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瑞鵠祥云》創(chuàng)作于1984年,是朱佩君的代表作之一,這件作品工筆細膩、設色濃烈,透露出強烈的中國氣象,現在也被作為“中國夢”的典型形象廣泛傳播。
朱佩君(192 0-1995)
1920年生于四川成都。1980-1986年任成都畫院副院長,1987 -199 3年任成都畫院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曾任四川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四川省詩書畫院副院長、四川省文聯顧問、成都市文聯顧問、成都市美術家協會主席。
這套作品是由織物鑲嵌而成的壁畫作品,極富東方裝飾主義色彩。畫面組織上采用傳統(tǒng)的平面化風格處理人物結構和場景關系,與中國傳統(tǒng)人物畫風格一脈相承,色彩上借鑒古代壁畫石彩風格,特別是巧妙利用織錦本來的圖案與色彩裝飾畫面,富麗堂皇、錯彩雅致。
曾慶華
重慶人。成都畫院專職畫家,四川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工藝美術大師。1954年入四川美術學院附中,1958年以優(yōu)異的成績直接升入四川美術學院,應沈福文教授感召選擇了工藝美術漆器專業(yè),師從沈福文教授。1962年4月畢業(yè)于四川美術學院繪畫系,分配至國營新興儀器廠從事產品外觀設計。1 975年調入峨眉電影制片廠電影周報社從事動畫設計和美術編輯工作。首創(chuàng)緙絲髹漆工藝,其作品《漆器絲瓜紋盤》被收入《中國漆藝美術史》,《文君聽琴》被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其大型壁畫作品被定為文物。繼后又創(chuàng)作了大型織物鑲嵌壁畫《唐宮技樂圖》被加拿大博物館收藏。
“我以為,何繼篤的畫是‘畫如其人的,而且注意‘功夫在畫外,我看他像是執(zhí)著地追求一種善的人格和追求一種美的藝術相統(tǒng)一。這種統(tǒng)一,恐怕是所有中國的國畫家所孜孜追求的吧。他好像注意沉靜的內省功夫,這正是他的畫中所表現出來的潛在的沉靜美的源泉。我看了他的畫,總有一種平和靜穆、恬適的美感,有一種回歸自然地向往。他的畫使我感動的正是那種恬淡、自然、沖和之氣。既不去一味追求現代人的時髦,嘩眾取寵。也不固守國畫傳統(tǒng)技法,泥古不化。他好似從不趕浪頭學某些畫家追求的那種時代強烈的刺激、驚心動魄的新奇,也不去摹仿那種詭異形式和晦澀的藝術語言。他堅持尊重傳統(tǒng),外師造化的創(chuàng)作思想。我以為,何繼篤的畫還得力于他的潛心和勤奮。他似乎厭于人世沉浮,名利競逐而愿潛心作畫于他的畫室,寄天地萬物于他的方寸之間?!?/p>
一一馬識途
何繼篤
1939年生于重慶,成都畫院原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邛?!帆@“四川省美術作品展”優(yōu)秀獎, 《雨裒紅蕖冉冉香》獲“慶祝新中國成立45周年-四川美術作品展”四川省優(yōu)秀作品獎, 《佳色》獲“全國牡丹競選國花畫展”優(yōu)秀獎, 《秋塘》獲“中國當代著名花烏畫家作品展覽”優(yōu)秀獎, 《芳華》入選“首屆孺子牛杯全國書畫大展”。
這件作品創(chuàng)作于1 982年,是袁吉中先生所擅長的木刻版畫,有典型的鄉(xiāng)土主義氣息,描繪了早年中國農村趕場的場景,生活氣息濃厚,表現了改革開放初期農民的幸福生活。
袁吉中
1939年出生于四川成都。國家一級美術師,成都畫院專職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曾任四川省美術家協會理事、成都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成都市文聯委員。1988年, 《草原魔蹤插圖》入選“第六屆全國版畫作品展”。1994年, 《山鄉(xiāng)夕照》入選“第十二屆全國版畫作品展”。1999年, 《冬晨》入選“第九屆全國美術作品展”。2006年, 《山鄉(xiāng)夕照》入選“第十三屆全國版畫作品展”。2008年, 《當年走過的路》入選“十四屆全國第版畫作品展”。
萬啟仁不僅是美術教育家,同時也是一位優(yōu)秀的油畫家。自1980年進入成都畫院成為專職油畫家后,他在美術創(chuàng)作上傾注了大量心血。直到他2000年退休前,前前后后創(chuàng)作了一大批油畫佳作。比較重要的作品有《彭總》《心愿》《老伴》《正午》等。這些作品有一個最顯著特色,那就是體現了現實主義美術的創(chuàng)作原則。不但注重題材的現實性,也注重以寫實性手法描繪對象,塑造形象,刻畫細節(jié)。準確的人物造型,細微的表情刻畫,豐富的色彩關系,這一切都不難窺見萬啟仁先生深厚的繪畫功底,精湛的油畫技巧以及作為一位學院派畫家身上的全部優(yōu)長。
萬啟仁
