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潔
思想品德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變化,就是強調道德與法治學習必須以初中學生的生活為基礎。所以,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只有讓自己的課堂貼近生活,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課堂情境,才符合新的課程標準的要求。也只有貼近生活,從生活出發(fā),選擇學生熟悉的生活事、生活情,才符合學生的發(fā)展和認知規(guī)律,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才能讓道德法治觀念深入學生內心。
一、要審視自我
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首先要從學生審視自身開始。生活是什么?可以這樣理解:生活就是“我”與周圍的關系。在課堂上,無論是給學生講道德,還是給學生講法治,無論是對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還是諸如生命意識、公民權利義務等教育,都必須以學生為中心,而不是讓學生置身“事情之外”,置身道德與法治之外。
在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中的《社會生活離不開規(guī)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運用你的經(jīng)驗”導人課堂。學生分成小組,仔細觀察四幅圖,然后交流探討問題:四幅圖畫分別體現(xiàn)了哪些方面的社會秩序?如果沒有這些社會秩序,你的生活將會受到什么影響?小組內交流,各小組展示。在“自覺遵守規(guī)則”這個框題下,教材中涉及兩個“探究與分享”。對此,教師首先提出問題:如果你在許衡他們幾個中間,你會摘梨嗎?關于闖紅燈的幾種觀點,你的看法是什么?在交流、闡述這個問題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回答教材中的相關問題。
在這節(jié)課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思考時,提出“你會怎樣做”“你的生活會受到哪些影響”等問題,目的是把學生置于問題情境之中,首先讓學生“感同身受”,然后再引導學生深入探究,真正觸發(fā)學生的深度思考,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潛能。
二、要關注社會
初中階段正是正確的道德品質、高尚的人格、創(chuàng)造性思維及認知方式等各個方面形成的關鍵時期。教師一定要抓住這個關鍵時期,拓展學生的視野,引導學生從道德與法治角度關注社會的發(fā)展,國家的發(fā)展。
在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中的“堅持國家利益至上”的教學中,教師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圖片故事——《守衛(wèi)雪域高原的父子兵》,然后提出問題:父親為什么遠離親人守衛(wèi)邊疆?兒子為什么還要“重蹈覆轍”入伍進藏?學生交流,師生共同總結:“小家”要以“大家”為重,我們的平安生活離不開強大的祖國,強大的祖國離不開這些維護國家利益的人們。接下來,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教師除了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教材事例,還給學生列舉一些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
學生生活在社會中,學生就是社會人。即便是對于思想并不是非常成熟的初中學生,教師在教學時也不應該把他們與社會隔離開來,而是應該與時俱進,引導學生通過課堂關注社會生活,為學生走向社會打下基礎。
三、要開放教學
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教師一方面要拓展教學內容,做到教學內容的開放化;另一方面還要讓教學方式、方法開放化。生活是多姿多彩、多維度的,我們的教學也應該是多姿多彩、多維度的。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千萬不能只是“灌輸”道理,而是要多采用開放式、活動式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交流、提問、討論,用開放式的方式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在教學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中的“家的意味”時,上課之前,教師布置作業(yè):采訪身邊的人,感受中國人心目中的“家”的概念,收集整理中國的家規(guī)、家訓。上課開始,教師利用多媒體給大家播放經(jīng)典歌曲《常回家看看》。在歌曲優(yōu)美的旋律之下,教師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感受,參考自己課前的準備,說一說自己對“家”這個概念的理解,講一講“我家溫馨的故事”。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教材內容,觀察教材圖片,然后分組進行學習和交流。
總之,道德與法治不是高高在上的大道理,更不是掛在墻上供人思慕、瞻仰的裝飾品,而是學生日常的生活,它就在學生的生活之中,是學生生活的方式、生活的準則。所以,教師的教學也應該從學生的生活出發(fā),在生活中學,在生活中用,以保障道德與法治教學有實實在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