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時候,父親教我背誦一首詩,如今盡管過去了許多年,但我仍記憶猶新。詩曰:“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焙髞恚也胖?,這首詩名叫《勸學詩》,作者是唐代的顏真卿。退休后,我養(yǎng)成了讀書、寫作的習慣,至今興趣不減。
有一本書,我很喜歡,這本書的名字叫《圍爐夜話》,與《菜根譚》《小窗幽記》并稱為三大處世奇書。
《圍爐夜話》,正如其名,疲倦地送走喧囂的白天,爐邊圍坐,會頓時感覺到世界原來是這樣的寧靜;不管外面風雪肆虐,還是冰凍三尺,讓人感到有書可讀的日子,總是暖暖的、美好的。
元代翁森以冬日讀書為樂。他在《四時讀書之樂》中吟道:“地爐茶鼎烹活火,四壁圖書中有我。讀書之樂何處尋,數(shù)點梅花天地心?!弊x書,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四壁圖書,數(shù)點寒梅,簡直就是人間天堂。悄悄地、輕輕地,心暖了,心上的那梅花也開了,幽幽地散發(fā)著清香。
倘若有雅興,可捧一本唐詩或宋詞,對一窗雪,朗誦佳句,體會詩詞里美妙的意境?!熬G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唐·白居易《問劉十九》)、“開時似雪,謝時似雪,花中奇絕;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徹”(宋·晁補之《鹽角兒·毫社觀梅》)。雖不曾親歷,然而每讀一回,想象的翅膀便在時光里飛翔,也似親身經(jīng)歷一般,為生活增添了許多詩意。
自古以來,很多文人,都對讀書做過評價,見解獨到,乃至成為閃耀著智慧光芒的至理名言,品起來有滋有味。
這些名言,有說與書為伴、豐富精神生活的。比如,清代學者紀曉嵐自撰“書似青山常亂疊,燈如紅豆最相思”的對聯(lián),把燈下讀書看成是“紅豆相思”般的迷戀。而清人張潮《幽夢影》中的“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之論,則把不同年齡段的讀書之妙,比喻成賞月之趣。明代文學家蒲松齡的名言“性癡則其志凝。故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無成者,皆自謂不癡者也”,把讀書成“癡”視為事業(yè)成功的先決條件?,F(xiàn)代作家林語堂的名言“讀書是一種詩意的與自然合調(diào)的信仰,這使生命隨著人類情感的波動而動”一說,則把讀書上升到信仰層面;書卷的清香與精神生活相伴相生,足以豐盈讀者的精神世界。
也有講潛心讀書、成就人生輝煌的。蘇軾年輕時,讀了一些書,就在門前貼了一副對聯(lián):“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币晃焕险吣靡槐緯继K軾,蘇軾卻是對多數(shù)字不認識,窘得滿臉通紅,忙把對聯(lián)改成“發(fā)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以此自勉,終成大器。難怪近代學者王國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境界。”第一境界講選準目標,高瞻遠矚;第二境界講苦心孤詣,廢寢忘食;第三境界講豁然開朗,得心應手。這三種境界之談,被后人視為讀書治學的重要經(jīng)驗。
還有教讀書方法、獲取顯著效果的。蘇軾有言:“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故愿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边@是“每次作一意求之”的讀書方法。朱熹說:“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看不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朱熹的話,可謂經(jīng)驗之談。魯迅說:“偉大的成績和辛勤勞動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勞動就有一分收獲,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跡就可以創(chuàng)造出來?!弊x書也是這樣。
這些關(guān)于讀書的名句熠熠生輝,常能給人醍醐灌頂般的啟迪。讓我們以書為伴,憂樂相親,邀明月,沐清風,快意人生。
晚清名臣曾國藩,不僅在政治上有建樹,而且在治學上亦有心得。他天賦并不是很高,但他非常好學,認為“讀書貴在有恒”。他27 歲進士及第,十年七遷,連上十級,升遷到二品官位。《清史稿》作者趙爾巽說他是“天性好文,治之終身不厭,有家法而不囿于一師”。
在曾國藩的家書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跟弟弟和侄子談學習。他在稟父母的信中說:“九弟季弟必須讀書,萬不可耽誤他們。”為了督促他們讀書,盡管相隔千里,曾國藩也為他們制定課程表,從早到晚,從讀到寫,從史到經(jīng),從讀書到修身養(yǎng)性,詳細至極,并要求他們定期匯報學習情況。后來他在給四弟的一封信中寫道:“以往年常示諸弟以課程,近來則只教以有恒二字?!彼麖娬{(diào):“學問之道無窮,而總以有恒為主。”并拿自己為例:“從七月初起至今,每日臨帖百字,抄書百字,看書少亦須滿二十頁,則無一日間斷。從七月起至今,已看過《王荊公文集》百卷、《歸震川文集》四十卷、《詩經(jīng)大全》二十卷、《后漢書》百卷,皆朱筆加圈批。雖極忙,亦須了本日功課,不以昨日耽擱,而今日補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預做。諸弟若能有恒如此,亦當有所成就?!?/p>
曾國藩的人格修煉,也強調(diào)守恒。他對兒子說:“不愿為大官,但愿為讀書明理之君子?!苯套又蹲x書,他要求諸弟“惟思以身垂范而教子侄,不在誨言之諄諄也”。他對兒子說:“人之氣質(zhì),由于天生,很難改變,唯讀書則可以變其氣質(zhì)?!睘檎f明“恒”之重要,他常以身說法。
曾國藩讀書有恒,他的成功和這有直接關(guān)系。同時,這也影響著他的家人。如其沅弟(曾國荃)40 歲時已經(jīng)是朝官,并參與戰(zhàn)事,受哥哥的影響,不忘努力讀書。他每月固定寄去六篇文章請哥哥指導。曾國藩在回信中不忘叮囑:“弟此時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有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