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頻的“傳與受”:供給側特征、用戶行為與需求空間/喻國明學術工作室
短視頻作為一種大眾化的表達形式,其易制作、快傳播的特性,決定了它在社會信息流動與內容產業(yè)中的特殊地位。5G時代來臨,基礎性技術支持逐漸完備,短視頻平臺迎來進一步拓展市場、成為5G時代真正“底層性應用”的大機遇,同時也面臨著內容消費形態(tài)變化、終端變化等新挑戰(zhàn)。
對外傳播“內宣思維”的理論深解/郝 雨 段思悅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內加強輿論引導,對外強化國際傳播力。我國綜合國力高速發(fā)展,正在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但是,我們的對外傳播力與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和國際地位還不太相稱,對外傳播影響力還存在一些問題。其中不可忽視的原因之一是我國對外傳播中一直潛存的“內宣思維”。針對“內宣思維”的問題和表現,應進行相應的改進,如傳播產品融合情感,提高親近性分享和展示;對“軟實力”背后的“軟權力”使用;提升文化的溫度,讓中國故事活起來;針對特殊事件權威發(fā)聲,向世界證明中國;應加強與國外媒體溝通共享,推動文化產品落地等,以更好地實現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目標。
意識形態(tài)領導權、管理權和話語權學理邏輯探析/雷 洋 王正宇
鞏固和增強意識形態(tài)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是一個重大時代課題。意識形態(tài)工作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要始終掌握在黨和人民的手中,才能確保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重要地位,以及“兩個鞏固”根本任務的順利完成。從學理層面探究“三權”的基本內涵和相互聯系,提出領導權在“三權”中居于核心地位,是管理權和話語權的最終目標。
公共傳播:從媒介轉型、學科整合到問題域的確立/褚金勇
公共傳播這一學術命題的凸顯,有其特定的社會背景與媒介語境。網絡媒介的勃興和公共事件的頻發(fā),產生各種各樣的公共傳播現象,也使得傳播學研究呈現出一種知識交融與學科互動的態(tài)勢,吸引了諸多學科的學者紛紛涌向這一充滿活力的問題之域。國內外很多新聞院校都已關注到這一新興學科方向,一方面提出“面向社會培養(yǎng)公共傳播人才”的口號以重塑新聞教育理念,另一方面設立公共傳播學科點進行重點建設。面對因互聯網崛起而興起的公共傳播研究熱潮,調整和改變新聞傳播學既有的學科視野與問題框架,已是今日傳播學研究的當務之急。現試圖將公共傳播放置于學科互涉的知識框架中,探討公共傳播作為一個學科領域的可能性,進而探究其內涵與外延,最終探索并確立公共傳播研究的問題之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