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顧亦來
每到暖春時節(jié),封存在大腦的記憶便會自動打開。2011年4月13日,還在做大四畢業(yè)設計的我,收到了報社的錄取通知,至此正式踏上了自己魂牽夢縈的新聞之路。
入行9年,見過國際政要、訪過商界大咖,做過輿論監(jiān)督、去過突發(fā)現(xiàn)場,直面過臺風、火災、洪澇、暴雪的“極端時刻”,但不敢說自己“身經百戰(zhàn)”。
有人說:“能實現(xiàn)年少時的夢想,是幸福的。”有人說:“還在做記者,不容易的。”一路“寫”來,想得最多的是怎樣把報道寫好,還真沒問過自己為什么還在堅持。
媒體變革,“傳統(tǒng)”與“新興”碰撞,深以為記者最大的對手是自己。
有“傳媒帝王”之稱的維亞康姆(Viacom)創(chuàng)始人薩默·雷石東說過:“即使擁有世界上最漂亮的影院,如果沒有一部熱門電影,你的一切努力都將白費?!?/p>
媒體競爭,內容為王;媒體融合,內容至上。做優(yōu)內容是永恒不變的真理。
今年1月2日,嘉興高鐵新城規(guī)劃公示。同日,我們在嘉興日報頭版頭條和“嘉興日報微信公眾號”、讀嘉APP多端發(fā)布了8000字的獨家解讀《高鐵新城規(guī)劃誕生記》,不到12個小時就收獲了25萬+的點擊量。
事實上,這條爆款新聞的線索是偶然獲得的。2019年12月11日,我接到嘉興市自然資源和規(guī)劃局辦公室的通知,說高鐵新城規(guī)劃馬上要進入公示階段,希望記者提前介入。部門的意思是配合公示稿,刊發(fā)一個“答記者問”。
拿著《高鐵新城規(guī)劃30問》,思來想去,規(guī)劃是城市發(fā)展建設的總綱,牽動著城市建設向何處用力,刻畫著城市未來的模樣,這簡單的30問肯定滿足不了公眾諸多的疑慮。
向報社領導匯報后,我們調整了報道方向,對此次規(guī)劃本身的起因、經過和縱深發(fā)展再進行梳理深挖。
為什么要規(guī)劃建設高鐵新城?嘉興有哪些優(yōu)勢?高標準、高品質體現(xiàn)在哪里?這座城能集聚哪些高端要素?這里如何打造高品質的生活社區(qū)?這樣的規(guī)劃建設對縣(市)有什么好處?報道既要傳達黨和政府的聲音,更要反映公眾的所思所慮。帶著一系列問題,我們與規(guī)劃編制人員、部門負責人多次面談,挖掘出了不少有價值的新聞事實。
比如,從2018年8月開始醞釀,到方案出爐,歷時1年零6個月的精雕細琢,嘉興高鐵新城的規(guī)劃幾乎凝聚了國內外一流“大咖”的智慧:建筑規(guī)劃領域唯一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段進來了;新加坡通訊及新聞部,文化、社區(qū)及青年部領導帶著新加坡企業(yè)聯(lián)合體來了;在站城一體開發(fā)中為國際留下“澀谷樣本”的日本企業(yè)也來了……在規(guī)劃編制人員整理成冊的150余項《高鐵新城規(guī)劃大事記》中,包括建筑學專家、專門負責城市空間研究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時齡,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程泰寧等10多位院士都是他們上門求教的對象,先后接洽咨詢了來自澳大利亞、馬來西亞以及國內的上海城建院、浙江省規(guī)劃院等單位,真正做到聚全球之智,匯各方之力。
又比如,500多個日日夜夜,僅市領導參加各種論證會、咨詢會、專題研究會等就有115次之多,平均每3天就有一次關于“高鐵新城”規(guī)劃的頭腦風暴。2019年10月10日晚上8點多,市長辦公桌上那碗已經冷卻變坨了的面條,給人留下特別深的印象。