1940年生于湖北武漢,成都畫院專職畫家。畢業(yè)于湖北美術學院油畫專業(yè),國家一級美術師。1987年, 《心愿》入選“中國四川油畫優(yōu)秀精品展”。1992年, 《長嶺積雪》獲“紀念‘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5 0周年四川省美展”榮譽獎。1994年, 《正午》入選“第二屆中國油畫展”。1998年, 《農家樂》《風》入選“中國藝術節(jié)優(yōu)秀作品展”。胡仁樵先生的作品:深奧的哲理,格調的高雅,構圖的嚴謹,現代的構成,色彩的凝重,獨特的肌理,言簡意賅,樸實剛健,以刀代筆。重表現,講意境,具象與意象結合是他的藝術個性。
該作品即是他做人的真,為人的善,體現于畫中的美的表達。純樸的村童,靠著像一座大山的牛對未來美好的渴望,似牛似山是畫家殫精竭慮的思想升華,簡潔,朦朧,純凈的天空,陽光,深邃而豐富,讓人浮想聯翩。
胡仁樵(1941-2003)
1941年生于四川成都。成都畫院專職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1984年, 《夜雨瀟瀟》入選“第六屆全國美術作品展”。1985年, 《水平線上》獲“第一屆全國體育美術展覽”三等獎。1989年, 《隱逝的群山》入選“第七屆全國美展”。1992年, 《高原云曲》《秋醉》入選“第二屆全國水彩畫、粉畫展覽”。1994年, 《尋夢》入選“全國第八屆美術作品展”。
夏亮熹作品的選材很專一,大多以古典人物的意趣和情懷為題,選材的同時也給他的藝術表現增加了難度。他要加入自己的藝術經營和構思,也不是“怎樣畫”,來獲得畫面效果,建立自己的藝術面貌。經過不斷摸索,他認識到在“怎樣畫”中,最重要的是寫意畫必須寫,而且寫的是意不是形,在這方面他是下了很大功夫的,尋找到新的途徑。在全面掌握筆墨交通的基礎上,把結構與抒情敘事結合,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素描對線條表現的制約,而使人物畫創(chuàng)作更具寫意性,他的作品《佛法西來》《東坡積學圖》《大江東去》《千里共嬋娟》等,都充分發(fā)揮了傳統(tǒng)筆墨和線的寫意性,將素描對筆墨的影響降到最低點。他的沒骨技法也是值得一提的,如《嫦娥》《春江花月夜》《鄉(xiāng)中水》等作品中,在傳統(tǒng)的潑墨、沒骨等技法上創(chuàng)意出新,看起來深具魅力。
夏亮熹
1 941年生于重慶,成都畫院專職畫家。1 965年畢業(yè)于四川美術學院繪畫系國畫專業(yè),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張幼矩的山水畫,特別是金碧山水,有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磅礴大氣,金碧輝煌。反映了我國改革開放后的上升景象。他的畫可以用八個字概括一一“中國氣派,大國形象”。正是因為這一幅幅充滿廟堂氣象的山水畫,反映出中華民族的陽剛、雄強、高華之美,才會被懸掛于國家重要場所,向全國乃至世界人民展示我們四川的大美壯美。
張幼矩
194 3年生于成都。成都畫院專職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四川省作協會員,四川省美術家協會山水畫專委會副會長。1982年, 《春回天彭》獲“四川·廣東國畫聯展”優(yōu)秀獎。1982年, 《可爾因河谷》獲“紀念延安文藝座談會發(fā)表五十周年美術作品展”優(yōu)秀獎。1 984年, 《金江春曉》入選“第六屆全國美術作品展”。1 991年, 《都江春雨》獲“中國美術工藝學會全國美展”二等獎。1 994年, 《蜀山之晨》入選“全國第八屆美術作品展”
回望幾十年舊作,發(fā)現有些荒蕪和貧瘠,歸零后重新耕種了自己的莊稼,收成多少由與美學的距離來考量。最難畫的是《喜馬拉雅山祭》和《聽經》。見過成百上千的藏傳佛教信徒朝山的奇觀嗎?黑壓壓的人群錯落俯跪于巨大山體上,如能把他們表現為雕塑般的暗影肯定會產生一種神圣的宗教感??上壹夹g有限,嵯峨獰礪的冰峰如何畫出?把山水畫的方法搬過來顯然流于格式,中國畫家就沒有一個人把珠穆朗瑪群峰畫出色過。峰頂終年不化的積雪,低峰正在消融的山脊,被沖洗出暗褐的崖石閃光,望不見盡頭的凜冽崎兀荒寒,和陣陣飛旋的流云,令人深信不疑神的存在,宗教的不可冒犯。不敢奢求自己能畫得有感覺,無能讓我深受刺激。
沈道鴻
成都人,自認是中國一個不算糟糕的畫家,業(yè)余思想者。兼有間歇性自我質疑的思維習慣,抽空刨弄一點文字,但不打算做半吊子撰稿人。作品是畫家唯一可信的名片,職務與名位等均與藝術品質無關。曾在國內外舉辦過1 6次不無遺憾的個人畫展;出版過8本留下懊惱的個人專集;刊發(fā)過許多半生半熟的畫作和文章;湊合過各種提名展、邀請展、交流展、聯展、觀摩展、雙年展、巡展,略見畫壇煙雨浮云。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新加坡國家博物院、香港文物館、新四軍紀念館、四川省博物館、廣州美院及一些正經的藝術館收藏。
