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霖
國慶期間,一場漢服秀的“翻車”再次讓這個小眾愛好進入大眾視野,該活動的初衷是想讓更多人了解漢服文化,但卻因為秀場發(fā)生的種種意外,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了相關的新聞上。短短幾天,微博上“官方回應螢火蟲漫展?jié)h服秀取消”的話題已經(jīng)積累了4.5億人次的閱讀量,“漢服秀取消”的相關短視頻也在各大平臺瘋狂刷屏。
雖然主辦方也做出了回應并提出了相關的補償政策,但是這些都不能平息參與者的怒火。畢竟,除了擺在臺面上的展會攤位費以外,商家還有不少其他的開支,像是從全國各地請來的模特和化妝師、重金打造的漢服、貨真價實的珠寶首飾、路途上的開銷等。
就像那些商家和模特在現(xiàn)場哭訴的:“我熬了兩個月”“我們是帶著百萬裝備來的”“還有掌柜是貸款來辦這場秀的,你們怎么賠”……大家付出的心血和成本可見一斑。
其實,拋開大秀的文化屬性不說,這次的漢服秀本身就是一次廣告行為—商家們通過這個平臺去展示自己的服裝,通過現(xiàn)場以及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二次傳播吸引更多潛在消費者,取得更好的銷售額……只不過,這種小眾的文化、這樣的活動和曝光,真的值得那些參與者花費如此多的金錢與精力嗎
都說讀懂年輕人是做好營銷的基礎,年輕人的喜好也變得越發(fā)多樣化,像是小眾服飾逐漸大眾化,眾多品牌紛紛搭上盲盒,佛系手游越來越火……這里就借此和大家聊聊:為什么年輕人會喜歡這些
在不少人眼里,漢服、JK、Lolita都是非常小眾的圈層,比起主流的服飾文化來說,這些群體的受眾看起來非常少。但若是身在這些圈子之中,多多少少就能感知到這些文化的火爆程度。再加上這幾年崛起的國潮,漢服已經(jīng)在年輕群體中越來越流行。
根據(jù)CBNDate和天貓合作的調(diào)查報告,我國漢服已購用戶規(guī)模達到1800萬,潛在用戶超過4億。就連那些做民族風、國風元素的品牌也開始積極向漢服產(chǎn)業(yè)轉型,在他們的眼里,漢服已經(jīng)成了一個人人都看得見的“風口”。
其實,出現(xiàn)這樣的風口也不難理解。畢竟對于年青一代的消費者來說,服飾等不僅是有功能屬性的物品,還是一種表達個性和情感的載體。那些穿上同類服飾的愛好者,很容易通過這些穿搭找到審美、愛好相同的朋友,從中找到一種身份認同。
年青一代的包容性越來越強,很多小眾愛好也會因為龐大的人口基數(shù)以及合適的傳播時機,成為新的流行趨勢。所以,永遠不要小看這些所謂“小眾”的影響力。
除了上面那些小眾服飾以外,“盲盒”也是這兩年非常流行的事物。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盲盒是一種能讓人“上頭”的精神寄托;而對于不少品牌來說,盲盒則是一種能夠從眾多案例中脫穎而出的營銷靈藥。
說到盲盒,就不得不提靠盲盒年賺16億元的泡泡瑪特。盲盒這個名詞雖然比較新,但它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從早期的福袋、扭蛋再到學生黨十分喜歡的集卡,這些玩法多少都帶了些盲盒的影子。
泡泡瑪特本來是一家玩具集合店,在2016年以前曾連續(xù)虧損了三年。數(shù)據(jù)顯示,該品牌在2014年、2015年、2016年的凈利潤分別為-277.29萬元、-1598.04萬元、-2483.53萬元。而這一頹勢卻因為IP運營+盲盒玩法得以改變。在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的沖擊之下,單純的玩具很難刺激到消費者的購物欲,但若是融入盲盒的玩法,這些玩具就有了完全不同的意義。
這種玩法是有它的上癮機制的,一方面是內(nèi)容未知帶來的不確定性,很容易激發(fā)用戶的探索欲和好奇心;另一方面是盲抽時的神秘感和驚喜感,和那些延遲滿足的玩法不一樣,消費者可以在打開盲盒的一瞬間收獲預期的快樂。
這兩年,也有不少品牌玩起了盲盒營銷。
知乎曾與知名潮玩品牌JOYBRAIN共同推出潮玩盲盒,呆萌吉祥物劉看山搖身一變,化身擁有12個職業(yè)的炫酷都市達人,不僅增加了用戶的代入感,還拉近了與受眾的距離。
RIO微醺也與模型玩具門戶網(wǎng)站ACTOYS進行了跨界聯(lián)名的合作,共同推出了“喵欲醺醺”系列盲盒。每一只小貓咪的臉上都出現(xiàn)了兩小朵微醺之后的紅暈,表情十分可愛。
當然,并不是所有年輕人都喜歡通過非常外化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喜好。他們并沒有在大眾面前展示自己的小眾穿搭,也沒有在朋友圈曬出自己剛抽到的限定款,這群年輕人看起來非?!胺鹣怠薄⒎浅O矚g獨處,但事實上,這也是他們的一種社交方式。
即便是那些常把“社恐”掛在嘴上的年輕人,也是有極大的社交需求的。他們不是不喜歡社交,而是喜歡有分寸感的社交—相比在線下吃飯、唱K、打麻將來說,他們更愿和朋友在線上聊天。畢竟,現(xiàn)實中的交流總是免不了種種負面情緒,會讓人覺得焦慮和無力,而佛系的網(wǎng)絡游戲,卻給了這種情緒一種最好的出口。
我們發(fā)現(xiàn),幾乎每個時間段都會有一個佛系游戲爆火,從風靡大眾的《旅行青蛙》到年初爆紅的《集合啦!動物森友會》,再到幾個月前一上線就頗受關注的《江南百景圖》。在這些虛擬的世界里,玩家們可以化身“造物主”,構建出屬于自己的桃花源。雖然游戲過程是非常獨立的,但還是有不少玩家喜歡和朋友分享劇情和道具。
寫在最后:
我一直覺得,把那些底層邏輯琢磨透也不一定能做好營銷。
在這個媒介和注意力都極度碎片化的時代,我們必須了解這些新生代的消費群體到底在關注什么、喜歡什么,并以一種更年輕化的心態(tài)去打造產(chǎn)品以及營銷內(nèi)容。
只有在滿足消費者功能需求的同時,與其構建起正向的情感鏈接,才能讓品牌走得更遠、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