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威,趙宏勝,丁宏勝,周維華
1.南通大學附屬醫(yī)院 重癥醫(yī)學科,江蘇 南通 226001;2.南通大學附屬海安醫(yī)院 重癥醫(yī)學科,江蘇 海安 226600
血流感染膿毒癥是由致病性細菌侵襲后發(fā)生感染,進而導致細菌進入血液,在血液中增殖后釋放大量有害毒素,最終造成全身性炎癥反應的嚴重感染性疾病[1-2]。血流感染膿毒癥患者易發(fā)生休克,甚至出現(xiàn)多器官衰竭,危及生命。有研究報道,膿毒癥患者血清中多種細胞活性因子水平與病情進展、預后密切相關,可作為判斷疾病進展和預后的生物標記物[3]。在感染、全身性炎癥反應、肺部炎癥以及膿毒癥發(fā)生時,患者血清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顯著升高,是判斷早期炎癥的特異性標志物[4]。高遷移率族蛋白 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1)是一種介導晚期炎癥反應的重要因子,其血清水平與炎癥嚴重程度顯著相關,且在膿毒癥患者血清中,HMGB1水平亦顯著升高[5]。過氧化還原酶4(peroxyreductase 4,Prx4)在膿毒癥患者血液中顯著升高,且預后不佳患者體內Prx4水平更高,是一種潛在的用于預測膿毒癥患者病情、預后的新型生物標記物[6]。本研究通過監(jiān)測PCT、HMGB1和Prx4水平變化,旨在探討PCT、HMGB1和Prx4水平與血流感染致膿毒癥患者病情進展及預后的關系,為臨床治療提供理論依據(jù)?,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自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96例血流感染致膿毒癥患者為觀察組,選取同期進行體檢的50例健康者為健康組。納入標準:觀察組患者均符合膿毒癥診斷標準[7];血培養(yǎng)結果確認為血流感染;進入ICU時間<24 h;既往無基礎疾??;死亡患者均至少存活7 d。排除標準:合并惡性腫瘤、免疫功能缺陷者;伴有認知功能障礙、嚴重精神類疾病者。健康組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齡為41~68歲,平均年齡(58.34±5.89)歲。觀察組男性53例,女性43例;年齡45~70歲,平均年齡(58.86±5.68)歲。健康組與觀察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根據(jù)治療28 d后觀察組患者預后情況分為存活組(n=59)與病死組(n=37)。存活組為經ICU治療后病情緩解,出院或轉到其他科室繼續(xù)治療者;病死組為經治療后無效,觀察期間病死者。存活組患者男性33例,女性26例;年齡(58.81±5.62)歲;心率(118.45±14.84)次/min,呼吸(23.48±3.67)次/min,體溫(37.89℃±0.68℃);創(chuàng)傷嚴重度評分為(9.52±0.91)分。病死組患者男性20例,女性17例;年齡(58.95±5.78)歲;心率(123.49±15.56)次/min,呼吸(24.38±3.52)次/min,體溫(38.14℃±0.72℃);創(chuàng)傷嚴重度評分為(9.65±0.89)分。存活組與病死組患者性別、年齡及進入ICU 12 h內的心率、呼吸、體溫、創(chuàng)傷嚴重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患者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研究方法 健康組在體檢時抽取肘靜脈血5 ml,觀察組患者于治療前及入ICU后第1、3、7天抽取肘靜脈血5 ml,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健康組與觀察組血清PCT、B1HMGB1、Prx4水平。酶標儀為Tecan Infinite F50,離心機為德國EPPENDORF Centrifuge 5702R,試劑盒購自瑞士Roche公司,操作步驟按照試劑盒說明進行操作。
1.3 觀察指標 記錄并比較健康組與觀察組研究對象血清PCT、HMGB1、Prx4水平;分析不同預后的血流感染致膿毒癥患者血清PCT、HMGB1、Prx4水平及其與預后的相關性。
2.1 健康組與觀察組血清PCT、B1HMGB1、Prx4水平比較 觀察組患者血清PCT、HMGB1、Prx4水平均明顯高于健康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健康組與觀察組血清PCT、B1HMGB1、Prx4水平比較
2.2 不同預后患者治療前血清PCT、HMGB1、Prx4水平比較 病死組患者治療前血清PCT、HMGB1、Prx4水平均明顯高于存活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預后患者治療前血清PCT、HMGB1、Prx4水平比較
2.3 不同預后患者各時間點血清PCT、HMGB1、Prx4水平比較 病死組患者在進入ICU后第1、3、7天血清PCT、HMGB1、Prx4水平均明顯高于存活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不同預后患者各時間點血清PCT、HMGB1、Prx4水平比較
2.4 治療前血清PCT、HMGB1、Prx4水平與病死情況相關性分析 血流感染致膿毒癥患者治療前的血清PCT、HMGB1、Prx4水平與病死情況呈正相關(r=0.813,r=0.792,r=0.689,P<0.05)。
近年來,嚴重感染導致的膿毒癥發(fā)病率逐年升高,膿毒癥的治療和預防成為感染性疾病領域的關注重點。免疫系統(tǒng)狀態(tài)及炎癥反應與膿毒癥病情程度顯著相關。多種炎癥因子及細胞活性因子的血清水平隨免疫反應、炎癥反應而發(fā)生變化,多種細胞因子均可作為提示疾病程度及預后的生物標記物[8-9]。PCT可促進細胞凋亡,在炎癥反應發(fā)生時,其血清水平顯著升高[10]。HMGB1廣泛存在于機體多個組織和器官中,主要參與DNA復制、轉錄等[11]。有研究報道,當機體發(fā)生感染時,血清HMGB1水平顯著升高,與疾病嚴重程度相關,且在膿毒癥患兒體內,HMGB1血清水平與PCT水平呈正相關[12]。HMGB1是感染疾病中重要的晚期炎性反應遞質,免疫細胞病原體刺激或炎癥應激后分泌大量的HMGB1,可通過檢測HMGB1表達水平來評估患者的病情進展情況[13]。Prx4主要定位于細胞外基質、內質網(wǎng)、溶酶體,其在內質網(wǎng)合成后被轉運到細胞外,能夠反映氧化應激水平,Prx4蛋白在機體內高表達是細胞內高活性氧水平所誘導的,與其抗凋亡功能有關[14]。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血清PCT、HMGB1、Prx4水平均明顯高于健康組,提示血流感染致膿毒癥患者體內血清PCT、HMGB1、Prx4水平明顯升高,與患者機體免疫系統(tǒng)狀態(tài)、炎癥反應密切相關。本研究結果顯示,病死組患者在進入ICU后第1、3、7天血清PCT、HMGB1、Prx4水平明顯高于存活組患者,且病死組患者進入ICU后,血清PCT、HMGB1、Prx4水平呈逐漸上升趨勢,而存活組呈逐漸下降趨勢;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血流感染致膿毒癥患者治療前的血清PCT、HMGB1、Prx4水平與病死情況呈正相關,提示血清PCT、HMGB1、Prx4水平與患者病情程度存在一定相關性,與預后密切相關,其水平越高,患者預后越差。
綜上所述,血流感染致膿毒癥患者體內血清PCT、HMGB1和Prx4水平明顯升高,且血清PCT、HMGB1和Prx4水平越高,患者預后越差。可通過監(jiān)測PCT、HMGB1、Prx4水平來評估病情進展及判斷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