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關于確立沉默權制度的問題思考

      2020-12-07 20:04:40李賢媚
      時代人物 2020年36期
      關鍵詞:沉默權供述被告人

      李賢媚

      (延邊大學法學院 吉林延吉 133002)

      構建沉默權制度的基礎

      沉默權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接受警察訊問或出庭受審時,有保持沉默而拒不回答的權利。在西方各國的刑事訴訟中,大多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沉默權,并且被認為是受刑事追訴者用以自衛(wèi)的最重要的一項訴訟權利。

      對于沉默權,不同的國家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同一國家在不同的時期對沉默權也可能作出不同的解釋。一般來說,沉默權分為廣義和狹義的兩種說法。廣義上,沉默權是公民言論自由的具體表現(xiàn),即任何人有權決定他愿意說什么或不說什么,除非法律另有規(guī)定。因此,面對其他人或機構的提問,均有權拒絕回答,更有權拒絕回答可能使他自陷于罪的問題。狹義上,沉默權則是專指在刑事訴訟過程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對于來自警察和法庭的訊問,有拒絕回答和保持沉默的權利。

      提到沉默權,就不得不提到“米蘭達規(guī)則”——即我們經常在電視劇中看到的場景,警察在逮捕犯罪嫌疑人后脫口而出:“你有權保持沉默,但你所說的一切都可能成為呈堂證供?!?如果警察和檢察官在訊問嫌疑人之前沒有告知其有權進行沉默,那么嫌疑人的供述和依供述所取得的一切證據都將視作無效,不得作為定罪的依據,其中包含以下三層含義:第一、被告人沒有義務為追訴方向法庭提供任何可能使自己陷入不利的陳述和其它證據,追訴方不得采取任何非人道或有損被告人人格尊嚴的方法強迫其就某一案件事實作出供述或提供證據;第二、被告人有權拒絕回答追訴官員或法官的訊問,有權在訊問中始終保持沉默,司法警察、檢察官或法官應及時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此項權利,法官不得因被告人沉默而使其處于不利境地或作出對其不利的裁判;第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就案件事實作出有利于或不利于自己的陳述,但這種陳述必須是出于真實的意愿,并在意識到其行為后果的情況下作出,法院不得把非出于自愿而迫于外部強制或壓力所作出的陳述作為定案依據。

      沉默權制度最早存在于英美法系,起源于英國十七世紀,是英國刑事訴訟制度的基本原則之一。后這一原則被美國繼承。美國在通過的《聯(lián)邦憲法修正案》第5條中規(guī)定:“任何人在刑事訴訟中不得被強迫自證有罪?!痹撔拚附涍^“米蘭達案件”審判,其基本原則及操作程序得到進一步明確和完善,形成著名的“米蘭達規(guī)則”。1912年,英國《1912年法官規(guī)程》對沉默權作出了明文規(guī)定。受英國法的影響,美國1789年憲法修正案第5條明確規(guī)定反對強迫自我歸罪的特權。規(guī)定“任何人都不得被強迫在任何刑事案件中自證有罪”。大陸法系國家也是如此,德、日等大陸法系國家則是通過刑事訴訟法最終確定的,在立法中直接規(guī)定沉默權的規(guī)則。例如日本憲法第38條規(guī)定:“不得強迫任何人作不利于己的供述”

      針對沉默權在我國的構建,學界專業(yè)產生了兩種不同的觀點。其一,部分專家學者根據《刑事訴訟法》第93條的規(guī)定,即“犯罪嫌疑人對偵查人員的提問,應當如實回答”認為,雖然法律沒有規(guī)定在起訴和審判階段的被追訴者是否有如實回答的義務,但是要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實回答,實際上就是否定了被追訴者拒絕供述或者保持沉默的權利。針對對于被追訴者沉默權制度的構建,我國現(xiàn)行《刑事訴訟法》第43條規(guī)定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證據,但沒有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權。第46條規(guī)定:“沒有被告人供述,證據充分確實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p>

      也有觀點認為,沉默權在中國和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存在不能實現(xiàn)的問題,不存在絕對的障礙,關鍵還是在于我們理念的突破。沉默,作為基本人權之一,理應得到國家的保護,沉默權作為一種觀念早已深入人心,蘊含在這種權力背后的是國家、法律對于個人自由、公民意志的尊重。與此同時與之并列的,結社自由、言論自由等等憲法規(guī)定的基本人權,是否被我們享受的到,同樣被持續(xù)關注著。然而,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就曾經有過原告開庭后一言不發(fā)沉默不語,導致訴訟程序不能進行,最終判決原告按撤回起訴處理,但訴訟費依舊由他承擔的案件。本文認為,沉默權制度本身積極意義,保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基本權利上是不容置疑,但是在當前中國現(xiàn)行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大環(huán)境當中,引入沉默權制度難度很大,甚至引入的可能性不大,原因主要有三點:第一、與如實供述義務相違背;第二、可能引發(fā)虛假供述現(xiàn)象泛濫;第三、為刑訊逼供埋下根源。

