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亮
游壽先生,其名早已響徹北地書壇、文壇,如斗柄所指,世人皆仰。先生于字、于詩、于考古皆有極高的成就,而于銀鉤之妙,尤為書界所稱道。其書上追篆籀,豐以魏晉之法,韻致高古,不流俗趣,實高山仰止而景行行止。為更好地學習和研究先生書法,我想在這里淺談一下自己的管窺,探賾其純正氣息,見識粗淺,難免掛一漏萬,以俟方家指正。
游壽先生家學頗深,生于書香門第。其高祖光繹公為乾隆時期進士,并授過翰林院編修,嘉慶時期任掌管監(jiān)察百官、巡視郡縣等事務(wù)的監(jiān)察御史,以“骨鯁”著稱,常彈劾佞臣。后辭官專注于教育事業(yè),一代名臣林則徐為其授業(yè)弟子。父親學誠先生學識淵博、琴棋書畫、無所不精,曾主持福寧府“近圣書院”,一生致力于文化教育,首創(chuàng)了女子高等小學,親任該校校長,親授多門課程。先生祖居“炳燭齋”舊廬曲徑通幽,書香四溢,無不浸染傳統(tǒng)遺風。先生日后能有如此成就,與其家風、身世也不無關(guān)系。
游壽先生在治學方面,強調(diào)“取法乎上”。先生曾在其藝術(shù)論作《隨感錄》中有云:一切學習,都當從正確入手,求“取法上乘”。據(jù)先生《隨感錄》和先生弟子欒繼生先生的《游壽先生傳》中記載,先生就讀于福州女子師范學校時,曾學顏體大楷《麻姑仙壇記》,每日練習,不曾間斷;后從胡小石先生學習,遵師之訓“學書必須習篆”,學鐘鼎銘文探究篆法;漢隸著重學《禮器》、因《禮器》最為筋骨,參以《倉頡廟》和《流沙墜簡》,行書曾習黃山谷,先生后覺草野,繼而轉(zhuǎn)習鍾繇諸表,雖非原來之跡,但漢人韻味,非唐、宋人之工巧可比。魏碑對《張猛龍》《張黑女》用功頗深。由此可見,先生學書立意高遠,上涉高古,古質(zhì)典雅,非他人可比。蕭嫻先生的書論主張也與游壽先生不謀而合。
游壽先生1920年考入福州女子師范學校,1928年赴南京考入中央大學中文系,入胡小石先生門下。胡先生是金石學的重要代表人物,追隨胡先生學習金文、詩詞、古文字是游壽先生人生之基石,為其后來以學養(yǎng)資瑰藝之根本。胡先生熔古鑄今,胸次無塵。游先生深受其影響,求學期間十分崇尚胡先生的字,并與乃師一樣上追高古,取法乎上。將先生筆跡與胡小石先生20年代末的作品加以對照,可見,此時游壽先生的書法已從顏字的熏陶下走出來,而追摹胡小石先生書法更多一些。篆書布局自然,古拙不凡。真書筆畫遒潤勁爽,融合元常意趣;結(jié)體欹側(cè)峭拔,有《張猛龍》體式。行書則主要師法黃山谷,筆實意足,古拙生辣,澀勁恣肆,為游壽先生日后書法風格奠定了根本。
先生對執(zhí)筆之法極其講究:“執(zhí)筆是正法,五指全用力,掌虛而直、腕平,大字懸肘,可以說得書法正宗?!毕壬鷪?zhí)筆之法繼承了何紹基、李瑞清、胡小石先生的“回腕法”,即以五指執(zhí)筆為基礎(chǔ),手臂、手腕內(nèi)弧成一圈,臂,腕高懸,保持中鋒而又力發(fā)毫芒,使字畫富有精氣神和生命力。何子貞在《張玄墓志》題跋中提到這種執(zhí)筆方法,方寫數(shù)行,就汗流浹背。由此可見,游壽先生在書法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先生強調(diào)書法學習應(yīng)“取法乎上”,這不僅僅對于從事書法專業(yè)學習的學生而言,初學者更應(yīng)如此?!皩懽直囟◤挠缀W起,因為他天資干凈,沒有受庸俗干擾,從他執(zhí)筆開始,坐著端正,緊握五指,以三指為正,后兩指支撐,給他們看端正好字范。到他們會執(zhí)筆,給他們懸腕寫寸楷,以隋妙楷,或初唐諸名家,上至鐘、王,這樣他們眼中有上乘書法的基礎(chǔ),以后篆、隸、行、草,隨他們年齒學習前進,當然書法可觀?!盵1]先生關(guān)心少兒書法學習,可見其敏銳的眼光與獨到的見解,這對今天的書法教育事業(yè)依然有很深的現(xiàn)實意義。先生根植傳統(tǒng),氣象萬千,筆調(diào)不俗而韻致自生,取法乎上,是每個書者都應(yīng)當追求的。
