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川化中學 陳 露
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深化教育改革、發(fā)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建設教育強國、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教育改革發(fā)展的主要任務,更是大力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現代化建設、努力提高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助力推進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最令人期待的歷史使命。新課程改革,是我國教育史上又一場深刻的革命。這場革命,是對舊的、傳統的課程體系的挑戰(zhàn),是培養(yǎng)新世紀高素質人才的長期而艱巨的系統工程。當人類進入新的時代,國家更加重視基礎教育的改革,更加重視育人方式的轉變,而這些改革的主戰(zhàn)場仍然在課堂。深層次推動課改,是順應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要求。為此,學校的聽課評課活動常態(tài)、長效地開展,是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抓手,它不僅是學校發(fā)展、教研組建設、教師自我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途徑,而且還有助于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yè)負擔,進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高,讓“五育”并舉落地落實。
基礎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奠基工程。在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與學方式的改變,要求每位教師形成新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技能,重新認識和定位自己的角色,加快改善和轉變原有的教學行為。而有效教學與有效課堂,正是當前課改和教學研討中的熱點問題,對新時代的教育改革意義重大。落實到具體的課改上,就是在日常的教研活動中,作為參與聽課的教師,切忌把自己當作局外人,而應當以主人翁的姿態(tài)躬身入局、融入課堂。為此,要切實地走好以下“三步”。
第一,課前做好必要的準備工作。備課,是課堂教學的基礎,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和保證。教師備課的重點,是每節(jié)課的知識點和教學目標。因此,課前,教師要熟悉教材,熟悉學情,認真?zhèn)浜谜n。這樣才能提高聽課的針對性,增強把握問題的敏感性。
第二,聽課中要用心觀察和記錄。聽課,是一種對課堂進行仔細觀察的教學活動,是教師之間相互溝通、增進交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促進授課人和聽課人相互提高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更是教師必須掌握的專業(yè)技能之一。為此,聽課教師要自覺做到“虛心”“專心”“耐心”,仔細捕捉授課者的語言和表情及其他教學基本功的展示,記錄下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教學方法,既要看教又要看學;仔細觀察施教者對重點、難點的教法、學法的設計等。
第三,聽課后要及時思考和整理。教師聽完課后,不能一聽了之,要對課堂上授課者講授的內容、講授的方法、講授的技巧等進行反復思考、琢磨和整理,并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進行認真的對比、研究,充分吸收他人教學的有益經驗,不斷改進和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在整理中,可從以下“四度”“四有”“四動”中去審視該課的質量和效益。
所謂的“四度”,即情境誘人度,有效課堂最基本、最關鍵的要素,是能否找到師生的情感共鳴處;活動刺激度,是否準確把握思維迸發(fā)處,找準學生學習興趣激發(fā)點;建構生成度,知識要整合才有力量,是否完成知識整合進而生成新的知識;目標達成度,葉瀾老師說:“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tài)生成的觀點看教學。”所以,目標達成上,不僅看是否達成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更重要的是看學生的生命是否得到成長。
所謂“四有”,即授課教師是否有心,是否用心與學生溝通;是否有情,從事教育教學不能太真實,要有唯心主義,教師對學生付出真情,課堂要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是否有法,好的教學就是吸引,教師采用了哪些辦法讓學生參與其中,在課堂中其樂融融;是否有度,也就是是否張弛有度,時間分配是否得當,不要太趕、太滿,摒棄過度教育。
所謂“四動”,就是要看學生參與度,考量學生在課堂中呈現出的生命狀態(tài),包括:動口答疑、探討等;動筆做記號、演算等;動腦質疑、論證等;動情,與教師產生情感共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壤上。”為此,教師應該恰當調動學生情感,并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
所謂評課,顧名思義,即評價課堂教學。是指對課堂教學成敗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評估,并且能夠從教育理論的高度對課堂上的教育行為做出正確的解釋。具體地說:是指評者對照課堂教學目標,對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活動以及由此所引起的變化進行價值的判斷。
盲目聽十節(jié)課,不如認真剖析一節(jié)課。因此,評課比聽課更有價值。而評課時,切忌“點贊式”“炮轟式”,應是“對話式”、甚至“吵評式”。為此,應當做好以下三方面。
