽令
      關于我國房地產價格的思考
      廈門市流動人口分布研究
      北魏都城洛陽相關研究綜述
      安陆市| 奎屯市| 峡江县| 宜黄县| 方山县| 饶河县| 南部县| 长乐市| 武威市| 万载县| 冷水江市| 美姑县| 黑龙江省| 宜都市| 定远县| 耿马| 淮北市| 敦煌市| 鄱阳县| 甘谷县| 临洮县| 呼伦贝尔市| 静宁县| 舟曲县| 榆树市| 宝丰县| 和田市| 平果县| 乌兰浩特市| 松原市| 庄浪县| 沈阳市| 东乌| 门源| 平远县| 长岭县| 南城县| 永靖县| 句容市| 梅河口市| 河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