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靜寒
劉翹楚是一個不太典型的90后副縣級干部——清華博士、天賦異稟、奮發(fā)圖強,儼然一個披荊斬棘的“王者”。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從劉翹楚身上看到一個90后會面臨的困境,即如何構建自我認同。
很多名校畢業(yè)生,他們或家境優(yōu)越,或天資聰慧,或多才多藝。但正是這樣一批大家眼中的社會精英,陷入自我認同危機的不在少數(shù)。不是每個人都能在高考后逐漸確定自己的價值取向或生活方向,最近因脫口秀再次走紅的李雪琴就是其中之一?,F(xiàn)在年輕人喜歡說“喪”,李雪琴是真的“喪”。誰也想不到,舞臺上幽默輕松的她,抑郁癥曾嚴重到不得不放棄在美國的學業(yè)。而她的情況,也不過是高校學生“空心病”問題的冰山一角。
前段時間引起廣泛討論的“985廢物引進計劃”豆瓣小組更具代表性。有心理學專家認為,自稱“廢物”、自嘲“小鎮(zhèn)做題家”的行為說明,這些985大學畢業(yè)生對自己的不認同。他們痛苦的來源是沒找到好工作嗎?并不。真實的原因是,他們在互相攀比塑造出來的東西,而沒有在做自己真正覺得有價值、有意義的事。
所以,身為90后的我最佩服劉翹楚的一點在于,她擁有一顆清醒的頭腦和強大的內(nèi)心,也有勇氣去選擇自己認為有意義的生活。在我所撰寫的稿件《劉翹楚:90后副縣級干部已上線》中,沒有過多描寫來到達州之前那個內(nèi)斂的劉翹楚。劉翹楚告訴我,她在讀書期間一度很自卑,因為從涼山州的貧困縣到北京,自己無論是在家庭經(jīng)濟條件上,還是見識上都被大城市的同學無情碾壓。這樣的自卑感伴隨了她很長一段時間。
在我看來,她之所以能夠建立起自我認同,首先在于她有清晰的自我認知,選擇了一條有些冒險但能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路。其次,她的骨子里有一種不服輸?shù)木?,有一股向上的勁頭。她不斷努力證明自己,獲得他人認可,從而實現(xiàn)自我認同。在日本留學時,她受到師兄嘲笑,便拼命學習日語,一年拿到碩士學位。工作后,她仍然保持著那股迎難而上的狠勁兒,向質疑自己的人證明“我能行”。當她獲得了足夠多的認可和成就感,負面的自我認知自然逐漸瓦解。
理想聽起來很玄,但不得不承認,理想是支撐每一代青年向上走的力量。理想并不是虛無縹緲、不切實際的口號,而是可以靠努力去實現(xiàn)的長遠目標。和劉翹楚的博士導師李正風聊完之后,我深深體會到,有理想、有抱負才能走得更遠。劉翹楚在基層掛職時的薪水并不多,但如果她只看到眼前的個人利益得失,想必不會走到今天這一步。
青年向來是富有朝氣、富有激情、富有理想的。在“佛系”文化蔓延開來的今天,我們更應該鼓勵青年人去拼搏、去進取,努力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而不是躲在自己的角落里獨自哀嘆。借胡適一句話共勉:怕什么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愿90后青年都能胸懷理想,為熱愛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