再比如,規(guī)劃中約50%的藍綠空間占比,300米見水,500米見園的布局,讓人感受到一座城市堅守生態(tài)價值取向的誠意。規(guī)模從4臺(站臺)8線(線路)擴展到10臺26線,連接起了虹橋、浦東、松江、蘇州、杭州、寧波、湖州7個方向,更讓人期待嘉興高鐵站從一個途經站成為一個樞紐中心的發(fā)展……
我們在7萬多字的原始采訪素材上,字斟句酌,最后跟大家見面的8000字稿,努力做到簡明扼要、形象直觀。
記者是故事的向導。置身海量信息洶涌而至的融媒體時代,面對“普遍新聞線索”時,只有在思想上先人一步、策劃上高人一招、效率上快人一拍,敢于探索挖掘真相及其代表的意義并能冷靜記錄,才能處于主動、奪得先機,使自己的報道從眾多“類似報道”中脫穎而出。
記者是跟人打交道的。世間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人亦如此。每一次采訪要快速消除與采訪對象的疏離感,讓對方敞開心扉與自己真誠交流,對記者來說都是挑戰(zhàn)。
2019年3月28日晚,我接到一個緊急采訪的通知,桐鄉(xiāng)市公安局鳳鳴派出所民警李杭飛突發(fā)疾病,因公犧牲。任務的指向很明確,做一篇人物通訊。對于常態(tài)的新聞,記者可以預先計劃,慢慢做訪前準備。當突發(fā)事件遇上人物典型,還要面臨一個生離死別的揪心場面,采訪就帶著許多不可預知性。盡管當晚我把電話打遍了嘉興各縣(市、區(qū))9個公安局,采訪到了幾個與他相識的同事、領導還有老鄉(xiāng),面對第二天還要走進桐鄉(xiāng)市殯儀館進行更龐大深入的人物對話,還是讓我一夜失眠。
在這篇報道的采寫中,我始終告誡自己,不管有多需要了解情況,不渲染悲傷、不激化情緒。
3月29日早上7點多,我一身素黑站在告別隊伍的最角落,直到儀式結束,本和筆都沒有掏出來。吊唁的人一撥撥來了,一撥撥走了。時間慢慢地過去,我發(fā)現(xiàn)有一群年輕人始終沒有離開。他們低著頭站在一起,一言不發(fā)。那個畫面,讓我想起了兩個月前,自己參加中學同學告別儀式的場景。年輕生命的驟然隕落帶來的持久鈍痛,我,感同身受。
人性的根源總是相通的,人的情感深處原本就藏著深深的共鳴。共情是人們互動的前提。我紅著眼眶走到這群年輕人面前:“我們想幫李杭飛做一些事情,你們能不能講講他的故事……”出乎意料的是,他的這些發(fā)小爽快地答應了,爭先恐后地分享他們的日常點滴,還翻出手機里存著的玩鬧視頻、聊天記錄給我看。還有一位急著趕高鐵回廈門的李杭飛同學臨走前留下了電話,他說:“還有什么要了解的,直接打給我。每個人的記憶有限,我們一起拼湊出一個完整的他吧?!?/p>
報道后來用一個個故事片斷串聯(lián)起李杭飛的工作生活軌跡,沒有刻意去營造一個悲情的英雄形象。
“師傅,你說份子錢每年存一點,要存到我結婚。”
“飛哥,本來我們一起值班的,現(xiàn)在就剩我一個了?!?/p>
“杭飛,我的感冒還是你傳染給我的,這賬怎么算?”
“杭飛,讓你來我這中藥調理一下,我還在等你呢?!?/p>
“杭飛,你說再過三年就不拼了,怎么先逃了?”
這篇題為《呼叫145172!我們很想你!》的報道在報紙刊發(fā)后,又經新媒體推送,收獲了許多網友留言:文章沒有煽情,淚水還是模糊了雙眼”“細膩感人,太有畫面感,含淚讀完”……嘉興市委書記對報道也作出批示:“平凡事跡感人至深?!敝螅闻d開展了向李杭飛學習的活動,還出臺落實《嘉興市公安機關民警加班考勤調休管理辦法》,確保民警勞逸結合,工作張弛有度。
共情力是我們感知公眾情緒、鏈接他人的必備能力,也是記者采訪生涯的必修課。
新聞有兩個現(xiàn)場,事件現(xiàn)場和心靈現(xiàn)場。身臨事件現(xiàn)場容易,走進心靈現(xiàn)場,就需要我們學會傾聽、換位思考、將心比心,通過共同話題以情動人,這樣采訪才能貼近實際、貼近生活。也只有這樣的報道,才會讓人感動并產生共情,彰顯人文情懷,進一步提升媒體的影響力和公信力。
面對新聞,記者常常不畏艱險、全情投入。寫稿到“頭禿”,難道僅僅是為了發(fā)表嗎?
