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 年,陳玉生出生在湖南隆回縣司門前鎮(zhèn)石子坳街上(今司門前鎮(zhèn)興隆居委會)一個貧寒的家庭。陳玉生自幼聰穎,讀書刻苦。1957 年,他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于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
畢業(yè)后不久,陳玉生有幸成為毛澤東的秘書班子成員。1959 年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小年,那天下午,毛澤東主席接見了陳玉生,詢問了他老家的有關情況。陳玉生向毛澤東做了詳細匯報,毛澤東聽后笑著說:“小陳,你的老家在隆回,和我的恩師袁吉六還是家鄉(xiāng)人,怪不得生性這么直爽。據說近來湖南人民生活很貧苦,你代表我請假回鄉(xiāng)做個詳細調查、看看父母,了解下相關真實情況,回來向我如實匯報,好嗎?” 陳玉生聽后表示一定照辦。
陳玉生回到家鄉(xiāng)后,見到了兩年沒見的父母。久別重逢,讓陳玉生感到震驚和痛心的是父母講的這么幾句話:“玉生呀,父母老了,這是自然規(guī)律;父母瘦了,這是形勢所迫。和舊社會比起來,我們再苦再餓,也是人民當家做主了,但是現在虛報浮夸成風,確實是自己害自己,這股歪風應當立馬剎住才行。”隨后,經過了解,陳玉生發(fā)現村里的成年人,一天只吃兩餐,且每餐只有二兩五錢米(當時市制采用十六兩為一斤,現在是十兩為一斤),根本吃不飽,葷菜就更別提了,只有過年才能吃上四至五兩豬肉。
第二天他陪母親到隊里的公共食堂端飯。大家見陳玉生來了,都圍著他問長問短,直夸他有出息。陳玉生邊點頭邊詢問:“怎么廣五爺和水長哥不在這里?”他的問話讓現場好幾個老大娘扯起衣袖直擦眼淚,說:“廣五爺和水長都死了,他們倆因為力氣大,飯量大(每餐能吃約1.5 斤米),現在每餐二兩五錢米,吃了跟沒吃一樣……”話匣子一打開,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對陳玉生說,因為辦公共食堂,私人家里不準生火,村里得水腫病的人特別多,婦女懷孕的幾乎沒有,地里、路旁、山上的野菜全部被挖光,李家莊檻基亭有棵翁龍樹,因為皮可以舂粑,樹被剝死不說,平日相安無事的村民為了爭樹皮大打出手,仿佛前世是不共戴天的仇人。搶到樹皮的人喜不自禁把樹皮搗爛與浸米摻和著舂粑吃,以填飽饑腸轆轆的肚子。只是這種樹皮很不好消化,吃下去容易拉出來難,小孩子經常因為拉不出屎痛得哭爹叫娘。而沒搶到翁龍樹樹皮的人只能繼續(xù)餓肚子。
1960 年農歷正月十五,陳玉生來到原隆回司門前附中調查,剛好碰上學校開飯,蒸籠一打開,師生就迫不及待地搜尋挑搶自己認為飯多一點的蒸缽,炊事員和事務老師見狀不知說什么好,因為他們知道,看起來大缽的米飯不過是多加了水,米的分量其實是一樣的。
陳玉生又來到六叔陳永繁家了解情況。陳永繁向陳玉生提到了這么一件事:富石廟生產隊的食堂辦在村民胡欻林家,可沒幾天,生產隊的領導和炊事員竟賴胡欻林偷食堂的米,不由分說把胡欻林捆起來毆打,胡欻林拒不承認。此事后來不了了之。胡欻林覺得自己是被冤枉的,有冤無處伸,只好采取告陰狀(隆回民俗:告陰狀時,寫上自己和對方的姓名和生辰八字到廟里焚化,陰司就會令小鬼去陽間捉原告和被告到陰司對質會審)的方式為自己討公道。讓人想不到的是,自告陰狀的事情發(fā)生之后,該隊接連不斷地死了5 個人……
陳玉生從家鄉(xiāng)回到北京后,把耳聞目睹的情況向毛澤東進行了匯報,直言廣大農民現在確確實實生活艱苦,建議黨中央和毛主席解散公共食堂,制定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的好政策,迅速戰(zhàn)勝自然災害,恢復生產,讓人民真正過上好日子。
1961 年,黨中央制定了《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這個文件改變了過去要求每個生產隊都辦公共食堂、社員口糧分到食堂的硬性規(guī)定。不久,公共食堂解散。隆回家鄉(xiāng)人民都知道這里面也有陳玉生的一份功勞。
陳玉生自成為毛澤東的秘書班子成員后,工作踏實肯干,從來不愿出風頭,因此深受大家好評。1973 年,為發(fā)揮所學特長,陳玉生被調至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任播出部副主任工程師、主任工程師,曾多次為毛澤東專場錄制和播放節(jié)目,參與了《中國大百科全書·新聞出版卷》詞條編寫。
現在陳玉生已經80 多歲,身體硬朗,遠在北京的他還不時惦記著家鄉(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以及家鄉(xiāng)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