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絲絲
云貴高原,梵凈山直通云霄。梵凈山南麓,一條小溪奔騰而下,在武陵山脈的環(huán)抱下,滋潤了一片片狹長的土地,哺育了一座座村落和小鎮(zhèn)。這條奔騰不息的河流,便是錦江河。錦江河又叫辰水,屬武陵“五溪”之一。早在100多年前,清朝民族英雄林則徐坐船游歷麻陽時就寫下一副對聯:“一縣好山留客住,五溪秋水為君清?!边@是一條有故事的河流,在漫長的歷史中,她經歷著世情風物,她見證著麻陽今昔。溯源錦江,處處是風景。古往今來,當地人像珍惜自己的血脈一樣珍惜錦江河,像呵護自己的臉面一樣呵護錦江河。那漣漣碧波儼然一道亮麗的明鏡,把周遭的那山、那樹、那村、那鎮(zhèn)、那景定格在內心的畫框。
錦江河不僅是百里畫卷,還是涌動人文風情的壯美史詩。滿朝薦書院就修筑在蘭里鎮(zhèn)錦江河畔,當年滿朝薦就在這里秉燭讀書,挑燈筆耕,跨馬騎射,蒔花弄草,種菜收豆,自覺以“繩其祖武、詒厥孫謀”為人生指向,為他日后成就太仆寺正卿的地位奠定了基石。
溯江可泛舟抵達錦江河中的“浮石煙村”。這座小島嶼上奇石林立,常年鳥語花香,古樹陰森蔽日。清《麻陽縣志》載:“溪漲初添,隨波蕩漾,幾有動浮不定之致。故名浮石山?!币驆u下臨江略高于水平面處,有一巨石形似猴子,又叫猴子巖,是“麻陽古八大景”之一。麻陽古八景中的“劍潭春浪”“東湘水月”“石柱擎天”也都與錦江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景因河而生動,河因景而生美。
錦江是麻陽的母親河。沐浴著水流長大、經歷著浪花洗禮的一代代苗家兒女,依托錦江河主流暢達、支流密布的交通優(yōu)勢,譜寫了商貿文化、龍舟文化、美食文化等富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水文化篇章。
昔日的錦江河是一條水運十分發(fā)達、承接著苗鄉(xiāng)僻壤與發(fā)達地區(qū)經濟貿易往來的重要通道。早在900多年前的宋熙寧年間,隨著錦和古城的建立,錦江河沿岸相繼修筑了許多專供船運的碼頭。那時的碼頭,既是當地桐油、苧麻、柑橘等物產運往長沙、武漢等地的起運站,又是外地鹽煙、糖果、布匹等物產進入麻陽的終點站,還是外地貨物發(fā)運到貴州松桃、銅仁以及湖南鳳凰等地的中轉站。如今,只要走進錦和古鎮(zhèn)的茶巷弄、會館弄,步入呂家坪鎮(zhèn)的長街,仍然依稀可見往昔人聲鼎沸、物流繁華的熱鬧場景。
被錦江河記住的,還有麻陽的狂歡節(jié)日——每年五月的龍舟節(jié)。千百年來,每逢端午,麻陽人總是把對先祖始祖的崇拜通過一種神秘、古樸而又喜慶、歡愉的活動儀式來演繹。不管是高村等下麻陽一帶富有特色的黃龍舟,還是錦和等上麻陽一帶較為活躍的烏龍舟,一旦在槳手的發(fā)力、龍歌的助威、鑼鼓的助陣之下,一只只龍舟就會變成一種呼風喚雨、賜福佑安的“神舟”,將苗鄉(xiāng)特有的端午劃龍舟祭盤瓠的習俗激蕩得驚濤四起,也讓這種叫“盤瓠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苗鄉(xiāng)大山深處走向世界的舞臺,成為荊楚大地、五溪水域之上的一道耀眼風景。那些山里的漢子們,在錦江河上,縱情揮灑,自由馳騁,擂鼓吶喊,展示出他們血液中蘊藏的威力與馳騁疆場的氣魄。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錦江河養(yǎng)人,她以奔流不歇的氣質感化人,以包容萬涓的心胸教化人,以甘甜如乳的玉液滋潤人,讓世居于河邊水岸的麻陽人養(yǎng)成了“能吃苦、霸得蠻、敢于拼、樂于進”的精神稟賦。他們乘著麻陽船,泅渡錦江河,在更遠更寬更闊的天地,唱響奮進之歌。明代“怪臣”滿朝薦早年與私塾先生在錦江河邊洗浴戲答的對聯“百年柳樹作衣架,千里長江當澡盆”,流露出遠大的志向;滕代遠19歲從家鄉(xiāng)麻陽巖門鎮(zhèn)玳瑁坡村出發(fā),走上熱血報國之路,成為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新中國鐵道事業(yè)的奠基人……
錦江,一條有故事的河流。想聽麻陽的故事,讓錦江河告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