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駐馬店市第二十五小學,河南 駐馬店 463000)
現(xiàn)如今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許多老師特別是年長的老師都受著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影響,教學方式較為守舊和死板,小學生的好奇心理都比較強,對一切事物充滿好奇感和新鮮感,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經(jīng)滿足不了小學生的心理需求。特別是對于小學語文閱讀課這門課程而言,如果老師只是在課上給同學們進行講解,和同學們表述自己的看法,在課堂上沒有和同學互動和交流,那么將會導致閱讀課的教學比較低沉,不但對小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沒有幫助,而且學生還可能對閱讀學習產生厭倦,使得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難以得到有效的保障。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最反對的是教師無休止的教授、講授再講授,就像一個媽媽,反復嘮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達不到預期效果。因此,我在講課文時,盡量做到精講多讀,在整堂教學活動中,我只當配角,不當主角,只當導演,不當演員,只傳授孩子理解課文之方法,不包辦代替孩子的主觀意識。講讀課文我只引導孩子們理解難懂的重點句、重點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則充分讓孩子們反復讀,反復念,讓其讀出情感,念出含義。閱讀課文我則全權放手,讓學生自瀆,自疑,自己解決問題,遇到較難的先讓他們互議,我再做適當點撥。這樣以來,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充分發(fā)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得到了提高,知識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應的升華,教學任務完成得輕松愉快。
根據(jù)課文內容,結合節(jié)日設計誦讀。語文閱讀應該生活化?!拔恼伦x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闭嬲拈喿x,是與文本作者心靈的溝通與對話,是由一個生命進入另一個生命的融合重建工程。在教師講解、分析基礎上獲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體驗和情感的共鳴。一篇文章內含的思想感情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讀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因此教師要教給學生一定的閱讀方法,多給學生提供朗讀的機會,通過抑揚頓挫、長短徐疾的朗讀,化無聲文字為有聲語言,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才能讀出其中的味道,讀出其中的深層含義,感悟文章的真諦,達到“情自心中來的,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巴爾扎克說過:“一個能思想的人才是一個力量無邊的人。”課標也強調“讓學生完成閱讀教學任務時,常常借助一篇篇課文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比?,教學《草原》一課,課文構思有兩條線:明線是景美、情深;暗線是草原的特點。教學中我抓住暗線設計提問,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引導學生按照這條暗線從整體到部分的進行分析,經(jīng)過思考得出草原的三個特點:草原是美麗的;草原是寬廣的;草原的人民是熱情的。
每個學生都具有豐富的想象能力,引導學生,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不僅能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而且更能深刻地理解課文。學完《凡卡》一文后,我給學生出了一個小練筆“爺爺收到凡卡的信以后”。學生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各自展開想象。有的想,爺爺收到信以后,立即趕到城里,揍了老板一頓,救回了凡卡;有的想,爺爺看了凡卡的信,痛哭不已,可沒有辦法,只能一遍又一遍地念叨“我可憐的凡卡,你忍著吧……”。經(jīng)過討論,同學們認為爺爺除了哭,他沒有其他的辦法,也不可能救回凡卡,因為爺爺是哪個社會中生活在最底層的貧苦人。面對自己,凡卡的悲慘遭遇,他無能為力啊。這個想象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了課文,也懂得了課文的中心。
(一)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閱讀交流活動。搞一些美文推介活動。.文摘和讀書筆記的交流活動等。定時組織開展“成語接龍”、讀后感展覽等活動,并開展課外閱讀星級評定,將課外閱讀的質和量作相應的規(guī)定,分別設為一星到十星的等級,只要達到相應的目標,及時定級或升級。
(二)組織編輯手抄報。手抄報集學生的讀書、編輯、繪畫、書寫能力于一體,還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讀書所得。每次安排手抄報內容時,教師要根據(jù)主題,提出相關的編輯要求,有意識地指導有關課外讀物中的內容。學生按照要求,發(fā)揮自主作用,尋找相關的課外讀物,完成手抄報的編輯。定期評比,逐步提高要求,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養(yǎng)成多讀書、多積累、善于收集的好習慣。許多學生在閱讀時只是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并沒有真正享受閱讀的樂趣。在上課時老師也僅僅是對學生的閱讀內容進行講解,很少和學生進行互動和交流,很少讓學生提出意見,因此小學生在閱讀中并不會深入思考問題,這樣只會大大降低學生的閱讀效率,很難達到閱讀的真正目的,由此也反映出學生對閱讀的熱情不足,缺乏閱讀的主動性。
(三)開展師生、家長共讀活動。作為課外閱讀的指導者,教師要堅持將讀到的好文章介紹給學生,將積累下來的期刊借給學生,以自己的行動帶動學生多讀書。經(jīng)常組織師生讀同一篇文章或同一本書,擇時開展讀書研討,讓教師在交流中掌握學生的讀書愛好,讓學生有機會在家長面前充分展示讀書的才能。
總之,閱讀訓練的方法還很多很多,這就需要我們在長期的教學活動中去發(fā)現(xiàn)去積累去實踐,才能找到最為理想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