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曉霖
黃君璧(1898—1991),廣州南海人?!岸珊H摇敝?,人物、花鳥、山水皆能,以山水畫最為知名,擅長云水瀑布。1929年任廣州市立美術??茖W校教務主任,1937年后歷任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等,1949年遷居臺灣,在臺灣師范大學藝術系任教。2015年,“渡海白云貫古今—黃君璧書畫展”在國家博物館展出,包括黃君璧創(chuàng)作于各時期的80余件代表作和之前從未展出過的10件課徒手稿,以及張大千等名家為其刻制的印章等珍貴史料。當時黃君璧幼女黃湘詅向國家博物館捐贈20余件黃君璧畫作及張大千等名家為先生篆刻的印章,本文的研究即基于部分捐贈館藏作品和其他各時代黃君璧的經(jīng)典畫作。
策杖,就是拄杖,也稱杖策。《禮記》:“孔日蚤作,負手曳杖,逍遙于門?!笨磥碓诖呵飼r期,策杖就已經(jīng)和文人的“逍遙”聯(lián)系在了一起。曹植《苦思行》中更是點出了策杖出游可以忘憂,“策杖從我游,教我要忘言”。杜甫《戲題寄上漢中王》詩之二:“策杖時能出,王門異昔游?!背鹫做椬ⅲ骸按人显唬赫炔哒?,策杖而行……則古人于杖,雖少年皆用之矣?!边@段注解很重要,看來古人策杖,已經(jīng)不是單純的輔助行走,而是“少年皆用之”,這大約類似于魏晉清談所用的麈尾,成為一種文人出行、游玩必備的工具。
策杖的更深一層含義,是文人的隱逸情懷。西晉文學家左思有《招隱詩》云:“杖策招隱士,荒涂橫古今。巖穴無結構,丘中有鳴琴。白云停陰岡,丹葩曜陽林。石泉漱瓊瑤,纖鱗或浮沉。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何事待嘯歌,灌木自悲吟。秋菊兼糇糧,幽蘭間重襟。躊躇足力煩,聊欲投吾簪?!痹娭忻鑼懥穗[士的生活和居住環(huán)境,表達了中國古代文人對隱逸生活的向往。宋代姜特立有《曳杖》詩:“曳杖度林樾,晴光破衰顏。好鳥忽相鳴,覺我身世閑。身世誰自覺,此妙吾獨觀。正以靜得之,樂哉天地寬?!辈哒入[居于山林之間不但是文學作品中的重要題材,也是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的常見形象。如文徵明《溪橋策杖圖軸》,畫家在畫上自題:“短策輕衫爛漫游?!泵鞔x時臣有《策杖尋幽圖軸》,清人查士標曾繪《策杖尋幽圖扇頁》,近現(xiàn)代畫家傅抱石有《松林策杖圖軸》等。
這類作品上多題“偶有尋詩客,策杖過溪橋”,源自文徵明《溪橋策杖圖》。《溪橋策杖圖》是一件紙本墨筆畫,現(xiàn)收藏于故宮博物院。幽靜的山谷之中,古木蔥郁,溪水微瀾,上有一橋。一位文人立于橋頭,俯首似乎在苦思冥想、尋章摘句,又仿佛已有心得,正在低聲吟誦,空山幽人,怡然自得。文徵明是明代中期“吳門畫派”的領軍人物,此圖體現(xiàn)出秀潤的文人畫風,又將倪云林的山石與吳鎮(zhèn)的樹法結合,近景細致刻畫中略帶濃墨粗筆,遠景淡墨虛化,是一件難得的山水畫佳作。文徵明在畫上以行書自題七絕詩一首:“短策輕衫爛漫游,暮春時節(jié)水西頭。日長綠樹青幃合,雨過遙山碧玉浮?!?/p>