回望幾十年的舊作,發(fā)現有些荒蕪和貧瘠,歸零后重新耕種了自己的莊稼,收成多少并非靠名利來結算,而由與美學的距離來考量。即將完成的作品,想呈現對西方與中國傳統(tǒng)繪畫語境的解構和引渡。草原的表情(雪域人生系列);相約在恒河(印度次大陸系列);歷史的回望(訪古系列);漂泊的音符(流浪歌手系列);和其他非洲、中東、涼山、云南、瓦寨、都市市井、肖像、人體等雜七雜八的各種題材之畫,僅為了對藝術的那份在意。
簡崇民是一位喜歡畫畫并且將一生精力都付諸于繪畫事業(yè)的人,從他的畫里能夠感受到他是一位非常認真的人。他以西方繪畫的寫實手法借鑒中國畫的工筆畫技巧,用極其細膩的筆法描繪出川西平原最靚的綠色,以赤誠的藝術之心表達了對川西土地的深情眷戀和對勤勞質樸的勞動人民的無限贊美。經過數十年的努力,他的作品獲得了諸多國家級的榮譽,也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認可。
簡崇民
1 947年生于廣東佛山。成都畫院專職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成都市政府津貼專家。
這件作品創(chuàng)作于1983年,是何多苓早期作品中常見的題材之一,表現出了女詩人翟永明獨立,敏感,纖細,略有些迷茫的心里狀態(tài)。
何多苓
1948年出生于成都。成都畫院專職畫家、顧問。1978年考入第一屆復考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1 982年畢業(yè)自研究院后從事油畫創(chuàng)作。作為當代抒情現實主義畫家、西南藝術以及“傷痕美術”的代表人物,何多苓上世紀80年代初即以 《春風已經蘇醒》、 《青春》、連環(huán)畫《雪雁》等作品轟動一時,與陳丹青及羅中立等齊名。在同代的畫家當中,何多苓即以抒情現實主義的裸女及彝族題材冠絕,神秘憂郁的畫面氣質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的經典。
田旭中以擅長草書與水墨駿馬著稱,該作品為其代表作。作者飽含激情描繪了在風雨中疾奔的駿馬,三匹馬姿態(tài)各異,形神兼?zhèn)?,氣宇軒昂。書法線條的運用,強化了造型的運動感。駿馬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被作者
田旭中
195 3年生于成都。原成都畫院院長( 1999~2008)。國家一級美術師,四川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書協會員、四川省書學學會會長、四川省草書研究會會長、四川省國畫院副院長、四川省藝促會書畫院院長。
把傳統(tǒng)筆墨的寫意性特征抽繹出來作為水墨人物畫技法的基本語匯,這是我一直在做的功課,而這寫意性的筆墨又決定了自已筆下的人物不能拘泥于真實寫照,故適度的夸張變形才能使這筆情墨趣得以發(fā)揮。此該改作品的一點心得。
魏明陽
成都畫院專職畫家,國家二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四川省美術家協會人物畫專委會委員,四川省政協書畫研究院人物畫專委會委員,四川省中國畫學會理事。作品曾入選第九、十、十一屆全國美展,多次獲省美展獎項。
大自然的神奇在于時光交替季節(jié)變幻,孕育出五彩繽紛世界,似花非花似霧非霧的場景轉瞬即逝,此時此刻霧中有花花中有霧已無需我們去辨?zhèn)€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此時一百個人有一百個的解讀、一百個的感悟,正是境由心造,畫由心生。
江溶
成都畫院專職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工筆畫學會理事,民盟中央美術院理事,四川省工筆畫學會副會長,四川省中國畫學會理事,四川省民盟書畫院常務副院長,成都文史館館員,成都當代工筆畫研究會會長,成都民盟書畫院常務副院長。原四川省美術家協會理事,成都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成都市第十四、十五、十六屆人大代表。
葉瑞琨先生每年都堅持外出寫生,足跡遍及世界許多地方。寫生使其保持對自然與人文的豐富感受,正如古人所言“搜盡奇峰打草稿”,他把這些寫生所得都融人到了創(chuàng)作之中。先生并不是一個自然主義者,寫生不是照相機式的描摹對象,而是通過筆墨與自然溝通。在他的繪畫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他《赤壁賦》《東坡四韻》這樣的作品。這些作品是其通過研讀與意會古人詞義,與古人交流,并神游于古人的世界。其通過與自然溝通、與當代人溝通、與古人溝通,呈現給我們一個非常廣闊的世界。
葉瑞琨
