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即印,或璽。“皇帝親親之寶”為皇帝寶璽中的一方。
武則天稱帝時,皇帝印章不稱“璽”而改稱“寶”,之后歷朝“璽”“寶”均有使用,多用“寶”。
宋朝時,璽印制度屢有更改。大觀元年(1107年)設(shè)置八寶,政和七年(1117年)又制了一方“定命寶”,一共九寶,至紹興十六年(1146年),御寶制度才完備,共14方,分別為鎮(zhèn)國神寶、受命寶、天子之寶、天子信寶、天子行寶、皇帝之寶、皇帝信寶、皇帝行寶、大宋受命之寶、定命寶、大宋受命中興之寶、皇親欽崇國祀之寶、天下合同之寶、書詔之寶,十四寶大小不同,材質(zhì)有玉和金,鈕有螭、虎之分,
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1368年)下詔制皇帝寶璽,相繼刻制了十七寶,后因火一部分被毀,嘉靖時,補(bǔ)造了十七寶并新制七寶,共二十四寶,沿用到明朝結(jié)束。二十四寶名為皇帝奉天之寶、皇帝之寶、皇帝行寶、皇帝信寶、天子之寶、天子行寶、天子信寶、制誥之寶、敕命之寶、廣運之寶、皇帝尊親之寶、皇帝親親之寶、敬天勤民之寶、御前之寶、表章經(jīng)史之寶、欽文之璽、奉天承運大明天子寶、大明受命之寶、巡狩天下之寶、垂訓(xùn)之寶、命德之寶、討罪安民之寶、敕正萬民之寶。明代皇帝的寶璽繼承了宋元寶璽的形制,有所增廣,命名時璽、寶并用,并第一次出現(xiàn)了“皇帝親親之寶”。
從清入關(guān)前的努爾哈赤、皇太極時代,到統(tǒng)一中國后的順、康、雍時期,是清朝皇帝寶璽制度初創(chuàng)和形成時期。努爾哈赤的后金汗國,寶璽刻制尚無章法。后改金為大清國,寶璽名稱多依明制,隨著國力日盛,與漢族的融合日益增多,寶璽中出現(xiàn)了漢字,璽文除青玉“皇帝之寶”為滿文外,其他寶璽開始滿漢文并用,數(shù)量亦有增加。至乾隆十一年(1746年),收藏在交泰殿的皇帝寶璽,已有三十九方之多,其許多寶璽名稱與明代皇帝的前十七寶相同或相近,乾隆皇帝“爰加考正排次,定為二十有五,以符天數(shù)”,將皇帝寶璽核定為25方(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這二十五方御寶分別為:大清受命之寶、皇帝奉天之寶、大清嗣天子寶、皇帝之寶二方、天子之寶、皇帝尊親之寶、皇帝親親之寶、皇帝行寶、皇帝信寶、天子行寶、天子信寶、敬天勤民之寶、制誥之寶、敕命之寶、垂訓(xùn)之寶、命德之寶、欽文之璽、表章經(jīng)史之寶、巡狩天下之寶、討罪安民之寶、制馭六師之寶、敕正萬邦之寶、敕正萬民之寶、廣運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