如果說文徵明《溪橋策杖圖》以秀潤取勝,那么黃君璧這件《策杖尋詩圖》則是水墨華滋、莊重大氣?!恫哒葘ぴ妶D》同樣描繪文人策杖入山、觀景尋詩的景象,其人物及人物周邊的景物部分類似文徵明《溪橋策杖圖》的反面鏡像,同樣是一位文人立于橋頭,身后是參天古木,枝葉繁盛。只是詩人的勾勒更為簡潔,從動態(tài)上很難看出是俯視溪水還是仰望遠山,給予觀者無窮的想象空間。從構圖上說,文徵明《溪橋策杖圖》是近景和遠景,主要景物都在畫面的右下,類似“夏半邊”;而黃君璧《策杖尋詩圖》構圖類似五代北宋時期大山大水意象的全景式布局范式,但仔細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這幅作品的主次安排、山脈走勢、空間層次都與古代的全景式山水畫大異其趣。
黃君璧《策杖尋詩圖》的主題雖然也是“策杖尋詩”,但是并不像文徵明《溪橋策杖圖》把人物作為畫面的主體,其人物所占畫面不多,卻是點睛之筆。畫面上山水看似占據(jù)大部分,其實使用山之高聳、幽靜與畫中人的文人形象相呼應,表達高潔的志趣。其山水的營造法式頗具空靈之美,空谷幽泉,化簡作繁,繁而有序,以次峰居多從而表現(xiàn)出山之幽。以峰的繁與策杖文人的簡樸做對比,承上啟下的構圖,塑造了變化統(tǒng)一、氣韻和諧的山林景象。
這類作品以色彩取勝,如《霜葉紅于二月花》,也是黃君璧經(jīng)常創(chuàng)作的一個題材。黃君璧還有一件類似構圖,畫上題“翠微忽斷丹崖影,
這類作品以色彩取勝,如《霜葉紅于二月花》,也是黃君璧經(jīng)常創(chuàng)作的一個題材。黃君璧還有一件類似構圖,畫上題“翠微忽斷丹崖影,吞吐層巒是白云,醇士道長兄教正,癸丑十二月畫于香島,黃君璧”。上款“醇士”即彭醇士(1896—1977),曾任蔣介石南昌行營秘書。看來這類作品有些是饋贈友人,有些是表達對友人的思念?!端~紅于二月花》完美再現(xiàn)了杜牧《山行》的詩意:山路、白云、紅樹、綠草構成一幅和諧統(tǒng)一的畫面。近景是兩位文士親切交談,順著這條山路極目而望,白云繚繞,遠山迷蒙,楓葉流丹,層林盡染,如云蒸霞蔚,勝似江南二月花。此幅作品中樹葉茂盛十足,中夾些許紅樹,而山石都不著色,顯得格外鮮活明媚。霜林紅葉之景躍然于紙上,看后讓人仿佛身臨其景。畫中的樹木郁蔥茂密,繁密與云霧繚繞產(chǎn)生的留白相互映襯, 讓畫作整體看起來有著與眾不同的華麗外觀。吞吐層巒是白云,醇士道長兄教正,癸丑十二月畫于香島,黃君璧”。上款“醇士”即彭醇士(1896—1977),曾任蔣介石南昌行營秘書。看來這類作品有些是饋贈友人,有些是表達對友人的思念?!端~紅于二月花》完美再和諧統(tǒng)一的畫面。近景是兩位文士親切交談,順著這條山路極現(xiàn)了杜牧《山行》的詩意:山路、白云、紅樹、綠草構成一幅目而望,白云繚繞,遠山迷蒙,楓葉流丹,層林盡染,如云蒸霞蔚,勝似江南二月花。此幅作品中樹葉茂盛十足,中夾些許紅樹,而山石都不著色,顯得格外鮮活明媚。霜林紅葉之景躍然于紙上,看后讓人仿佛身臨其景。畫中的樹木郁蔥茂密,繁密與云霧繚繞產(chǎn)生的留白相互映襯,讓畫作整體看起來有著與眾不同的華麗外觀。
