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 泰安 271000)牙周生物型(periodon"/>
劉學蔚 李樹一 俞璐 董雪 徐夢希 張春雨
(山東第一醫(yī)科大學< 山東省醫(yī)學科學院> 山東 泰安 271000)
牙周生物型(periodontal biotype)是指牙周軟組織及其牙槽骨的形態(tài)特征,一般分為厚平型和薄扇型兩種,也有學者將介于兩者之間的類型定義為中間型。不同牙周生物型對炎癥的組織反應性不同,厚平型能夠抵抗急性創(chuàng)傷和炎癥,但易形成牙周袋和骨下袋;薄扇型牙齦易發(fā)生快速骨喪失伴牙齦退縮。牙周生物型與口腔美學治療也密切相關,對牙周、正畸、種植等牙科治療結果與預后有重要影響,因此在牙科治療前判斷牙齦生物型非常重要。近年來,對牙周生物型的研究受到了重視,本文將對牙周生物型的分類方法作一綜合論述,以期給臨床醫(yī)生判斷牙周生物型提供參考。
主要通過肉眼直接觀察牙冠寬長比等冠齦解剖形態(tài)來判斷牙周生物型。Stein 等[1]發(fā)現牙周生物型與牙冠外形比(牙冠寬度與長度之比)密切相關。一般厚平型牙冠為方圓形,頸部凸起明顯,鄰面接觸區(qū)相對大且靠近根方,附著齦寬;薄扇型牙齦牙冠呈錐形,頸部凸起不明顯,鄰面接觸區(qū)小且靠近切端,附著齦少[2]。這種方法的優(yōu)點是簡便易行,沒有創(chuàng)傷,可以快速判斷厚平型和薄扇型,但不同檢查者判斷標準差異較大,尤其對中間型的判斷存在困難,一般認為結果不可靠。
將牙周探針置于上前牙唇側牙齦溝內,通過是否可以觀察到牙周探針的輪廓來判斷生物型[3]。Rasperini 等于2015 年[4]提出了一種顏色編碼探針,可分別用不同顏色的牙周探針測量牙齦生物型(薄,中,厚,非常厚)。牙周探診法的優(yōu)點是操作較為簡單,無創(chuàng),易重復,為臨床較常用的方法。缺點同樣是存在標準不一致的情況,需要操作者有一定的經驗。
Sharma 等[5]報道的翻瓣后卡尺直接測量法是行翻瓣手術將牙齦瓣翻開,并用游標卡尺測量牙齦瓣的厚度。另一種方法是局麻下將根管銼等銳器于上頜中切牙唇側齦緣下方2mm 垂直于牙齦表面刺入直至抵達硬組織,將標志閥推移到牙齦表面,使用游標卡尺測量橡皮閥到銼尖端的距離即為牙齦厚度。這兩種方法的優(yōu)點是準確性相對較高,便于統(tǒng)一測量標準。缺點是有一定的創(chuàng)傷,需要在局麻下進行,患者接受度不高,并要求測量者有一定的操作經驗。尤其是卡尺直接測量法需配合在手術進程中使用,無法在臨床上常規(guī)使用。
Borges 等[6]的研究證明,CBCT 對牙齦生物型的判定是一種有效的,可量化的方法。方法為使用開口器撐開唇頰側軟組織,并囑患者舌頭上卷或下壓至口底,然后再用CBCT 進行掃描,并通過圖像處理以判斷牙齦的厚度。曹潔等[7]利用顯影劑和印模材料混合制作個性化印模,初步建立了基于牙齦間接顯影基礎上的 CBCT 影像資料獲取方法。
Marti 等[8]利用CBCT 掃描配合3 shape 掃描系統(tǒng)取得牙齦、牙體及牙槽骨數據資料,并有軟件分析后測得牙齦厚度。CBCT測量法精確度高,可同時測量軟、硬組織的厚度,獲得的參數較全面,對于牙周生物型的判斷較為精確。缺點是價格較貴,部分醫(yī)院受到硬件條件限制無法開展,同時對患者具有一定的輻射。同時,在拍攝CBCT 之前應該先判斷牙齦是否有炎癥導致的牙齦水腫、增生等情況,已得到準確的測量結果。
是利用超聲儀器測牙齦厚度的方法[9,10]。這種方法測量速度快,且結果較為準確,但費用較為昂貴,且要求操作者技術水平較高,因此臨床上應用較少。
總之,目前牙周生物型測量方法多種多樣,但其的定義和分類標準尚無統(tǒng)一標準,文獻報道的結果也不盡相同,影響了臨床醫(yī)生對牙周生物型判斷的準確性,也影響了臨床治療效果。因而,作者認為應盡快找出對牙周生物型的判斷方法,為臨床上指導對牙周、種植、修復、正畸治療提供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