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大學法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國民待遇原則就其定義而言就是指在民事權利上給予一個外國公民或企業(yè)在本國國境內與本國公民同等的待遇,當然并不包括政治方面的待遇。所謂的同等在這里也可以被稱為是非歧視或者叫做無差別。然而國民待遇原則在具體的政策實現(xiàn)程度上又可以體現(xiàn)為三類:首先是超過本國國民的待遇,也就是說對待外國人的民商事方面的待遇要優(yōu)于本國國民;第二是等同于本國國民的待遇,也就是真正的無差別對待;第三是低于本國國民的待遇,其含義而言就是在某些領域或權利方面對外國人會有所限制。雖然有所差別,但其本質上并未違反國民待遇原則的基本要求,在國際上也是較為通用的做法。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程度不斷加深,來我國留學生的數(shù)量也是在逐年的增長。據(jù)相關的資料顯示1978 年在華留學生規(guī)模大約在1200 人左右。而到了2018 年據(jù)教育部統(tǒng)計顯示,來華留學生的數(shù)量已接近50 萬人,大約是1978 年留學生數(shù)量的416 倍。同時根據(jù)近幾年的資料顯示,來華留學生的數(shù)量依舊保持著每年10%的增長率高速增長。從趨勢上看我國已經(jīng)成為外國留學生比較熱衷的留學國家,“留學中國”已成品牌。
1.國家政策的引導。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打開國門,放開了高校招收留學生的限制,既允許招收有獎學金支持的國外留學生,也允許高校招收自費外國留學生。如原國教委在1978 年頒布的《關于招收自費來華留學生的有關規(guī)定》;以及2000 年由公安部、教育部、外交部聯(lián)合頒發(fā)《高等院校接收外國留學生的管理規(guī)定》作出了“高等學校招收外國留學生名額不受國家招生計劃指標限制”、“外國留學生的錄取由高等學校決定”、“高等學校可以接受由其他學校錄取或轉學的外國留學生”等一系列政策規(guī)定,大大促進了招收來華留學生各項工作的展開。
2.由于經(jīng)濟的發(fā)展,我國綜合國力的顯著增強,提高了對外國青年學生來華留學的吸引力。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們國家的經(jīng)濟呈現(xiàn)跨越式的發(fā)展,基礎設施的完善,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得外國留學生越來越熱衷于來中國留學深造,體會中國式發(fā)展,學習中國式進步。
3.我國的社會各界特別是各高校越來越重視留學生工作,給予外國留學生超國民待遇,在學習生活方面都給外國留學生提供了相當優(yōu)越的條件。如在住宿方面給予遠高于本國學生的住宿條件,在語言溝通方面也給予外國留學生提供專人幫助,在實習及工作方面也給予外國留學生更多的支持和幫助。
4.針對外國留學生的各種獎學金制度的不斷完善,也大大減輕了外國留學生來華留學的經(jīng)濟壓力。除了國家級的各種針對外國留學生的獎學金,各地方高校自身也設立許多獎學金制度,積極吸引外國留學生來華。
公平性、平等性原則是各民事主體在從事各類民事活動必須要遵守的基本原則,在之前一段時間的一些新聞報道中頻頻報道出一些高校給予外國留學生的特殊化待遇在社會中引起了廣泛的熱議。如一人生病就會配備十幾個本校學生陪護的情況、聯(lián)誼活動中類似選秀的一些行為等等不一而足,使人們詫異、驚嘆甚至是有些憤慨。作為普通的民眾尚能覺得其中的不合理,從法律的角度來說這些超國民待遇的做法當然是與公平性和平等性相抵觸的。
在國家改革開放之初為了大量吸引外國留學生來華,提供了大量的政策支持以及制度保障,給予了超越本國學生的待遇條件。這些政策也確實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使我國的留學生市場地位不斷提高。然而要保持我國對各國留學生的吸引力不能只靠國家政策的支持,不能只靠給予的超國民待遇來吸引,而應該打鐵還需自身硬,靠各高校自身的科研實力、教學實力乃至我們國家綜合競爭力去吸引大量的外國留學生來華。
一些高校盲目追求本校的所謂國際化水平,靠本校的外國留學生數(shù)量的多少來彰顯本校的綜合實力,刻意放低招收門檻,招收一些低水平的外國留學生。從留學生數(shù)量上看,逐年提高,但是在質量上卻愈有下滑之勢。另外一些高??赡懿]有招收留學生的水平和條件,卻也盲目跟風。如此之類的做法也使得來華的外國留學生的水平年年下滑。據(jù)有關資料統(tǒng)計,從2010 至2017 年,來華留學生的有學歷的留學生只占所有來華留學生比重的四成。導致這種狀況出現(xiàn)的原因就是一些高校只重視來華外國的留學生的數(shù)量但是卻忽視了質量,在招收工作中沒有把握住原則和標準紅線,對一些留學生的資質審查工作不夠嚴格和仔細,使得一些來華留學生渾水摸魚,留學生的質量也是參差不齊。從一段時間內看,似乎確實提高了某些高校的國際化水平,然而實際上卻是降低了整個來華外國留學生的整體水平,從長遠的角度來說,這是不可取的,也是一種自毀名譽和口碑的做法。
國內的學生與國外來華的留學生之間的待遇不平等的情況是應該改變的,從法律的角度來說應該讓兩類學生在校園學習生活中存在的差異只在個人方面而不是別的。人人生而平等,在學校里更應該讓學生體會到平等,感受公正。不論是從法律的這些基本原則為出發(fā)點,還是堅持高校的基本職業(yè)道德底線,公平公正都是必須要首先堅守的。學校是國內外學生的管理者也是服務者,在他們兩者之間的位置應該是公正的,可以理解外國留學生在華因環(huán)境、語言、生活習慣的差異而對他們有所照顧。然而從反面去看,既然這些外國留學生愿意而且能夠來到中國留學,那么這些基本的生活學習技能不是他們應該去學習和適應的嗎。因此所謂的給予他們過高的生活學習待遇是不應該的,應逐步改變。日前國家剛剛公布的《外商投資法》明確規(guī)定了給予國內外企業(yè)的同等待遇問題就是給留學生的政策問題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各高校作為高等學府,應為人師表做出表率,摒棄功利性的心態(tài),以提高自身的綜合實力為根本,改變以往的對外國留學生的超國民待遇的做法,在招生工作中要和國內學生招收的標準相近或相一致,而不是為了某些功利性目的對外國留學生大開方便之門。努力做到國內國外學生同樣的招收標準、同樣的畢業(yè)標準,如此才是正確的做法。
由于我國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是落后于世界其他發(fā)達國家的,改革開放以后接觸的外國留學生的國家經(jīng)濟文化實力可能強于我國,外國來華留學生的素質可能高于本國學生。這些差異也就在社會上形成了一股崇洋風氣。然而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實力的不斷增強,崇洋的風氣可以停止了,應該正視自己的進步和發(fā)展,擺正自己的心態(tài),以平等的姿態(tài)與外國留學生交往。應該正視到,我們的國家在發(fā)展,我們國民的素質也在不斷提升,我們的學生與國外來華留學生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或是已經(jīng)有所超越。那么我們應該平衡心態(tài),不能固守老一套的,認為外國來華留學生在中國享受一些超國民待遇是理所應當?shù)?,而應該堅持以平等的心態(tài)去重新審視外國來華留學生的待遇問題,要求改變這種不合理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