技法之事,苦練可得;然精神風雅,需飽讀詩書,博聞強記,博學儲能,提升文化修養(yǎng)與底蘊才能做到。如宋四家,蘇東坡為一代文宗,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詞名世,豪放之風冠絕今古,故筆下倜儻多姿,有書卷之氣,如烏云陣結(jié)橫亙?nèi)f里,亦如棉中裹鐵精華內(nèi)斂。黃魯直則江西詩派三宗之一,無一處無出處,所以其書如萬歲枯藤,在字里行間沖決著郁勃不平之氣。文征明為吳盟領(lǐng)袖,傅青主為明清文宗,倪元璐為詞林豪士,此皆善書者。游壽先生更是如此,胸中丘壑,萬丈云煙,有詩書之涵養(yǎng),成書法之冠冕。
先生在書論中有言:“退筆成冢,何如讀書萬卷,寫字要有韻味。樸拙有樸拙之韻、流美有流美之趣。到了俗而且熟,那就無醫(yī)可療。我不喜歡發(fā)表寫字,可以說我不了解寫字的竅門。有些人往往來問我竅門,使我不知如何回答,由于一些人,不去學,而到處找竅門,終于空空如也?!盵2]其言正是這個道理,書學不是單純的學習書寫技法,更要涉獵旁通文學典獻,鑄就深厚底蘊之基,與書法相得益彰,兩相輝映是學書不變的座右銘。
書法作為傳統(tǒng)藝術(shù),體現(xiàn)出更多的是她的文化情韻,也就是傳統(tǒng)藝術(shù)的修養(yǎng)。杜甫有詩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對于書法,亦是此理。選帖、讀帖已成為我們書法學習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多去各大博物館、碑林參觀,多看展出的歷代名家碑帖,臻選出歷代書家的墨跡、拓本,品讀學習,開闊眼界,增長眼力。古人曾說“筆頹萬支,何如讀書萬卷”。這就說明學書不只是單純的學習書法技法,更要加強傳統(tǒng)文化學習,如果說書法是一種內(nèi)涵的話,那么書者需要大量的外延,如歷史、文學、哲學、考古學等來滋養(yǎng)內(nèi)涵。古今不泛儒家學者,雖不常習書,偶有下筆,卻神韻不凡,令人折服。亦有一些“司墨”者,寫一輩子字,寫得也端端正正,卻似“死在紙上”。舊社會賬房先生,成天寫字,可是沒有見出過幾個書法家。先生在這一層次論述頗深,感慨頗多,可見其對學習書法的認識是十分深刻的。
東坡先生在《柳氏二外甥求筆跡》中說道:“退筆成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贝宋恼f的也是書法與學養(yǎng)的關(guān)系,游壽先生在這一方面身體力行,以身作則,詩文是游壽先生于書藝之外的又一亮點,與其書一樣,先生詩風亦深受胡小石先生之影響。胡先生之詩歌創(chuàng)作深得杜陵三昧,其詩深沉內(nèi)斂,與其書沉雄豪放頗為一致。游壽有《饑婦行》一篇,頗得杜陵“三吏、三別”之味。其文云:
“南國春爛漫,東皋耕煙斷。黃金市斗米,黃金久不換。官府亦乾沒,新幣市價亂。三年未得飽,生人無存半。老弱蹈江死,丁男遠投竄。母恩憐幼子,提攜江上岸。中有年少婦,菜色眉心攢。足爾轉(zhuǎn)荒山,饑行逐女伴。忽見路旁人,含顰問委婉。聞言是鄉(xiāng)音,佇立沙溪畔。饑婦重致辭,語語哀以怨。生小住海湄,拾貝合作鈿。不知紡與績,遨嬉隨童丱。嫁與浮??停d珠服綺縵。一朝海禁封,全家東西散。不惜顏如玉,操勞幾曾慣。但愿無征戰(zhàn),茹饑自輾轉(zhuǎn)。今年事更非,市中絕白粲。人言山中好,行行且顧看。十日草露間,阿誰貽一飯。聞道兵火苦,此境先自煎。尚有妹妹行,餓死那可算。語罷泣路隅,行人盡凄惋。背論茲山脊,豺虎又暴悍。饑婦向何許,潺潺灘聲咽?!盵3]