1 954年生于四川成都。成都畫院專職畫家,藝術委員會副主任,成都畫院原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畫學會理事、四川省中國畫學會常務副會長。
這件《太湖石》作于1983年,是周春芽早期著名的系列題材,是他以德國新表現主義的視點探索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成果。雖然畫的是太湖石,卻又給人以生命的感覺,但這個生命卻又是跟當前格格不入,像一個抽離了現實的觀察者,帶有一種冷清的審視的意味來看待這個世界。
周春芽
1955生于重慶。成都畫院專職畫家、顧問。1982年畢業(yè)于四川美術學院版畫系,1988年畢業(yè)于德國卡塞爾美術學院自由藝術系?,F工作生活于成都、上海。
該作品描繪了兩個在夜色中摸索的女性,表達了作者內心對挑戰(zhàn)的追求。畫面茵茵的野花上灑滿了霧之光,輕柔的風中出現了三只藍鳥,打破靈魂深處的空寂。兩個女性雖聽不到外界的喧嘩,但是他們無懼世俗眼光,其實也是命運給作者最好的安排。
高曉笛
生于重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女子書畫家協會常務理事,四川省中國畫學會理事,四川省美術家協會中國畫專委會委員,全國政協委員。1997年《早晨》參加全國第四屆體育美展并獲省美展優(yōu)秀獎,2 001年《家》獲首屆中國重彩畫大展銀獎,2 011年《生靈不屈》獲首屆工筆畫美展優(yōu)秀獎,2013年《何去匆匆》獲首屆四川文華美術獎銀獎,2 014年《荷》參加德國杜塞爾多夫KONSTEL國際藝術節(jié)并被萊茵美術館收藏。
劉德揚翻的是文人畫的牌,卷的是筆墨趣的簾,但他胃口好,吃的雜, “院體”也常是他的下酒菜。畢竟,他的風流板凳,還留著黃筌、黃居窠的余溫。尤其他的彩墨荷花,可謂涉險之舉。人們喝慣了的“荷花高湯”,被他的般若之筆拖人重口味的“色彩火鍋”,紙上行深,重彩涅粲,照見初心, “色”膽包天。未曾涉險的筆,不足以語創(chuàng)作。高貴險中求,從“黃家富貴”到“劉家高貴”,一字之別中,潛伏著劉德揚千萬次登樓、千萬種憔悴、千萬里驀然回首。此系列劉德揚以“色授魂與”名之,足見矢志托付。張大干對中國美術史最大的貢獻是潑彩山水,劉德揚的探索后門是潑彩花鳥,張大干在前面蹲起,劉德揚在后面雄起,超越的牛皮留待二十年后再吹,呼應,便是價值。
劉德揚
成都畫院專職畫家、藝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四川工筆畫學會副會長,成都詩婢家畫院院長,成都當代工筆畫研究會副會長,西南財經大學培訓中心客座教授,成都文理學院美術學院客座教授。
高山杜鵑是我最近一直在創(chuàng)作的一個題材。它們總是在非常惡劣的天氣環(huán)境下繁衍生長和綻放,當他們在絕頂的高山,凜冽的寒風中熬過了冬天,竭盡全力綻放的時候。這種不尋常的美感就激起我的創(chuàng)作欲望。我們去到高山杜鵑盛開的地方采風:一片一順風倒在地上的陳年老樹橫躺在眼前,真令我震顫!我疑惑這是一種什么生存狀態(tài)?它們頂著無情的寒風,雪壓,忍受著這樣冷酷的煎熬,每年在這里綻放。它們互相簇擁著,彼此支撐著,一團團,一簇簇,一片片。沒有哪一朵更燦爛,卻因為每一朵的美麗而成為靚麗的風景。也許最終都沒有人知道它們曾經終于綻放,可是,這就是它們的生活,它們的身體。它們的生命。因為它們是杜鵑,它們必須這樣。
姚思敏
1957年生。成都畫院專職畫家,成都畫院原副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畫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工筆畫學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女畫家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國際書畫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水墨畫院學術委員會專家,四川省中國畫學會副會長,四川省工筆畫會副會長,四川省政協書畫院副院長。
我的自述
1985年我人職成都畫院,有幸當年成為全國畫院系統(tǒng)招聘的第一批專職藝術理論家之一?;仡櫘斈?,謝謝朱佩君院長的信任.專門分配給我一間獨立工作室,由此獲得了獨立的學習思考的空間。在畫院長期和畫院藝術家群體生活在一起,隨時都直觀感受到了藝術家工作室活動的鮮活氣息,并時常提醒我不斷反省藝術理論與藝術創(chuàng)作實踐的關系。藝術作為個體人性的生命活力創(chuàng)造,從生活中生發(fā)創(chuàng)造,并隨著生活的變化不斷自我更新。我的相關藝術史及藝術評論寫作希望能夠始終朝向生動的藝術創(chuàng)作現場,真實地體驗認識現實生活實踐活動中生命個體“自發(fā)地自身更新”的創(chuàng)造力量。
