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亦馨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明璀璨。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的民族始終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歷經不可勝數的災禍、困境和磨難而生生不息。究其根源,是由于我們的民族擁有克勤克儉,任勞任怨的良好品質。勞動教育作為現代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勞動教育是一種實踐性教育,教師通過各種教學手段來引導學生參與勞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態(tài)度、勞動觀點,掌握勞動技能,養(yǎng)成健康的心理,從而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因此教師必須要采取各種教學措施,真正發(fā)揮和提高勞動教育的實效性。
首先,在許多學校,勞動教育處于一種名存實亡的地步,很多學校甚至都沒有開設勞動教育的相關課程。造成這種現狀的根源就是學校方面對勞動教育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認為勞動教育對學生的學習發(fā)展沒有任何幫助。教師往往將全部精力和時間投入到重要學科教學之中,而處于這樣的教育模式下,人們交口稱贊的“三好學生”,其實只是學習“一好”。這種教育思想顯然是錯誤的,割裂了勞動教育與其他學科教育之間的聯系,也沒有認識到勞動教育的價值所在。沒有開展勞動教育的教學體系顯然是不完整的,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
其次,勞動教育具有科學性、系統(tǒng)性和結構性的根本屬性。在當前的勞動教育中,部分教師簡單將勞動教育等同于組織學生們開展勞動,勞動的對象、場所、程序及必要的工具都缺乏合理的規(guī)劃和必要的準備。因此,在學生們的勞動活動中,不僅現場十分混亂,且容易出現“千耦其耘”的現象,學生們都搶著做同一件事,而另外的事卻沒有人去做。換言之,學生們在勞動中缺乏配合,不善于合作,不能就勞動過程高效地開展,從而導致簡單的勞動費時費力,但勞動效果卻不能令人滿意。
首先,學校方面要建立配套的教育設施,比如戶外勞動基地和勞動實踐教室,讓教師無論是開展勞動理論教育還是實踐教育,都能實現理論聯系實際,有章可循,有理可依?;橄鬄榫唧w,將復雜的勞動具體化、立體化,讓整個勞動教育更加得心應手。值得一提的是,勞動教育應輔之以完備的勞動用具,支撐勞動教育的完整性。
其次,教師要積極參加學習培訓,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學素養(yǎng),即知即傳,學為用之。從班級層面來講,可以充分利用班隊課、晨夕會課、綜合實踐活動課等,靈活搭配理論教學與勞動實踐之間的比例,從而幫助學生們充分學習勞動知識和技能,全方位接觸和體驗勞動。
再次,應立足于“請進來、走出去”的教育理念,充分挖掘校內外資源,廣泛邀請如消防員、圖書管理員、清潔工、園藝師、烹飪師、技術工人、農民等社會上各行各業(yè)的勞動者,進入校園為學生們開展勞動教育技術培訓;或者帶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進入到工廠、農田、藝術作坊等場合參觀實踐、動手操作。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事實上,社會各個行業(yè)的從業(yè)者的現身說法,近距離和學生們互動,可大大拓展學生們勞動學習的視角,幫助學生們增廣見聞,拓展眼界,拉近與現實社會的距離。
勞動教育課程并不是單一的教學課程,它更多的時候可以通過其他學科課程來體現,將勞動滲透于各門學科之中非常重要。教師在開展勞動教育時,可以和其他學科教師共同合作,進行多元化課程融合,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勞動教育與其他課程的融合,需要我們教師更新教育理念,注重兩者融合的切入點和接力點,以落實勞動教育與其他課程的互融。需要注意,有的教學內容和具體的教學主題,并不適合與勞動教育融合,此時,應尊重客觀事實,就事論事,而不能為了融合勞動教育,導致教學活動失去本真,或者使得教學活動的高效開展受阻。
與之對應,在各方面條件都適宜的情況下,應積極融入勞動教育的內容和元素,將勞動與學生們的文化知識學習相互結合起來。例如教師在教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認識自我》相關知識時,就可以與《道德與法治》課程相整合,同時進行勞動和心理健康雙重教育,這種雙重結合的方式既可以幫助學生快速理解并掌握不同學科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又可以讓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正確認識自我,明白勞動的重要性,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從而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這種多元化課程融合方式是十分高效的,勞動教育應該與其他課程相結合,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
勞動教育的重要內核其實就是“勞動”二字,因此教師要想真正發(fā)揮勞動教育的作用,促進孩子們的心理健康發(fā)展,還是要以實踐活動為主,在實踐活動中促進學生身心發(fā)展。勞動教育的具體體現,是學生們勞動知識和技能學習的體現,因而需要定期組織學生們積極參與到勞動實踐中。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征,我們可以將學生們的勞動劃分為社會勞動、校園勞動和個人生活勞動三個層面。
社會勞動,如周末時候開展“小小志愿者”的社會實踐活動,學生們可以為社區(qū)做清潔衛(wèi)生,參與文明社區(qū)宣傳,修剪社區(qū)內的花草等等。勞動使人快樂,與此同時,在勞動中還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們的集體主義意識和奉獻精神,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校園勞動,主要是指班務管理,比如有的學生拖地,拿著拖把就“畫大字”,拖地前不整理座椅,不提前掃地,而一通胡來,座椅角落里面的污垢根本沒打掃干凈。所以即便是日常生活中最司空見慣的掃地、拖地也需要學生們認真對待,提前做好準備工作,正確使用清潔工具,時刻注意觀察,有章有法、條理清晰。個人勞動,主要是鍛煉學生們的自理能力,如整理書包、做力所能及的家務等,個人勞動能幫助學生們養(yǎng)成勤于動手、講究衛(wèi)生的良好習慣,同時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們的自主意識和獨立品質。
小小的勞動,大大的意義。值得一提的是,勞動雖然人人都會,但并不表示人人都能做好。日常生活中的勞動看似機械性的動作重復,但事實上并非如此。在修剪花木、拖地、洗衣服這種看似平常的勞動中,我們教師可以從多個細微處入手,全方面開展教育活動。生活和學習都需要認真對待,都應遵循科學合理的方法,從而才能更為“干凈”。
積極挖掘課程資源,合理進行課程融合,科學開展勞動教育,借助勞動教育給學生營造一個更加適合他們健康成長的育人環(huán)境,讓學生能夠通過勞動學到知識,掌握技能,收獲快樂,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成長、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