      沉默權與如實供述義務相違背

      在我國,“坦白從寬,抗拒從嚴”的思想深入人心,被告人非但不能選擇沉默,“老實交代”更是被法律規(guī)定的義務,沉默權客觀存在于我國《刑事訴訟法》之中,并且與刑訴法的如實回答義務無論從實質內涵還是從其所體現(xiàn)的刑事訴訟價值來說,都是相互沖突的。

      首先,二者的實質內涵沖突。如實回答義務有兩方面的內涵:一方面,“如實回答”要求回答必須按照事實,不可作虛假陳述;另一方面,如實回答作為法律規(guī)定的犯罪嫌疑人必須履行的義務,就意味著犯罪嫌疑人對偵查人員所提出的與案件有關的問題必須回答,不可以拒絕回答或者保持沉默。也就是說,如實回答義務內在的包含“如實回答”和“除法律規(guī)定外必須回答”兩個方面的內涵。與此相反,沉默權則允許犯罪嫌疑人對偵查人員的提問拒絕回答或者保持沉默。當然,沉默權并不否認犯罪嫌疑人對于偵查人員提問的積極回答。

      其次,二者所體現(xiàn)的刑事訴訟價值沖突。在刑事訴訟中,犯罪嫌疑人是指因為一定線索、證據而受到控訴機關懷疑的人。盡管按照無罪推定的原則,應在偵查階段假定犯罪嫌疑人在法律上無罪;但是我們更應當意識到法律之所以這樣規(guī)定,就是因為犯罪嫌疑人的權利極易受到來自控訴機關的侵犯。然而,如實回答義務對犯罪嫌疑人恪以嚴厲的回答義務,使其放棄對自我的保護,協(xié)助控訴機關證明自己的罪行。由此可見,它是以犧牲犯罪嫌疑人部分利益來達到追究犯罪的刑事訴訟價值的。而沉默權則對犯罪嫌疑人的權利進行了強化,強化了其防御能力,為偵查人員的取證增設了障礙。

      沉默權引發(fā)虛假供述現(xiàn)象泛濫

      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五十條、五十二條、第一百二十條、第一百九十一條規(guī)定可以看出:第一,被告人供述是案件的證據;第二,法律同時賦予了被告人保持沉默的權利和陳述事實的權利。如果被告人放棄沉默權,但卻對案件事實作虛假陳述,是否應當為損害證據的真實性而受到責任追究呢?

      在我國,被告人虛假供述問題是被理論界和司法界所忽視的問題,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是對被告人權利保護的矯枉過正,近十年隨著冤假錯案的頻頻曝光,我國刑事司法人權保護意識猛然覺醒,保護被告人權利理念深入人心,而疑似與之不一致的一切提法都因具有開歷史倒車的嫌疑而被選擇性忽略;二是對言論自由的擴大適用,在自由主義思潮的大旗下,很多人會將被告人在法庭上的信口開河標榜為“言論自由”,在“人不能因言獲罪”的觀念主導下,任由被告人在庭上胡謅,而無視其言語的證據屬性;三是對被告人辯護權的錯誤理解,在這一點上,即便是很多業(yè)內人士也會犯錯,我國法律規(guī)定被告人享有自我辯護權,但沒有將對案件事實的陳述與對行為性質或法律的辯解細致區(qū)分開來,以致于把被告人當庭所作的關于案情的陳述也當做辯護權的一部分。如此一來,不管被告人在庭上說什么,也會被誤認為在行使正當?shù)霓q護權。

      沉默權為刑訊逼供埋下根源

      刑訊逼供是違反現(xiàn)代刑事訴訟所奉行的無罪推定的基本理念。犯罪嫌疑人在被法院宣判有罪前,從法律上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都是無罪的,公安司法機關無權對其實施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脅。要想減少、杜絕刑事訴訟中的刑訊逼供現(xiàn)象,就必須清除法律理論界和實務界存在的“程序工具主義”觀念,把程序看成是有其自成體系的程序組成要素,自身的價值判斷標準,獨立的程序權利義務和程序法律后果。即程序特別是現(xiàn)代程序除具有工具性價值外,它自身還有一種具有獨立價值的實體,具有獨立的作為目的的內在價值,即程序本身具有符合程序要求的內在優(yōu)秀品質。也就是應該樹立起程序和實體并重的法律價值體系,沒有程序就不能談實體的正義。