在今天全球化迅速發(fā)展的時代,我們都毫無選擇地被甩到一個平行寬闊的互動交流的大平臺上,這個大平臺正在以多元化多媒體趨勢的動態(tài)發(fā)展不斷拓開藝術的傳統(tǒng)邊界,大家開始逐漸放下一些習慣性的評判討論方式。成都畫院是政府文化事業(yè)機構,擔負著繼承發(fā)展本土民族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公共文化責任,我在畫院的藝術理論研究工作過程也是不斷面臨變化挑戰(zhàn)不斷開放接納的過程。但是,無論時代如何變化、如何繽紛五彩,藝術家個性化的創(chuàng)作活動關于公共互動交流的可能性,關于對本真本質本體的努力和體驗認同不會改變?!暗啦贿h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我堅持藝術本體研究,追問關于藝術的本質精神。
應該實事求是地承認,長期以來,國內藝術生態(tài)發(fā)展不平衡。我們打開國門以西方文明為社會進步標準,虛心學習了一百多年。我們的學習進度以及自我努力發(fā)展的速度很快,在許多方面還沒有完全充分飽和發(fā)展。如果以這樣所學習的西方文化為標尺來觀看國內的文化生態(tài),我們就是拖拉機與互聯網并存,1.0版本和4G\5G并存。這樣的復合并存的生態(tài)自然可能出現擠壓折疊的交叉綜合,也會有空白塊面,比如關于“審美”及語言表現形式,關于美術館建設。其實,我們東方本土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基因一直都深深地根植于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體血脈里,互聯網時代的全球化交流正在日益推動東西方各種文化互動交融,逐漸形成地球村語境,然而這并沒有影響具體的地域方言習俗,民族文化傳統(tǒng)行為方式特點,一方水土滋養(yǎng)一方人的自然發(fā)展生氣使地方地域文化的價值和意義由此更加受到尊重和關注。當我完成《成都美術志》寫作后,深切地感到國內本土藝術歷史文化發(fā)展生態(tài),相關上下文邏輯,我們國內的藝術史論家、藝術評論家是直接的親身體驗者,也應該是最有可能清晰敘述的寫作者??上壳氨就了囆g史、藝術理論寫作還不成熟,我肯定也不是一個成熟的作者,希望寄托于年輕一代人。
張穎川
成都畫院研究員、藝術評論家。長期從事本土現代藝術史、現代藝術創(chuàng)作思潮的理論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成都地區(qū)近百年美術史志文獻和成都地區(qū)現代視覺藝術文獻編輯整理工作,先后聘任為《成都市志·文化藝術志》編輯、 《成都美術志》主編。
這件作品是作者早期油畫作品的代表作,創(chuàng)作于1 984年,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典型化是現實主義的核心,作品以現實主義的手法塑造了一個前線戰(zhàn)士的典型形象,一個在戰(zhàn)斗間隙給媽媽寫信的感人形象。這是一個非常樸實而普通的戰(zhàn)士形象,卻富于精神內涵和抒情品質。在狹窄的坑道中,戰(zhàn)士帶著頭盔、裹著綁腿,長槍斜靠在壁間。他低著頭,用扎著繃帶并滲著些許鮮血的手,把心中對媽媽的思念寫在紙上,安靜狹小的空間里,似乎只能聽到筆尖在游走,靜悄悄地綻放著思念的花朵兒…
汪建偉
陜西黃陵縣人,1958年生于四川。曾任成都畫院畫家。1987年浙江美術學院油畫系研究生畢業(yè),著名當代藝術家。早期代表油畫作品《親愛的媽媽》獲第六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金獎。
金黃色的銀杏葉是銀杏樹一年中最美的時刻,一枝枝造型各異的葉片像一串串銅錢和金元寶,象征著收獲滿滿和富貴滿堂。這幅畫是畫家為豪宅創(chuàng)作的個性化作品,色彩為原色油畫顏料,暖色的過度從淡黃、中黃、土黃、深黃到桔紅、大紅、紫紅、深褐、赭石,背景和花鐔用冷色襯托,采用了對比色淺藍、天藍、深藍、花青,色彩協調,造型美觀。
王民平
陜西合陽人。曾擔任成都畫院院長、成都市美術館館長9年。成都市藝術職稱評審委員會主任,四川省油畫學會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四川省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新材料藝委會副主任,四川音樂學院美術學院特聘教授,全國美術館館藏作品評審委員會專家組成員,中國大城市專業(yè)畫院學術年會常務副主席兼總干事。
蘇聰的這件攝影作品,用動態(tài)的光影凸顯了花卉的靜謐,將流動的時間賦予到靜態(tài)的生命之上,近似黑白的色調進一步凸顯了這種流動感,讓人似乎感覺到花謝花開的過程。以一花納世界,以世界見一花。
蘇聰
1960年生于重慶,1 987年畢業(yè)于四川美術學院繪畫系。成都畫院專職畫家。以書入畫,擬形寫意,云水之間若有似無,或日:此為何處之山水?答曰:吾心中之蜀山勝景也!
