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勇
群眾路線是我們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觀點和方法。我們黨的群眾路線萌芽于建黨初期,提出于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成熟于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以后又不斷豐富和發(fā)展。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全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為黨的群眾路線注入了新的時代內(nèi)涵,為我們黨員干部確立起更高的價值追求。
當前,我們要清醒地看到,在貫徹群眾路線上,一些部門和同志仍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一些傾向需要引起警惕。有的干部“輕看”群眾,沒有真正敬畏群眾、平等對待群眾,群眾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充分尊重。有的干部“遠離”群眾,調(diào)查研究的務實作風有差距,“宅”在機關(guān)不接地氣,下了基層也是“貓”在房間不察實情,“浮”在面上不掌握民心民意。有的干部“漠視”群眾,對自己的事“琢磨”得多,而對群眾期盼解決的問題關(guān)注不夠,推諉扯皮。有的干部“折騰”群眾,不怕群眾不滿意、就怕領導不在意,只求上面能掛號、不管基層要不要。有的干部“躲避”群眾,表現(xiàn)在思想上不接受監(jiān)督,把監(jiān)督當成與自己“過不去”,明知重大決策要集體研究卻獨斷專行,躲著群眾、繞開群眾,聽不進群眾的意見。解決這些問題,歸根到底還是要從理論源頭、實踐要求著手,深扎走群眾路線的思想根子,增強堅持和貫徹走群眾路線的堅定性自覺性。
群眾路線是一種根本指導,必須作為思想理念來遵循。我們的每項工作,都事關(guān)群眾切身利益,只有與實際貼得越緊、與群眾靠得越近,工作的方向才越對頭,建設的成效才越明顯。我們的工作不只是來教育人的,更是服務人的,要把群眾的“心事”當成黨委政府的“大事”來抓,把基層解決不了的“難事”當做“家事”來辦,多做穩(wěn)人心暖民心、提高“舒適度”的好事實事。必須以基層群眾為鏡,拜基層群眾為師,掌握民情、回應民意、匯聚民智,充分調(diào)動基層群眾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必須說到的要做到、承諾的要兌現(xiàn),把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衡量工作的重要標準,讓群眾做“裁判員”和“鑒定師”,真正能夠選擇人、評價事、監(jiān)督“位子”、影響“帽子”。
群眾路線是一種優(yōu)良作風,必須作為傳家法寶來傳承。要聚焦不良作風等問題,健全作風建設長效機制,持續(xù)解決困擾基層的形式主義,堅決糾正違背新發(fā)展理念的認識和行為。轉(zhuǎn)作風不能坐等,必須注重從思想根子抓起。群眾意識是黨性觀念的源頭,“四風”之根在于心靈決堤,心靈一旦決堤,底線必被沖垮。要切實打牢為民務實清廉的思想根基,要引導黨員干部著力解決思想庸俗化、思想浮躁、思想脆弱、思想懶惰等問題。決策辦事前看一看、問一問,是否站在基層的立場上,是不是代表群眾的利益。
群眾路線是一種科學方法,必須作為看家本領來磨練。攻堅克難,危中尋機,更加需要練好貫徹群眾路線這個看家本領。必須放下架子、下移重心、平實行事,多交基層朋友,牽手群眾、尊重群眾,真心交流、真誠相依,增強平等感、強化親切感;多深入基層調(diào)查研究,參與到基層各類會議中掌握實情,找準制約發(fā)展的“結(jié)”、群眾鬧心的“難”、基層工作的“憂”;多從一線群眾中找對策、尋良策,與群眾坐一條板凳、擔同一份責任,讓群眾的意見愿望及時反映、思想困惑實時疏導、困難需求跟上解決,真正貫徹群眾路線,以擔當肩負使命,以實干成就事業(yè)。
(作者單位:徐州市紀委市監(jiān)委)
責任編輯:朱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