詩詞,書法雙峰并峙,筆下風神盡生,游壽先生不寫“買賣字”的金玉良言當為書者人生箴言。
社會制約與個性均為創(chuàng)新提供了契機。書法的最初功能是實用功能,就是說“寫字”本就是社會交際工具,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文字的演變,書法由實用功能慢慢轉(zhuǎn)為藝術(shù)功能。因此它是受社會制約的,為政治服務(wù)的,而又有其個性特點。什么是社會制約,如三代的青銅時代各種書法,為記述帝王貴族事件,無論頌功、盟會書事,列國與王朝往來,幾乎一千年以上。列國書法即使多種變化,都是莊嚴持重。兩漢的隸書,是徒隸工匠記號,從莊嚴中解放出來,它是放達疏縱,是人民大眾共同習用的,體現(xiàn)出人們樸拙豪邁的風格。到東漢末年,儒生的書法,變了典雅流美,以鐘繇為代表,介在真、行之間,而有隸的氣骨。在隸書的末代,鐘書最富有古韻。后來南北政治分裂,北朝多襲隸風,而持獷悍,南朝承鐘書之余韻,王導、羲獻父子推揚其致,極流暢之趣。隋統(tǒng)一政權(quán)后,集南北佳書,而著重妙楷。唐初習其流風,奏章重真楷,并以科第餌人,因之楷隸之豪邁,一變?yōu)轲^閣之規(guī)矩。[4]下及清代將千余年。所以謂書法是受社會制約的。而書法的個性表現(xiàn)也尤為突顯,“近百年來時代特點,個性突出,帝王沒有了,看文件的不問什么書法了,也不討好權(quán)貴了,各從所好。二十世紀的新中國書風,正如唐人詠薔薇花的詩句“狂蔓及四鄰”。是極端的個性表現(xiàn),各自命是創(chuàng)造性的時代書法家。”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游壽先生的書法可以說是與古為新,化古意為今意,采百家之長,成一家之言。上承甲骨、金文、秦漢篆法、隸意,合北碑剛健,遒勁,雄獷之風,延續(xù)李瑞清、胡小石金石之學,碑帖結(jié)合,熔鑄于一爐,又己意橫生,妙趣頻出。又兼習黃魯直、米元章的宋意,體態(tài)多姿,化篆籀、分隸、真行草于一體,集前人之大成而有自家面目,令后世稱羨不已。加之又有女性獨特的書寫感悟,既具備“書卷氣”,也具有“金石氣”,誠為一派之宗。
杜工部詩“別裁偽體親風雅,轉(zhuǎn)益多師是我?guī)煛笔窍壬簧男艞l,誠如詩中所言,先生深為之而不懈奮斗!
相傳智永禪師曾用八大簏盛儲用廢的毛筆,之后埋了起來,并取名曰“退筆?!薄Zw子昂臨摹王氏諸帖不下百遍,日書萬字,形神兼?zhèn)洹M跤X斯一日臨帖,一日創(chuàng)作,逐漸形成自己的獨特書風。當然,古人在書法上用功都是基于正確的練習,方可事半功倍。如果用錯誤的方法練習,只會重復至少的錯誤,南轅北轍,事倍功半。
游壽先生在書法的學習上,尤為注重方法的運用,先生曾經(jīng)多次強調(diào),書學技藝,需要深厚的功力,再浸以意趣。[15]理論識見雖高,而功力不深,也不足以稱為書家。[6]先生《隨感錄》說:“寫字一定要給對方即大眾以美的感觀,所以,字歷來就講究法度。我以為,法是在熟練中不斷形成、提高的。前人對你口傳心授,自己親自去實踐,在實踐中熟練,在熟練中提高。如果只有口頭傳授而不去實踐、領(lǐng)會,也無從提高,所以說,書法是實踐中提高的?!盵7]正確練習,是提升書法功力的不二法門?,F(xiàn)在很多練習書法的愛好者寫了很多但還是寫不好字,原因也許就是因為練習的方法不正確,反而加深了錯誤的印象,結(jié)果適得其反。這個問題,很值得注意。