文永生
1962年生于四川蓬溪。成都畫院專職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作品參加第六、七屆全國書法篆刻作品展;第六、七、八屆全國中青年書法篆刻作品展,一、一、三屆全國流行書風提名展。
該作品的構思來自2015年難忘的南美之行,我與眾中國藝術家到里約參加中國奧林匹克美術大展的開幕式,并作為期20天的南美州考察活動。這次南美之行短短20天,共計飛行6萬多公里,據說可以繞地球兩圈半,飛行次數達18次,飛越太平洋、安第斯山脈、亞馬遜河流,與不同國家的人在一起飛行,形形色色的形象,不同的膚色,不同的民族服飾,給人一種魔幻現實的感覺??萍歼M步日新月異,現代化交通工具促進了這種交流。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哪能走出國門看世界,與世界各個地方的人同行。除了感受到中國與全球的交融,還有中國年輕一代的朝氣蓬勃以及他們身上向上奮發(fā)的精神,這種中國特色的氣質,讓人心動。
李青稞
196 3年生于重慶。成都畫院專職畫家,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家一級美術師,四川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1989年, 《水傣娃》入選“第七屆全國美術作品展”。1996年, 《西風烈》獲“紀念紅軍長征勝利6 0周年四川美術作品展金獎”1997年, 《西風烈》獲“全國中國人物畫展覽會”銀獎(金獎空缺)。2004年, 《草地》入選第十屆全國美術作品展。2 012年, 《天驕》獲“第七屆巴蜀文藝獎”一等獎。2014年, 《去拉薩》入選“第十二屆全國美術作品展”。
馴養(yǎng)的鴿子在籠里,自由的鴿子在空中,我的鴿子停歇在丹霞石上,雍容華貴的國花牡丹,陪伴著這群安詳的鴿子。用墨的部分,寫得墨色淋漓,用彩的部分,又絢麗多姿。每一筆每一劃都是非常敦實的中國書法。作者在準確刻畫鴿子造型的同時,悄然融入油畫元素,賦予其厚重而高貴的色彩,令觀者耳目一新。在朱砂巨石的襯托之下,那叢濃得化不開、紅得嬌艷艷的牡丹,充分展現了作者水墨中國畫的傳統(tǒng)思想和技法。筆墨之間,宣紙之上,皆為畫家理想所系,亦為觀者心思搖曳。整幅作品在傳統(tǒng)與現實之間游離,煥發(fā)出強烈的時代氣息。
蔡寅坤
字深地,號墨出,回族,1 96 3年生于成都。成都畫院專職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當代大寫意花烏畫家,四川省美術家協會理事,四川省美術家協會花烏畫專委會副會長。
作品主要描畫西昌最美濕地公園,體現邛海濕地的景色。西昌提出建設現代生態(tài)田園城市。其著眼點,是要打造一個夢想中的理想之地,一個“天人合一”的生態(tài)家園。青山綠水、草茂魚豐,空氣澄明、呼吸暢然。
李 暉
成都畫院專職畫家,成都畫院美術館館長,成都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成都大學中國一東盟藝術學院客座教授,四川省美術家協會理事、山水畫藝委會委員,四川省當代國畫院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與其他許多當代青年畫家熱衷于多元的主義以及觀念藝術等不一樣,辜志勇的作品一直堅守著歐洲古典的法度與氣質,這在今天的語境下似乎有點格格不入,但卻彌足珍貴。他從小就喜歡古典繪畫,但一直想擺脫它,想嘗試各種不同的風格,但最終還是回到古典之中,總覺得里面還有很多東西是他還沒有發(fā)掘到的。誠然,歐洲古典主義繪畫的高度及其蘊含的能量是我們當今許多畫家難以企及的。這樣來看,他更像是一個信徒,對于這種極致審美的追求,顯得如此難能可貴。
辜志勇
1970年出生于四川省仁壽縣。成都畫院專職畫家,四川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四川油畫學會監(jiān)事,四川油畫藝委會委員,四川政協書畫院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器物與自然之物不同,凝結了人的智慧,當它作為摹本被觀照之后,器物的器物性得以顯現,這也成就了某種真理的敞開。多年以來,我對這種器物的研習從未停止,以此提高自己的技藝與修為。它們居于一隅,靜待作為“此在”的我們去發(fā)現去開啟。
黃潤生
1972年生于四川廣安,成都畫院專職畫家。作品曾參加第四、五屆中國西部大地情中國畫、油畫作品展分獲金獎與銅獎,入選第十一十二屆全國美展進京(獲獎提名)作品,第七屆巴蜀文藝獎獲“金獎”。