2013年5月,我親歷了一場“歷史變革”——嘉興啟動殘疾車退運整治工作。當時,來自嘉興市本級300多名殘疾車主一度聚集在嘉興市政府門口。身為條線記者的我,采訪過程也不順利,被數(shù)名殘疾車主圍堵在嘉興火車站廣場。
殘疾車是專門供下肢殘疾的人使用的代步工具。由于他們肢體有殘缺,許多就業(yè)謀生門路受到限制。殘疾車出現(xiàn)后馬上成為殘疾人的“腿”,在享受著殘疾車代步便利的同時,還能夠從事運營,也改變了他們生活上的窘境。但公安、交通等部門的統(tǒng)計顯示,多年來,因殘疾車造成人員重傷、死亡的交通事故以及殘疾車主將乘客載至郊外進行詐騙的案件十分突出。這一專用機動車運營市場混亂,還暴露出從事運營的人員、車輛管理不善,非殘疾人駕駛殘疾人專用車運營、無牌無證運營等問題。
一邊是隱患重重的運營亂象,一邊是弱勢群體的生存問題。作為記者,有義務向公眾還原事實的真相,也有責任通過報道幫助困難的人渡過難關,更有使命引導社會向更和諧、穩(wěn)定、健康的方向發(fā)展,讓新聞的“流量”成為時代進步的“能量”。
為此,我一方面了解殘疾車主的訴求、做好退運政策的解讀、掌握市民對退運工作的看法、關切殘疾車主后續(xù)的保障,另一方面,為了盡可能地呈現(xiàn)全面客觀理性的報道,還咨詢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高校教授、律師等的意見建議。
系列報道《殘疾車運營亂象何時了》在一周之內連續(xù)刊發(fā)4篇,形成強大的宣傳聲勢,引起社會高度關注。此后,我又深入社區(qū)、街道,繼續(xù)了解退運的工作進展、退運車主的就業(yè)崗位是否有了眉目。
不到一個月時間,嘉興有99.68%的殘疾車主簽約承諾退運,有的車主在簽約退運的當天就落實了新工作。我在一個街道殘聯(lián)理事辦公室偶遇了一位師傅,他笑中帶淚簽下退運承諾的畫面讓人至今難忘。他說:“顧記者,你的報道不假,街道上門做工作拿的就是你們的報紙。其實,我不是不愿意退,是舍不得這輛車,陪著我十幾年,也算是老朋友了。開殘疾車每個月也就2000多塊,回家都要晚上10點以后,確實挺累的?,F(xiàn)在我要去綠化養(yǎng)護了,每天上班8小時,收入穩(wěn)定、活也不重,加上退運補助,養(yǎng)老、醫(yī)療方面的政策,生活有保障,心里也就踏實了?!?/p>
時代前進的每一步需要每一個人的篤行。當下的每一絲情緒、每一個細節(jié)、每一個瞬間都是歷史的追光、時代的注腳、前行的基石。新時代新征程,黨報記者更應該用腳丈量、用眼洞察、用腦萃取、用筆記錄,用情去承擔起自己的職責與使命。新聞沒有捷徑,寫稿也無“速成秘籍”。如果硬要問為什么堅持,就是為了雙眼看盡世間冷暖、百態(tài)人生后,心底里仍未褪色的良知與光明。
這些技能你get了嗎?
■ 新聞報道既要傳達黨和政府的聲音,更要反映公眾的所思所想。
■ 記者是故事的向導。
■ 記者是跟人打交道的,人的情感深處原本就藏著深深的共鳴,共情是人們互動的前提。
■ 新聞有兩個現(xiàn)場,事件現(xiàn)場和心靈現(xiàn)場。身臨事件現(xiàn)場容易,走進心靈現(xiàn)場就需要我們學會傾聽、換位思考、將心比心,通過共同話題以情動人。
■ 記者應該用腳丈量、用眼洞察、用腦萃取、用筆記錄,用情去承擔起自己的職責與使命,讓新聞的“流量”成為時代進步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