黃君璧曾親臨世界三大瀑布,感受自然界的奇觀并在外師造化的基礎上突破傳統(tǒng)畫法,遷想妙得,獨創(chuàng)“倒人字形”等
黃君璧曾親臨世界三大瀑布,感受自然界的奇觀并在外師造化的基礎上突破傳統(tǒng)畫法,遷想妙得,獨創(chuàng)“倒人字形”等新的瀑布表現(xiàn)技法,他筆下飛流直下的“三千尺”不但有高度,而且有寬度和力度,比傳統(tǒng)中國畫家筆下的瀑布更加震撼人心。瀑布并非單獨存在,畫家不但輔以山石的光影明暗來凸顯飛瀑的質感,同時配合剛健老辣的用筆、雄渾厚重的墨色、恰到好處的留白,再與“策杖觀瀑”這一主題相結合,方才令“奇觀飛瀑似雷鳴,震撼崩騰宇宙驚”。
觀瀑題材用色最妙的正是《奇觀飛瀑似雷鳴》,畫中文人后跟隨一紅衣童子,一小抹紅色與對面瀑布左上的紅樹呼應,又與童子左上一株綠樹對比,讓觀眾的目光一下集中在了觀瀑的二人上,令人叫絕。新的瀑布表現(xiàn)技法,他筆下飛流直下的“三千尺”不但有高度,而且有寬度和力度,比傳統(tǒng)中國畫家筆下的瀑布更加震撼人心。瀑布并非單獨存在,畫家不但輔以山石的光影明暗來凸顯飛瀑的質感,同時配合剛健老辣的用筆、雄渾厚重的墨色、恰到好處的留白,再與“策杖觀瀑”這一主題相結合,方才令“奇觀飛瀑似雷鳴,震撼崩騰宇宙驚”。
觀瀑題材用色最妙的正是《奇觀飛瀑似雷鳴》,畫中文人后跟隨一紅衣童子,一小抹紅色與對面瀑布左上的紅樹呼應,又與童子左上一株綠樹對比,讓觀眾的目光一下集中在了觀瀑的二人上,令人叫絕。
第四類是策杖過橋尋幽?!恫哒葘び某靡扒纭樊嫾易灶}:“策杖尋幽趁野晴,山花凝露冷香清,登臨自有怡人處,云涌松濤天籟鳴。”一位文人策杖過橋,欲往何處?畫面中景黃君璧卻特意留白,并不具體交代入山、登山的途徑,讓讀者自行想象;但在遠景山中露出建筑物的一角,看來最終的目標就在那里,這正與古代“深山藏古寺”一類作品有異曲同工之妙,更與姚合《過靈泉寺》詩意相符合:“偶尋靈跡去,幽徑入氳氛。轉壑驚飛鳥,穿山踏亂云。水從巖下落,溪向寺前分。釋子游何處,空堂日漸曛?!边@件作品畫面層級極為豐富:第一層為近景松樹;第二層為文人與小橋;第三層為入山之路,留白;第四層為目標的山頂建筑;第五層為遠山,略施淡彩,足見畫家精妙的構思,觀者仿佛可以聞到沁人心脾的松香與山中潮潤新鮮的空氣,想要化為畫中人,去山中一探究竟。
黃君璧畫了很多策杖題材的山水畫,很有意思的是關于他自己用的手杖的細節(jié),根據(jù)陳傳席先生的研究:“他(黃君璧)當時住在南京市大鐘亭他自己的房子里,臨去臺前,把家中的東西收拾裝成兩大箱、兩小箱,囑托給譚勇照顧,譚勇房小無法存放,他就放在自己大鐘亭的家中,把鑰匙交給一個工人(姓姜)保管,并把自己的拐杖送給譚勇,譚勇使用至今?!敝袊纳剿嬕幌蛑v究可觀、可游、可居,除了前文所說的手杖的輔助行走、文人隱逸情懷的象征之外,我們還可以把手杖看作一種特殊的物品:畫家描繪策杖人物于山水之中,試圖通過這手杖探訪心中理想的江山;觀者希望自己化身為策杖人物進入畫中的山水景致,通過手杖接觸畫家理想中的江山,這樣,策杖又被賦予了一種聯(lián)系現(xiàn)實世界與畫中江山、畫家與觀眾之間的特殊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