該作品用漂亮的石彩、強烈的對比和超現實的場景,展現了一個獨特的世界。既有傳統(tǒng)壁畫的那種富麗堂皇,又通過收放有度的虛實處理,塑造了一個如詩般的意境。這樣雍容的詩意,不正是我們所常說的“錯彩鏤金”的中國風度嗎?在我看來,這也是向洋對美術界關于工筆如何塑造寫意精神的討論做出的回應。
向 洋
1974年生于成都,成都畫院專職畫家。民盟盟員,國家二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四川省工筆畫會副秘書長、理事、四川省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委會人物畫專委會委員、成都當代工筆畫研究會副會長。
我把中國的園林庭院做為載體進行創(chuàng)作,想把自然景物和人為設計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呈現出一種“可行” “可觀” “可游” “可居”的生活意韻。創(chuàng)作中主觀安排結構空間,以視覺游走的方式,打破室內和室外景觀的界限,突出設計中的秩序美,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的藝術圖式。體現著中國式的人與自然間心靈上的溝通。
李猛
成都畫院專職畫家,國家二級美術師,國家藝術基金評審庫專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四川省美術家協會油畫藝委會委員,四川美術家協會水彩畫藝委會副主任,成都現代風景油畫院副院長。
陳秋林從小生長在重慶萬州,這個城市在2003年的三峽工程中被長江淹沒。三峽工程遷移了百萬居民,他們離開了世代生活著的故鄉(xiāng),她著名的作品《遷移》計劃所思考的就是由這項巨大的工程給人們生理和心理上帶來的影響。背井離鄉(xiāng)給人帶來的動蕩情緒和人們對于文化價值的認同是陳秋林不斷調查研究的對象。陳秋林的作品涵蓋影像、圖片、裝置和雕塑在內的各種媒介,創(chuàng)作始終處于一種不斷發(fā)展和推進的狀態(tài)中,在頻繁論述的問題中引入全新的觀點和視角,對于社會問題擁有獨特的敏感度。
陳秋林
1 975年生于湖北省宜昌市,現工作生活于成都。成都畫院專職多媒體藝術家。2000年畢業(yè)于四川美術學院版畫系,是中國年輕一代的優(yōu)秀藝術家,她的作品關注中國不斷推進的政治和經濟改革所帶來的社會影響。陳秋林把現代生活不斷挑戰(zhàn)傳統(tǒng)價值體系所產生的種種矛盾與現狀進行歸納、視覺化,對社會發(fā)展的進程和野心提出了有力的質疑。
他將技法和旅行所帶來的不同時空體驗,通過融合自由的抽象筆勢和傳統(tǒng)東亞理論,呈現極為有趣的洞見。漸漸,山水、景觀、風物中的感識、歷史長河中的某人某事某種場景……都成為他當下繪畫中的主要啟發(fā)。
屠宏濤
1976年出生于成都,曾任成都畫院專職畫家。1995年畢業(yè)于四川美院附中,1998年獲中國臺灣李仲生基金會優(yōu)秀獎,1 999年畢業(yè)于中國美院油畫系。曾任教于成都大學設計藝術系。
西南山水的大氣恢弘、連綿精深,使他的作品在精致又不失淋漓、豐富又不失渾然、多變又不失統(tǒng)一、重意味又不失整體的前提下,獲得了新的藝術素質。以水墨渲染構成整體氣勢,造成滿紙風雪、煙鎖云斷的運動感的天籟圖景,仿佛滿紙生風,氣息流貫,作品充滿遠大恢宏的視覺效果,而山水樹木、村落溪流等則被意象化,強調的既是逼近真實再現,更是從寫意出發(fā)的意象表現。
鐘士敏
四川自貢人,成都畫院專職畫家。四川省美術家協會理事,四川省中國畫學會理事,四川省詩書畫院特聘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從事中國山水畫的研究與探索。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學術展覽并獲獎,作品發(fā)表各類專業(yè)期刊雜志。
小城被一望無際的田野緊緊地裹著。不知在哪個位置,大喇叭播放的音樂就彌漫過來,經常唱的,是那首《在希望的田野上》。很好的陽光,空氣清新,快樂奔跑的童年。不畫課桌,書本和黑板上的文字。就畫他們的快樂和孩子們的成長。
劉海濤
1980年生于黑龍江省肇東市。成都畫院專職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
作品取材于湘西花垣的十八洞村及周邊的村落,這里是苗族聚居區(qū),有保存完好的原生態(tài)苗族風情文化,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這里有高山峽谷,瀑布溪流,依山而建的原始村寨,回蕩在峽谷間的悠揚苗歌,炊煙徐徐,云霧輕輕,溪流湍湍,鳥語花香,恬靜,浪漫而神秘,力求營造出具有詩意浪漫氣息的美好景致!