      有部分學者主張,基于人權保障與國際刑事訴訟法發(fā)展潮流相符合的需要,我國刑事訴訟法應規(guī)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沉默權,同時應廢除“犯罪嫌疑人應當如實回答”的規(guī)定,只要我們加大對刑事訴訟的司法投入,提高刑事偵查的技術含量,我們就可將沉默權可能給刑事偵查帶來的沖擊降到最低限度。這在外表上的確落實了國家從“法制”到“法治”的政策號召,但實際上,確立沉默權,在保障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權利的同時,也加大了司法人員的辦案困難。通過國家對普法教育的重視程度加強,普法力度的加大,我國人均素質普遍得到提高,即便如此,即使在總體上具備了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權的客觀因素,但是當前國家各級法院接受案件的數(shù)量、復雜程度仍然很大程度上在促使著司法工作者對結案效率的追求。

      我國當今司法實踐中,仍然面臨著結案難、審理難以及當事人不配合甚至虛假訴訟,惡意竄痛等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要想確立明確且完善的沉默權制度并應用于實際,首先要從源頭開始治理,在把控警察權利的同時,最重要的就是要繼續(xù)加強對公民的法律素質教育,盡量讓犯罪嫌疑人意識到其應該說什么或者可以不說什么的意識,隨后再確立一套穩(wěn)固的沉默權制度體系,才能從源頭保障沉默權的合理利用,同時也能對應的減少司法工作者刑訊逼供等現(xiàn)象發(fā)生。由于沉默權本身自帶的“人格性”,想要落實完善權利實施及制度體系穩(wěn)固,就要更加深入的了解國家當前狀況中來自多方面的因素。

      綜上所述,一項制度的引入與否除了考慮制度本身好壞優(yōu)劣之外,更重要的是考慮其引入的“水土”是否合適?正所謂“橘生南則為橘,橘生北則為積”,原因就在于水土。當前中國,很難引入沉默權制度,就沉默權本身的利弊問題暫且不談,單就水土問題就很難解決。理由如下:

      首先、沉默權制度起源于英國,在美國等英美法系國家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比較普遍,實施效果也有目共睹。但是西方的沉默權制度不管是明示還是默示沉默權制度都與其當事人主義的訴訟機制不可分離。在這種真正的對抗的訴訟當中,以個人權利為本位價值觀,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沉默權,為構造原告、被告平等的訴訟結構,做到實體和程序的相對公平。

      但是我國一直是具有中國特色職權主義模式,公檢法在辦理刑事案件時相互監(jiān)督、相互制約同時又相互協(xié)作,這樣的環(huán)境下很難去實現(xiàn)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權。另外,現(xiàn)行法律中疑犯如實回答的規(guī)定以及訊問疑犯的程序和制度,都與沉默權制度的實施構成了障礙。例如拘傳、逮捕期限過長,訊問時間過長,一旦引入沉默權制度,這些制度就會將其架空,使其難以實現(xiàn),變成永遠無法使用的條文。但是,改變這些現(xiàn)行的制度和規(guī)定又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而且這些制度在中國法律當中存在還有應有的合理性。

      其次、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觀念中,法律是“懲惡揚善,維護正義”的作用,中國古代的法律制度當中就不存在沉默權,在當前這樣的一個刑事訴訟理念中,沉默權制度引入是否是一個明智之舉值得商榷。

      猜你喜歡
      沉默權供述被告人
      比較法視域下被告人庭前供述證據能力的三種模式
      ——以被告人翻供為主要研究視角
      基于貝葉斯解釋回應被告人講述的故事
      法律方法(2021年4期)2021-03-16 05:34:38
      重復供述排除問題研究——評《嚴格排除非法證據規(guī)定》第5條
      法大研究生(2019年1期)2019-11-16 00:37:14
      程序正義視野下的沉默權制度
      論重復性供述排除規(guī)則
      淺談新刑訴法中沉默權的確立及實現(xiàn)
      淺析刑事訴訟中沉默權在我國的實現(xiàn)
      法制博覽(2017年6期)2017-01-26 14:38:11
      自動到案后僅在庭審時如實供述能否認定自首
      論被告人的自主性辯護權
      ——以“被告人會見權”為切入的分析
      中國檢察官(2014年7期)2014-09-22 05:15:02
      論被告人的閱卷權
      汝州市| 社旗县| 祁东县| 增城市| 奉化市| 宁明县| 宜昌市| 交城县| 济阳县| 嘉定区| 巴马| 清苑县| 高唐县| 巴彦淖尔市| 大冶市| 兴化市| 凤凰县| 历史| 枝江市| 康定县| 临沭县| 洛南县| 长治市| 宿松县| 屯昌县| 曲松县| 正蓝旗| 涟水县| 安阳市| 本溪市| 哈尔滨市| 德州市| 建昌县| 通辽市| 常熟市| 乐亭县| 大城县| 保德县| 泽普县| 巴青县| 南召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