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宇云
(廣東省鶴山市沙坪街道樓沖小學,廣東 江門 529700)
近年來,以學生為本的生本教育教學成果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此教育模式下的小組式教學也為創(chuàng)設語文高效閱讀教學課堂提供了可行性。但如何創(chuàng)設語文閱讀小組來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學生閱讀語感仍是不少小學教師需跨越的一個關卡。
語感的培養(yǎng)是小學生語文學習的靈魂,它決定著學生是否能高效地閱讀文章并正確揣測作者所想表達的含義。同時,語感的培養(yǎng)也是在為學生的終身語文學習生涯打下牢固的基礎。語文的閱讀教學課堂應該是有趣且自由的,但是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是有教師牢牢把握課堂主動性,將學生放置于被動接受閱讀技巧的地位,這極大地降低了閱讀教學課堂的能動性與實效性,同時也不利于養(yǎng)成學生自主思考與主動學習的習慣,也對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帶來消極影響。隨著近年來社會對生本教育模式的認可度的提升,這種教學模式下的語文閱讀小組式教學也漸漸地走進了人們的視野,這種與傳統(tǒng)閱讀教學截然不同的小組式教學方式將學生放置于課堂的主動地位,在提高學生閱讀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語感方面具有奇效。
創(chuàng)設語文閱讀小組進行高效閱讀教學課堂教學的關鍵在于給予學生充分的學習自由,這種自由的學習環(huán)境使得孩子的身心變得放松,但由于教師布置了閱讀任務,學生的行為仍被課堂牽引,這使得教師能夠在學生與課堂和諧相處的大環(huán)境之中,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自行閱讀。在閱讀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給予學生閱讀自由,如幾種不同類型、不同主題的閱讀材料,實現最大程度上的學生主動閱讀的課堂形式,提高閱讀課堂教學實效,這有利于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同時由于題材自選的原因,這也使得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維持良好的閱讀感受,這對于孩子們的語感培養(yǎng)方面有著極大的幫助。例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翠鳥》這一篇課文中,教師可以在課文教學結束后開展一個閱讀課堂,將學生分成不同小組之后,引導學生自行選擇教師提供的三篇不同的閱讀材料進行閱讀,最后在閱讀結束后,小組內進行閱讀交流。值得注意的是,教師提供的閱讀材料應與作為閱讀課堂切入點的課文主題具有一定的聯系,比如在這個例子中,教師可以選擇以動物、植物、河流等不同事物為主角的圍繞保護環(huán)境這一主題的文章作為閱讀材料。
學生的語感訓練需要一定的目的性才能被引導出來,如果僅僅讓學生自行閱讀文章而不加以目的性任務進行約束的話,學生的閱讀過程極易缺乏自主思考,這對培養(yǎng)學生語感并沒有什么幫助。因此,在基于學生最大自由的基礎上,教師在進行閱讀課堂教學時可以增加閱讀分享這一環(huán)節(jié)作為目的性的任務來提高課堂的實效。例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將心比心》這一篇課文的擴展閱讀教學課堂中,教師可以在學生閱讀之前告訴同學們在完成閱讀后,小組內的每一位成員將會進行5分鐘的閱讀分享,分享的內容是成員通過自己的閱讀材料所得到的一些感悟或者道理。然后每個小組將選出一名分享內容最優(yōu)的成員作為小組代表,最后教師隨機抽取幾名小組代表在全班學生面前的分享。在這種帶有分享任務的閱讀方式,能夠督促學生在閱讀材料的時候帶上自己的思考,有利于學生語感的增強。
雖然語感的培養(yǎng)大程度上需要學生通過自行閱讀進行探索,但是教師也應該從旁給予適當的引導與幫助,使得學生的思想、態(tài)度不偏離正確方向。因此教師可以積極地在課堂上分享自己的閱讀感想,向同學們示范正確的分享方向與閱讀思路。例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觸摸春天》這一篇課文的擴展閱讀教學課堂中,教師可以提前要求學生們在課下自行閱讀指定的閱讀材料,然后等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小組內、全班內的分享之后,教師也應該分享一些自己的閱讀體會使得學生意識到文章可以被解讀的方向與含義,潛移默化地教學閱讀的技巧與思路,有利于提高學生語感、提高閱讀課堂的實效。
在學生通過閱讀增強語感的過程中,教師絕不是旁觀者,相反,教師應該積極地參與到學生的閱讀過程中去,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幫助學生增強自身的語感。但教師應該注意不要過度地干預學生的閱讀思路,因為教師教導學生的目的并不是使其成為程序化地好學生,在此過程中,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終生學習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