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嶺林區(qū)處于黃土高原腹地、黃河流域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qū),位于甘肅省東部子午嶺喬山山脈的支脈,是涇河東源馬蓮河與洛河的分水嶺,呈西北—東南走向,為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地貌,屬典型的黃土覆蓋山地。海拔1212~1756米,氣候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類型,平均氣溫7.4~8.5℃,平均降水量在500~620毫米,土壤類型主要有褐土、黑壚土、黃綿土、草甸土四種,其中褐土在子午嶺林區(qū)分布最廣。植被為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區(qū)域,天然次生林區(qū),森林基本林木結構包括溫性針葉林、常綠針葉落葉闊葉混交林、落葉闊葉林。林區(qū)植被垂直分布不明顯,水平分布受地形影響呈現(xiàn)復雜性,較濕潤的陰坡、半陰坡分布有山楊、樺木、遼東櫟、油松、虎榛子等中生群叢,干旱的陽坡、半陽坡則分布有側柏、杜梨、榆、山杏、文冠果、狼牙刺、黃背草等旱生中生群叢,干旱瘠薄的梁、峁分布著沙棘、黃薔薇、胡枝子、艾蒿、繡線菊、馬牙草等耐旱群叢。
本研究數(shù)據(jù)來源于2018年甘肅省林業(yè)碳匯計量監(jiān)測數(shù)據(jù),數(shù)據(jù)截至2016年年底,研究對象為子午嶺疏林地。
表1 優(yōu)勢樹種(組)計算參數(shù)
本研究以15.17美元/噸碳的價格為碳匯交易價格,2016年人民幣對美元平均匯率按6.642計算,2016年森林碳匯的價格為100.76元/噸。
子午嶺林區(qū)疏林地主要樹種組成為榆樹、刺槐、其它硬闊類、楊類、其它軟闊類、針葉混、闊葉混、針闊混。子午嶺林區(qū)疏林地總蓄積量為287700立方米,平均蓄積量14.32立方米/公頃,其中其它硬闊類蓄積量最大為150200立方米,占總蓄積量的52.23%,楊類次之為77100立方米,占總蓄積量的26.79%,針闊混為31000立方米,占總蓄積量的10.77%,榆樹蓄積量最小為3000立方米,占總蓄積量的1.05%。
表2 疏林地蓄積量
子午嶺林區(qū)疏林地總生物量為204480噸,總碳儲量120960噸碳。按樹種分析,其它硬闊類占主要比例,生物量、碳儲量均最大,生物量126140噸,碳儲量76720噸碳,分別占總碳儲量、總生物量的61.69%、63.42%。其次是楊類,生物量為39140噸,碳儲量20880噸碳,分別占總碳儲量、總生物量的19.15%、17.26%。榆樹碳儲量最小為1210噸碳,占總碳儲量的1%,針葉混生物量最小為1990噸,占總生物量的0.97%。不同樹種碳儲量大小為其它硬闊類>楊類>針闊混>刺槐>闊葉混>其它軟闊類>針葉混>榆樹,生物量大小則為其它硬闊類>楊類>針闊混>刺槐>闊葉混>其它軟闊類>榆樹>針葉混。
子午嶺林區(qū)疏林平均生物量為10.18噸/公頃,碳密度為6.02噸碳/公頃。榆樹平均生物量最大,為16.22噸/公頃,其次是針葉混平均生物量15.96噸/公頃,闊葉混平均生物量最小為5.36噸/公頃。碳密度則表現(xiàn)為針葉混最大,為9.97噸碳/公頃,榆樹次之為9.74噸碳/公頃,闊葉混最小為3.17噸碳/公頃。不同樹種平均生物量大小為榆樹>針葉混>楊類>其它硬闊類>針闊混>刺槐>其它軟闊類>闊葉混,碳密度大小為針葉混>榆樹>其它硬闊類>楊類>針闊混>刺槐>其它軟闊類>闊葉混。
表3 疏林地生物量、碳儲量
子午嶺林區(qū)疏林地碳匯價值量合計1218.79萬元,其它硬闊類碳匯價值量最大為773.03萬元,楊樹次之,碳匯價值量為210.39萬元,榆樹價值量最小為12.19萬元,碳匯價值量大小與碳儲量大小表現(xiàn)一致,為其它硬闊類>楊類>針闊混>刺槐>闊葉混>其它軟闊類>針葉混>榆樹。
表4 疏林地碳匯價值
通過對研究區(qū)疏林地碳儲量研究發(fā)現(xiàn),疏林地平均碳密度僅為6.02噸碳/公頃,相對而言平均碳密度表現(xiàn)為較低水平。說明疏林地碳儲量尚有較大提升空間,通過對疏林地的合理管理,促進疏林地向喬木林地發(fā)展,對于提高甘肅子午嶺林區(qū)碳匯水平具有重大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