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先鋒小學 李 敏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積極引導學生展開課外閱讀,擴展閱讀面。但是,不少學生沒有掌握良好的閱讀方法,沒有形成勤于閱讀的好習慣,課外閱讀的效果不佳,教師也很難檢驗學生自主閱讀的效果。針對這樣的問題,要積極構(gòu)筑平臺,鼓勵學生將自己的閱讀收獲上傳到網(wǎng)絡(luò)上,通過各種不同的形式立體化地展現(xiàn)自己的收獲。這樣才能讓學生課外閱讀的效果得到提升。
要提升課外閱讀的效果,就要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批注法是一種很好的閱讀方法,而且分析學生的批注記錄也能掌握學生自主閱讀的情況。所以在教學中要指導學生掌握自主批注閱讀的方法,引導學生使用各種符號、文字劃出作品中的重要詞句,并寫下自己的閱讀感受。必要的時候還要將其中精彩的詞句摘抄下來,以豐富自己的寫作素材。
在學習《在牛肚子里旅行》后,組織學生自主閱讀各種童話故事,推薦學生閱讀《海的女兒》《小紅帽》等經(jīng)典的童話故事。由于不少童話的情節(jié)比較離奇,人物較多,所以為了引導學生更好地閱讀,應(yīng)指導學生運用批注法輔助閱讀。首先使用各種符號和線條標注出自己不理解、重要的、寫得精彩的字詞,其次要一邊閱讀一邊用文字記錄下自己的閱讀感受,若能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體會加以批注則更好。如有學生在閱讀《海的女兒》時批注:“當王子選擇公主,而沒有選擇小人魚的時候,我覺得小人魚真的很不值得。可是,小人魚似乎不這么想,她感到很欣慰,我想,小人魚一定是十分喜歡王子,才能做出這么大的犧牲?!痹谏蟼髋⒂涗浐?,結(jié)合學生的批注能看到學生對作品的理解程度,了解學生的感悟是否深刻。
批注記錄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大腦內(nèi)化的過程,學生在摘錄的過程中手腦并用,能更好地進行詞句的積累。同時,批注也能讓學生在閱讀后還原自己的思考過程,起到閱讀思維可視化的效果。引導學生在交流平臺上傳批注記錄,交流互動,也能讓學生從其他人的記錄中得到啟發(fā),優(yōu)化自己的閱讀效果。
小學生比較活潑好動,所以組織學生展開劇本編演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鼓勵學生嘗試深入閱讀作品,并揣摩人物的性格特點,思考作品的主旨是什么。此后根據(jù)自己的個性體驗將作品改編成劇本,將表演視頻上傳到網(wǎng)絡(luò)上,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這樣能使學生更好地保持閱讀熱情,讓學生獲得成就感。
學習《精衛(wèi)填?!泛?,鼓勵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嘗試閱讀各種神話故事,并嘗試將自己最感興趣的故事改編成話劇,表演出來,上傳表演過程。如有學生閱讀了“夸父追日”的故事,對于該神話故事的印象比較深刻。在嘗試改編的過程中,有學生提出了自己個性化體驗的收獲:“我覺得要凸顯出夸父堅持不懈的精神。比如插入一些夸父的內(nèi)心獨白,表現(xiàn)出夸父不想放棄的內(nèi)心?!边€有學生提出:“我覺得可以通過反襯的方式展現(xiàn)出夸父的形象,安排一些路人,勸說夸父放棄,但是夸父不為所動。這樣改編劇本,一定會更加感人?!边@樣的改編后,學生不僅深入體會到了夸父的形象特點,更把握到了這個神話的精髓,那就是要像夸父一樣堅持不懈,勇于向不可能的事情發(fā)起挑戰(zhàn),大膽地戰(zhàn)勝一切困難。
觀看學生的表演視頻能掌握學生是否理解了情節(jié)的發(fā)展,是否深入感悟了人物的特點,也能看到學生的理解是否有偏差。這樣就能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促使學生的閱讀得到進一步深入。
組織學生展開專題活動也是一種很好的活動形式,通過自主制作手抄報、展開詩歌創(chuàng)作比賽、展開采訪、調(diào)查等活動,都能讓學生獲得更深入的理解,起到讀以致用的教學效果。鼓勵學生將專題活動的成果上傳到網(wǎng)絡(luò)平臺,進行互動交流。
學習《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后,組織學生展開“我心中的魯迅”主題活動,學生各自通過自主閱讀的方式搜索和魯迅有關(guān)的信息。有的學生選擇閱讀介紹魯迅生平的傳記,對魯迅的一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有的學生嘗試尋找魯迅創(chuàng)作的作品,通過閱讀了解魯迅作品的特點是什么。最后,鼓勵學生將自己的發(fā)現(xiàn)寫成調(diào)查報告,上傳到網(wǎng)絡(luò)上。有學生用圖文并茂的方式再現(xiàn)了魯迅的生平,也有的學生創(chuàng)作了一首展現(xiàn)魯迅形象的詩歌,還有的學生用讀后感的形式寫了自己閱讀魯迅作品后的感受。鼓勵學生積極閱讀他人的作品,并展開思考:“在這些作品中,有沒有讓你覺得耳目一新的作品呢?你覺得自己的作品與之存在什么差距?在以后的課外閱讀中你打算通過何種方式追趕對方呢?”這促使學生在專項活動后積極展開反思。
在專題活動的時候要注重學生對作品的整體把握,促使學生接受熏陶和感染,這樣能讓學生的思想品德和審美情趣都得到提升,促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與健全的人格。
學者朱永新認為,一個人的精神發(fā)育史,應(yīng)該是一個人的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民族的閱讀水平。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僅要關(guān)注學生是否讀懂了課本中的文章,還要引導學生積極展開課外閱讀,用立體化展示的方式體現(xiàn)出自己的閱讀收獲,讓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得到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