學習書法,必有所宗。所宗之作力求獨到精善。這些臨摹范本首先要是比較少見的。游壽先生在《歷代法書選輯·編后記》中說:“本輯所選諸品,在最近幾種論書專著之后,國家出版局新刊法帖豐碑之外,我才著手選錄的?!薄皾h晉以下墓銘磚石,雖小幅而全部結(jié)構(gòu)已具,原物出土,還或散失,拓本流傳,亦復可貴,又未見著錄,足以代表一代風格者,特為選入……齊中諸碑志以《張猛龍》為代表,已有印本流傳,而碑陰題名,隸情草意,兼而有之,諸印本或不及此,又特為選入?!贝送猓稓v代法書選輯·編后記》還說“選印資料多是幻云個人所搜集的”,即游壽先生夫婦的藏品?!稓v代書法選》所收錄的《八賢翰墨》《炳燭齋詩》等手稿,亦多為哈爾濱師范大學歷史系文物室或游壽先生的個人藏品。其次要選擇精良的拓片或者墨跡,“周漢鼎彝,取陳簋齋拓本,以其拓手精善?!峨奖P》為初拓,淡墨輕掃,風神特佳?!薄胺ㄌ∷厮蚊魃票?,與已影印本校核,其神采勝者?!薄懊髑宸〞鴦t用墨跡拍照?!薄稓v代書法選·前言》說:“第一次所選資料有些失落,但就我系文物室所藏的尚有一些,還可以編為一集。”所臨之碑帖,當以善本為主,不至于走入偏邪。更能領(lǐng)略前人書法神韻,一窺法書奧妙。最后當選擇一些最近出土或者發(fā)現(xiàn)的資料,具有新的風采?!坝捎诮瓿霭姹啵瞬恢貜?,單提我們東北近年新發(fā)現(xiàn)的二種石刻,1980年7月發(fā)現(xiàn)的大興安嶺北魏太平真君四年祖廟祝文摩崖和遼寧的劉賢墓志。這兩種書法,與其他不同,特別留有漢人古隸韻格。大興安嶺摩崖,尤見其獷猂樸拙神態(tài)。”以新出土的摩崖碑刻作為臨習范本,更能豐富我們的書法內(nèi)涵,提升我們的書法底蘊以及增加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先生所說無不在理,掌握正確的習字方法,輔以精良的范本字帖,可以讓我們的學習更上一層樓。
游壽先生一生多經(jīng)磨難,其中年自愿支援北方建設(shè),于哈爾濱師范大學執(zhí)教多年,春風化雨,桃李無數(shù)。其居多清貧,終日與詩書為伴,暢敘其一生胸臆。
先生一生鐘情于書,有始有終,幾十年如一日,錘煉心血,學而不厭,更得風神。先生50年代的作品多是手稿小字,線條凌厲剛勁,楷行一體。60—70年代支援北國,多以教學為主,五體皆長,大字雄偉,澀潤相間。80年代時期存世作品最多。這一時期可以大致分為兩個階段,一是80年代前期(1980-1985)好橫向取勢,書風多有隸意;后期(1986-1990)則大多縱向取勢,魏碑之法濃重。90年代時書法作品已是返璞歸真,人書俱老,最有境界與風神。
先生德才兼?zhèn)?,雖是書法巨擘,卻謙遜謹慎,說自己是“什么都不成的書寫”,真是后世師表。先生說自己一生寫字都“生”,我的理解,這個“生”可能與董華亭所說的“生”是一個含義吧。
“項羽云:書足記姓名。楊子云謂:童子雕蟲篆刻,壯夫不為。輕躁后生,便引為口實。獨不觀唐文皇帝,啟拓疆宇,留心翰墨,天下澄清,重幣購求前賢手跡,又平生酷寶王羲之《蘭亭序》,彌留之際,惓惓不忘,以之陪葬。乃知真英雄,然后見真性情,專心藝苑,必臻天人之趣。”[8]此是先生論著《書苑鏤錦》之言,想必是書寫都流露出自然性情,天性使然,人書具是天真爛漫!
縱觀風云變幻,坐看似水流年,先生之學、之行、之養(yǎng)、之書皆為我輩垂范。作為一個哈師大人,我為能有這樣一位卓越的前輩師長而自豪!“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我輩后來人也當以先賢為繩墨、為標桿,奮起直追,向先賢看齊。
注釋
[1] 游壽·隨感錄[J],書法賞評,1985年01期
[2] 同上
[3] 游壽·白沙集[M](未出版)
[4] 同上
[5] 欒繼生·游壽先生書法教育思想與方法簡述[J],黑龍江教育:小學版,2012年05期.
[6] 同上
[7] 游壽·隨感錄[J],書法賞評,1985年01期
[8] 游壽·書苑鏤錦[J],書學,1945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