付紅
1981年生于四川安縣,畢業(yè)于四川美術學院中國畫系?,F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湖南省畫院專職畫家,湖南省畫院青年畫院副院長,湖南美術家協會會員,成都畫院畫師,懷化學院美術學院教師。作品被中國美術館等專業(yè)機構收藏。
該作品以藏族、彝族等少數民族代表,描繪他們生活生產、歡歌笑語的美好場景,舊屋換新顏、農副產品經濟的對外發(fā)展、集市貿易場景、鐵路、高鐵公路、高層現代化建筑施工場景的描繪,綜合展現對精準扶貧、扶貧攻堅等任務諸多成果的展現,同時也表達了黨中央政策的先進性和優(yōu)越性,為人民謀福祉,向著未來優(yōu)質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和人們優(yōu)質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的建設發(fā)展邁出更近的一步。
谷曉艷(谷育漩)
1 982年出生于遼寧撫順,成都畫院專職畫家,四川當代油畫院專職畫家、四川省油畫學會理事。2003-2007年讀于魯迅美術學院韋爾申工作室(新具象工作室),必修古典油畫技法、伊維爾油畫技法、坦培拉水性及油性技法的研究與學習,在校期間多幅作品被學院收藏,畢業(yè)創(chuàng)作獲人物類創(chuàng)作最高成績。2009-2012年就讀于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陳樹中油畫工作室,研修群體人物繪畫,新古典油畫。在校期間多次獲得一等獎金,多次參加國內大型展覽。
曾珍的花鳥畫作品充盈著一種生命氣息。這種生氣不僅在形象上,更出現在筆墨之間,是點劃間流露出的生命跡象。她雖然多取之傳統(tǒng)花鳥畫題材,在表現形式上也未游離于傳統(tǒng)花鳥畫表現技法之外,但卻沒有落人俗套。每幅畫都追求著一種新鮮感,花朵或含苞待放,或爛漫馨香;畫中的小鳥小雞或喃喃細語,或獨立遠望;畫面的構成元素或中鋒勾勒,或團塊揮灑,以筆線勾勒點畫著生命。她從構圖、用筆、用色上盡可能表現出一種“生長”的勢態(tài),由生長而生發(fā)出的力量產生出強烈的視覺效果,一種靈動的生命力就在畫面上洋溢著。
曾 珍
1983年生于四川蓬溪,成都畫院專職畫家。2 006年畢業(yè)于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02級舞臺美術專業(yè),中國女畫家協會會員,中國畫院青年院副院長,四川省致公黨書畫院副秘書長。
這幅作品是我去西藏林芝采風后進行的創(chuàng)作,千山之巔,萬水之源,藍天,白云,西藏孕育了世世代代的藏族牧民,也造就了這獨特的異域風情。最打動我的是蒼老道勁的樹木,生生不息,生命力及其旺盛,畫面三分之二的面積以樹的交織狀態(tài)呈現,后面有山石相呼應,點題的是祥云,是一種吉祥的寓意和對生命姿態(tài)的美好向往。
盧 貞
198 8年出生于山東泰安。成都畫院專職畫家,2 01 2年畢業(yè)于四川省師范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畫(山水)專業(yè)碩士研究生。2 01 7年結業(yè)于文化部全國畫院創(chuàng)作人才高級研修班。
她善于畫花,特別是色彩恬淡、風格清新的花卉,這種選擇與她的女性氣質不無關聯,但她的花卉柔弱中亦有筋骨,她雖采用沒骨畫法,但又將骨相寄生于色象之中,這種特殊的選擇,或許才是解讀她作品的密碼。當然,作為一個年輕的畫家,她的路還有很長,未來她會選擇什么樣的作品形象我們還無法預期,但相信她的藝術世界會長期在墨、色、水、象的消漲之間尋找平衡。
朱迪
1989年生于四川成都,成都畫院專職畫家。2011年畢業(yè)于四川大學藝術學院中國畫專業(yè),2014年畢業(yè)于四川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學專業(yè),201 7年參加文化部全國專業(yè)畫院高級創(chuàng)作人才研修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