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修良
(重慶市潼南區(qū)中醫(yī)院,重慶 402660)
肝膽管結石在臨床肝膽科中屬于常見疾病,患者的膽道狹窄,膽道內結石排除率會受到影響,另外,結石體積較小,結石會游走在患者的膽管中,疼痛雖會降低[1],但會影響患者治療效果。引發(fā)膽總管結石的主要因素包括:寄生蟲壞死、膽汁淤積等情況,受到損傷的膽道上皮組織以及失去活性的細菌和發(fā)生壞死的寄生蟲在膽汁內浸泡,逐漸酸化,產(chǎn)生結石。該病的發(fā)病概率也與地域有關[2],對于南方城市以及沿海城市的人群來說,發(fā)病率相對較高。肝膽管結石患者一般會出現(xiàn)上腹部鼓脹、疼痛、絞痛、黃疸等,大多數(shù)患者還會出現(xiàn)發(fā)熱情況[3]。臨床中,一般會通過結石清除術進行治療,而常規(guī)手術為侵襲性操作,會影響患者的預后,如果不通過手術進行治療,患者就會出現(xiàn)多種并發(fā)癥。同時,肝膽管結石的復發(fā)率較高,臨床中大多數(shù)患者需要二次手術[4]。隨著近些年來微創(chuàng)手術的流行,纖維膽道鏡應用于肝膽管結石的患者治療中,可以降低復發(fā)率和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概率,得到顯著的治療效果[5]。本研究選取重慶市潼南區(qū)中醫(yī)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60例肝膽管結石患者,根據(jù)抽簽方法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展開對照研究,結果如下。
選取重慶市潼南區(qū)中醫(yī)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肝膽管結石患者60例,根據(jù)抽簽方法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患者通過肝切除方法進行治療,觀察組通過纖維膽道鏡進行治療。觀察組男性13 例,女性17例,年齡38~69歲,平均年齡(53.43±5.61) 歲,平均結石直徑(0.92±0.31)cm,結石數(shù)量1~8個。對照組男性11例,女性19例,年齡37~69歲,平均年齡(52.01±5.43)歲,平均結石直徑(0.93±0.33)cm,結石數(shù)量1~8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jīng)重慶市潼南區(qū)中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患者通過手術切除方法進行治療,麻醉后,在患者的右上腹位置進行切開,使用電凝刀進行短桿處理,小型血管進行電凝止血,中型血管通過結扎進行止血,肝靜脈以及門靜脈通過縫閉處理,切除肝后,進行縫閉,術后引流。
觀察組患者通過纖維膽道鏡進行治療,肝膽管擴張后,將纖維膽道鏡置入膽總管中,觀察患者的肝膽管,將體積較小的結石取出,如果結石的體積較大,需要使用取石設備進行取石,或者使用纖維膽道鏡進行擴張膽管,取出結石,術后進行引流。
對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中輸血量,以及治療總有效率進行比較,從而對纖維膽道鏡的治療效果進行研究評價。
觀察組出血量、輸血量均少于對照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情況比較(±s)
組別 n 手術時間(min) 出血量(mL) 輸血量(mL)觀察組 30 124.82±28.94 192.73±25.73 105.73±16.84對照組 30 216.94±41.76 258.74±62.74 198.76±40.56 t 5.825 5.879 5.872 P<0.05 <0.05 <0.05
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0.00%,對照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80.00%,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肝膽管結石是臨床中常見的肝內膽管結石疾病,因為患者的膽道狹窄,患者膽道內的結石無法主動向外排出,同時,結石體積較小,從而使結石會游走在患者的膽管中,引發(fā)寄生蟲壞死、膽汁出現(xiàn)淤積等情況。同時,受到損傷的膽道上皮組織以及失去活性的細菌和發(fā)生壞死的寄生蟲,長時間在膽汁內浸泡,逐漸酸化,形成結石[6-7]。膽總管結石患者通過傳統(tǒng)手術方法進行治療,術中出血量較多、手術切口較大、手術時間較長、術后康復速度較慢,缺點較多。肝膽管結石患者在臨床中的表現(xiàn)主要為黃疸、腹痛、發(fā)熱等情況,其中腹痛既有劇烈疼痛又有鈍性疼痛,痛感不一[8-9]。所以,如果肝膽管結石患者得不到有效的治療,患者就會長時間受到病痛的折磨,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了極大的困擾[10]。
肝膽管結石患者在臨床治療中,始終存在難以將肝膽中的結石徹底清除的難點,并且肝膽管結石患者的病情復雜多變,結石的數(shù)量、部位、是否存在繼發(fā)性病變等情況都未可知[11-12],無法制定準確的手術方案,患者的治療效果差一直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隨著醫(yī)療技術逐漸先進,微創(chuàng)手術已經(jīng)普遍應用于臨床,膽總管結石患者一般會通過腹腔鏡以及內鏡等微創(chuàng)手術進行治療,可以有效地降低術中出血量,縮短手術時間,加快康復速度[13]。臨床中,膽總管結石患者利用微創(chuàng)手術進行治療,治療效果顯著。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0.00%,對照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80.00%,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出血量、輸血量均少于對照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文雪剛[14]的研究結果表明,試驗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為(126.91±27.85)min,出 血 量 為(197.51±24.16)mL,輸血量為(107.24±15.36)mL,對照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為(214.16±40.07)min,出血量為(241.22±61.23)mL,輸血量為(196.37±39.04)mL,與本次研究結果相符,說明本次研究結果的有效性,可以作為臨床參考。
綜上所述,通過纖維膽道鏡方法對肝膽管結石患者進行治療,優(yōu)勢顯著,治療總有效率得到顯著提升,手術時間大大縮短,出血量以及輸血量顯著降低,治療效果優(yōu)良,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