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軍年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qū)皇臺九年制學校,甘肅 武威 733000)
研究型課程需要通過教師指導,引發(fā)、支持學生進行研究,完成學習任務。語文研究型課程內容豐富,對學生思維發(fā)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因此,教師要從學生學習實際和教材出發(fā),積極開發(fā)和應用研究型課程。
(1)挖掘教材深度。新課改提倡靈活運用語文教材,因此,教師要利用教材引導學生的語文學習,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教師需要挖掘教材深度,開展研究型課程教學,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經(jīng)驗形成新的認知。
(2)提升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在信息化時代,對信息進行搜集、整合非常重要。研究型課程的應用,需要學生搜集大量信息,并根據(jù)學習需要對信息進行整合,以提升學生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
(3)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往往會注重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而創(chuàng)新能力不強,思維固化。研究型課程的應用,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探究能力,讓學生學會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1)問題性。研究型課程以問題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問題是研究型課程的核心。因此,教師要創(chuàng)設能夠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問題,以激發(fā)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升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2)過程性。研究型課程注重的是學習過程,強調的是學生在整個過程中的表現(xiàn)。因此,教師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注重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開放性。研究型課程注重學生的能力發(fā)展,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探究問題的解決方法,有利于發(fā)散學生思維。在探究過程中,教師不要過多干預學生,要給學生獨立的思考空間,讓學生自主選擇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1)學生方面。一是缺乏動力和興趣。部分學生認為語文研究型課程并不能提高考試成績,缺乏動力和興趣。二是自信心不足。學生缺少基本的研究經(jīng)驗,對研究型課程缺乏自信,擔心自己學不好。一些學習基礎差的學生會認為研究型課程和自己無關,只有學習好的學生才可以學習。三是缺乏合作精神。研究型課程的應用,不僅需要學生個人的努力,還需要學生具有合作精神。部分學生缺乏合作精神,不積極參與討論交流,導致一個組里只有少數(shù)幾個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其余的學生“坐享其成”。四是缺少足夠的信息。研究型課程注重的是“研究”,學生需要獲得更多的信息。但在當前研究型課程應用的過程中,學生的信息主要是從互聯(lián)網(wǎng)上獲得。
(2)教師方面。一是教學觀念落后。部分教師認為研究型課程不實用,對研究型課程的應用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導致研究型課程的應用流于形式,影響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二是沒有轉變角色。部分教師一直把自己視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把學生視為裝知識的容器,導致學生的學習非常被動,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三是評價內容不全面。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往往把學習成績作為唯一標準,以成績的高低評價學生優(yōu)劣。應用研究型課程需要從多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這樣才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四是評價方式單一。只有教師一個人的評價,難以全面準確地反映出學生的真實情況,不能充分發(fā)揮評價的作用。
(1)以教材為載體設計研究型課程內容。研究型課程的應用,需要教師以教材為載體設計課程內容。例如,在教學《水調歌頭》這首詞時,教師可設計以下研究型課程:了解蘇軾是一個怎樣的人,寫這首詞是基于什么樣的背景,結合課下注釋理解詞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又如,在學習景物描寫方法時,教師可以《春》《濟南的冬天》《秋天》為例設計研究型課程內容,引導學生討論交流。教師要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yōu)橐龑д?,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在學生了解和掌握了描寫景物的方法后,教師可讓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選擇一處自己喜歡的景物進行描寫,以提升學生寫作能力。
(2)以學生學習需要為依據(jù)選擇研究型課程模式。研究型課程的應用,需要教師以學生學習需求為依據(jù)選擇課程模式。初中階段的學生個性張揚,情感豐富,教師要找到學生的情感傾向,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張揚學生個性。例如,在教學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這首詩時,教師可讓學生通過反復朗誦,深刻感受作者表達的思想情感。學生在反復朗誦中能感受到詩歌的節(jié)奏,想象到詩歌所描寫的意境,從而引起強烈的情感共鳴。在課下,學生還可以主動閱讀《志摩的詩》《徐志摩與新月派》等詩集,積極研究作者的寫作風格。
(3)以深化閱讀為目的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研究型課程的應用,要求教師以深化閱讀為目的活躍課堂教學氛圍。課堂教學氛圍活躍,學生的精神放松,思維會更加活躍。為此,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大膽質疑,以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要引導學生進行研究型閱讀。首先,可以選擇比較閱讀的方式,通過對文章內容和人物形象進行對比,讓學生從中獲得新的認知,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其次,可以選擇專題閱讀,通過設置專題,拓寬學生閱讀范圍,開闊學生視野。例如,教師可設置“中國古代詩詞探微”這一專題,讓學生圍繞這一專題,收集不同時期的古代詩詞,以增強對中國古代詩詞的了解,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4)完善研究型課程評價機制。研究型課程的應用,需要完善課程評價機制,對學生的認知、情感,以及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等進行全面評價。還要豐富評價方式,可采用學生自我評價、學生相互評價和教師評價等多元評價方式。在評價過程中,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談一談在研究型課程學習中的感受,以及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難,是怎樣克服的。教師要認真傾聽學生的發(fā)言,把好的學習方法記錄下來,在教學中加以推廣。
(5)引導家長參與研究型課程。研究型課程的應用,需要家長的參與。教師除了在學校開展研究型課程教學外,還要將研究型課程延伸到課后。因此,需要引導家長參與研究型課程學習。這既能起到監(jiān)督作用,又能讓家長和孩子一起探討交流,以提高學習實效。
總之,應用研究型課程開展教學,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研究型課程的應用。要以教材為載體設計研究型課程內容,以學生學習需要為依據(jù)選擇研究型課程模式,以深化閱讀為目的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完善研究型課程評價機制,引導家長參與研究型課程,切實提高研究型課程教學質量,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