首先,確立以改良聽、評雙方課堂教學為核心訴求、以對等交流為主要形式的評課新常態(tài)。評課基本立足點,應該是基于情境的對話、基于交流的碰撞、基于建構的建議。爭鳴比共鳴更有價值。為此,評課不必“風平浪靜”,也不是一種理念“覆蓋”另一種理念,而是多種教學理念的相互交織、交融,在這種交織、交融中,會濺起更多的火花,促成評課的民主化、平等化。這樣,評課才會評深、評透,評到教師心坎上,評到點子里,評出規(guī)律性的東西來,才評出了公道。
其次,抓住評課的六個核心。
1. 從教學目標上分析。設定恰當的教學目標,是一堂課成敗的關鍵,它是教學起點也是終點,目標的設定應該科學、理性,要站在“人”的立場,從促進學生成長的高度著眼。
2.從處理教材上分析??词欠裾嬲盐兆×酥攸c,突破了難點,處理好了知識間的銜接點,找準了價值的升華點,捕捉住了情感的迸發(fā)點。
3.從教學程序上分析。教學的根本價值在過程。為此,一要看教學思路是否清晰,二要看課堂結構安排是否合理。教學思路側重教材處理,而課堂結構側重教法設計,分別從縱向和橫向思考。通常一節(jié)好課的標準是結構嚴謹,銜接得當,時間分配合理,疏密得體,整堂課行云流水,讓人如沐春風。
4.從教學方法和手段上分析。“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正如成都大學的陳大偉教授所說:“教學改革的基本走向應該是教師從思想的提供者轉變?yōu)樗枷氲拇龠M者,教學的過程要從提供思想走向促進思想?!睘榇耍覀儽仨氜饤壗處煿铝⒌膯我换顒臃绞?,必須根除“四個一”現象:一講到底,一練到底,一看到底,一問到底。必須站在學生的立場選擇恰當的方法,激發(fā)學生潛能,促進學生思考,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
5.從教師教學基本功上分析。主要體現在“四看”:一看板書,板書要精練,要體現邏輯性,要有美感;二看教態(tài),教師課堂上的教態(tài)應該是熱情明朗、舉止從容,富有感染力,教師的容貌就是教師心地的投影,就是生活待你的樣子;三看操作,教師運用教具,操作投影儀、錄音機、一體機、釘釘軟件、騰訊視頻等的熟練程度;四看語言;教學也是一種語言的藝術,教師的課堂語言要準確清楚、生動形象,語調要高低適宜、快慢適度。心理學家艾帕爾·梅拉比指出:“交流的總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調+55%的面部表情?!边@里,表達的工具不僅僅是口頭語言,還要用到自己的情緒、音調、體態(tài)語言。
6.從教學個性、教學思想上分析。教學效果,短時看一堂課、看教師技能,長時看一個人,即看教師的人格。因此,教師的人格比技能重要。思想引領方向,方向比方法重要。華東師范大學的周彬教授說:“學生不是拿給老師管的,而是拿給老師征服的?!苯處熅蛻撚酶呱械娜烁瘛⒇S滿的情感、高超的技能去征服學生,讓學生敬其師、親其師,進而信其道。
再次,把握提高評課質效的基本著力點。堅持全局視野下的精準點評,是保證評課專業(yè)性、提高評課質效的基本著力點。為此,我們評課時,應“大處著眼,小處入手”,既要克服大而空,沒有具體的環(huán)節(jié)、細節(jié)支撐;又要克服過于拘泥于細節(jié),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在現代教育視域下,我們還應當以學生為中心去看課堂,看課堂是否能促進學生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得益彰的發(fā)展,是否能為學生提供終身發(fā)展的精神力量和正確的價值追求。
客觀、公正、科學地評價課堂教學,對探討課堂教學規(guī)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深化課程改革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評課不是評判,是評品。既然是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感受、想法,應該是一個碰撞的過程,是一個心靈相互溝通的過程。參與者通過對等交流實現價值認同和心靈互通,進而雙方是一種互商、互論、互研、互勉、互助關系,賦予課堂觀察以深度,賦予交流以溫度,由此才會對評課者和授課者均產生觸動乃至震撼,有助于教師切實改變自己的教育教學思想和行為,推動課堂教學形態(tài)的優(yōu)化,從而實現評課的“生成”,催生新品,把聽課、評課中的“所得”轉化為課堂教學的“微變革”。這樣才會改變聽課、評課“只開花不結果”“只生根不入地”的現狀。評課的目的,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有利于當前教育改革中新課程的教學。
魯杰先生說:“在科技高度發(fā)展而感情領域卻呈現一片荒涼的當代,擁有學生真實心靈的老師,才能感到這是一種至高的幸福?!币虼耍氛n時不可忽略一個重要的維度,那就是學生。品課時,就應該關注教師是否把學生當作全面發(fā)展的“人”,而不是“知識的容器”。好的教師必定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學觸及學生心靈的深處,讓學生時刻感覺如人間四月天,不僅生機勃勃,而且情意綿綿,進而希望滿滿。好的教師,必然以優(yōu)雅的姿態(tài)呈現在學生面前,必然會以尊重贏得尊重,以真情感染真情,以美的姿態(tài)育人,育出更美的學生。
誠然,作為聽課、評課的參與者,如果心無詩意,就很難發(fā)現課堂上流溢的美;如果心無智慧,就不要指望對課堂中閃現的靈光能做出會心的響應。故,我們品課的過程,也是一個品人的過程,既包括品同行,也包括品自己。范梅南說:“成人本身也是一個永未完成的成長過程?!痹u課的最終指向,應該是促使評課參與者均朝著“更好的自己”的方向不斷前行。課評,直接影響新課程改革的進程,只有全面、客觀、公正的評價,才能保護教師的課改積極性,正確引導課改走向深入。
教育事業(yè),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yè)。古人云:“學高為人師、身正為人范?!比嗣窠處煹母救蝿眨褪墙毯脮?,育好人。人民教師的根本職責,就是把學生都培養(yǎng)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合格勞動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人民教師在自覺、積極、主動參與新時代教育改革的同時,必須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用自身高尚的品格來培養(yǎng)學生美好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