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正敏
(中鐵第五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北京 102600)
樁基托梁擋土墻[1-2]是擋土墻與鉆孔樁相結合并由托梁(承載板)相連接的一種支擋結構,主要用于解決地基承載力較低的問題。樁基托梁擋土墻擴大了一般重力式擋土墻的使用范圍[3],可適用于一般地區(qū)、浸水地區(qū)和地震區(qū),主要用于緊鄰既有鐵路公路的邊坡、陡坡、危巖落石等地段,尤其適合岸坡沖刷嚴重的工程,能減小擋土墻尺寸,降低工程投資,減少對坡體的干擾。
濱海、臨河工程中浸水擋土墻[4]受河流長期沖蝕,由于基礎外露而發(fā)生傾覆破壞的情況時有發(fā)生。為滿足沖刷深度和地基承載力的要求,擋土墻基礎一般埋置較深,在深基坑開挖過程中會對河堤穩(wěn)定產生不利影響。高烈度地震區(qū)由于水平地震力作用的影響,擋土墻墻身往往較厚,對河道影響大,也不利于節(jié)約工程投資。
雙排樁基托梁由兩排平行的鋼筋混凝土樁,以及樁頂的托梁(承載板)構成。通過樁土協(xié)同作用,前、后排樁及托梁(承載板)之間形成門式空間結構。該結構具有較大的側向剛度,可以有效地限制支護結構側向位移[5]。樁基托梁結構改善了擋土墻底部的受力條件,優(yōu)化了擋土墻的受力和變形,起到承載與支擋的雙重作用[6],并能夠減小擋土墻墻身尺寸。
對于樁基托梁擋土墻結構的設計計算,解析法計算過程繁瑣、復雜,數值分析方法能夠充分考慮樁土間、樁樁間的空間作用,能夠模擬復雜環(huán)境下的地基變形趨勢,計算結果較為合理,是一種更為簡便和高效的工具。
本文結合甘肅省2018 年省列重大項目——天水市有軌電車示范線濱河路基工程,研究雙排樁基托梁擋土墻結構體系在浸水路基工程中的應用,并采用有限元方法計算構件的內力,以解決浸水擋土墻的基礎設置及位移控制問題,減少對河道的占壓,避免深基坑擋土墻的施工困難問題。
天水市有軌電車示范線濱河路基工程位于河岸階地、河漫灘上,受河水侵蝕,地形起伏變化大,河道沖刷深度約3 m。因工程條件限制,部分段落要占壓河道,為盡可能減少對河流過水斷面的影響,須要采取支擋結構進行收坡。
地層巖性主要為第四系全新統(tǒng)人工填土、第四系全新統(tǒng)坡積層粉質黏土、第四系全新統(tǒng)沖洪積細圓礫土,下伏新近系強風化泥巖。
人工填土以圓礫為主,灰色或雜色,土質不均勻,包含有粉質黏土、礫砂等,稍濕,Ⅱ級普通土,地基基本承載力σ0=120 kPa。
粉質黏土為黃褐色,稍濕,可塑~硬塑,Ⅱ級普通土,σ0=120 kPa。該層零星夾雜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
圓礫為雜色,稍濕~飽和,稍密~中密,土質較均勻,Ⅱ級普通土,σ0=240 kPa。
泥巖為青灰色或棕紅色,泥質結構,厚層狀,主要成分為黏土礦物,泥質膠結,吸水性較強,遇水軟化易崩解,巖體破碎,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Ⅳ級軟石,σ0=350 kPa。
該工程場地抗震設防烈度為8 度,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3g。
設計過程中研究了樁板式擋土墻、重力式浸水擋土墻、樁基托梁浸水擋土墻等多種支擋方案,結合現場地質情況和施工難易程度進行了技術經濟綜合比選。各方案簡述如下:
1)樁板式擋土墻方案穩(wěn)定性系數較高,但其工程量相對較大,造價較高。由于需要人工開挖樁孔,河道內地層為透水層且地下、地表水豐富,人工挖孔時容易塌孔,造成比較嚴重的質量安全事故。
2)重力式浸水擋土墻方案措施單一,施工組織簡單。由于河道沖刷深度約3 m,擋土墻基礎埋深較大,開挖會影響整個河道。擋土墻大部分埋入河道,造成擋土墻露出地面的高度較小,不能起到較好的收坡效果。擋土墻基底所在粉質黏土層,零星分布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承載力不均勻,不可作為擋土墻持力層,應換填或采用樁基處理。
3)樁基托梁浸水擋土墻方案綜合了以上2種措施的優(yōu)點,樁基可采用鉆孔灌注樁或旋挖鉆進技術,能提高施工效率和施工安全性。擋土墻基礎直接放置在托梁上,無需埋置在沖刷深度以下,避免了收坡效果差的缺點,是比較合理可行的方案。但該方案設計復雜,驗算繁瑣。
各方案經濟性比較見表1。樁板式擋土墻方案造價最高,而且施工風險大,首先予以排除。重力式浸水擋土墻實體工程造價相對較低,但是如果考慮開挖擋墻基坑時降水的費用,總造價比樁基托梁擋土墻更高,而且施工開挖深度大,破壞河道地形地貌,影響防洪安全。樁基托梁擋土墻方案總造價低,施工難度小,對河道影響較小,是比較合適的方案。本方案的重點是要進行樁基托梁中樁頂位移的控制,進行樁的剪力和彎矩的分析。
表1 各方案經濟性比較(每公里造價)
1)根據現場地形地貌及周邊環(huán)境條件,為減小河道開挖深度,有效控制河流的沖刷,經過詳細的比選后采用樁基托梁擋土墻結構支護體系。通過試算,采用雙排樁才能有效控制樁頂位移,典型斷面如圖1所示。
圖1 雙排樁基托梁典型斷面(單位:m)
2)雙排樁基托梁擋土墻采用鉆孔灌注樁作為樁基礎,垂直線路方向樁間距2.5 m,沿線路方向樁間距6.0 m。灌注樁采用C40 混凝土灌注,樁直徑1.0 m,樁長12.5 m。
3)鉆孔灌注樁樁頂設混凝土托梁,托梁高為1.0~1.5 m,寬為4.0~4.5 m,每12 m 分節(jié),采用C40鋼筋混凝土澆筑。
4)擋土墻高度4.5~5.0 m,采用C35 混凝土澆筑,基礎置于托梁上。
5)托梁外側設置混凝土斜坡防沖刷工程,處理深度為地面以下4 m。
6)要求擋土墻、樁基及托梁工程在枯水季節(jié)施工。樁基托梁擋土墻施工情況及運營后情況見圖2、圖3。
圖2 樁基托梁擋土墻施工
圖3 試運營時邊坡
樁基托梁擋土墻結構為復合結構體系,擋土墻和樁基托梁是一個整體,不能孤立考慮[1]。擋土墻受到的庫倫土壓力傳遞到托梁和樁上,樁的位移又直接影響著擋土墻、托梁的穩(wěn)定。因此,本文重點對雙排樁頂的應力、應變進行分析。
墻后填土采用綜合內摩擦角進行庫倫土壓力計算,相關地層物理力學參數為:河堤及人工填土的綜合內摩擦角40°,重度19 kN/m3,壓縮模量5 MPa;粉質黏土的綜合內摩擦角35°,重度19 kN/m3,壓縮模量10 MPa;圓礫土綜合內摩擦角40°,重度23 kN/m3,壓縮模量24 MPa;強風化泥巖綜合內摩擦角45°,重度25 kN/m3。
采用有限元方法,可以有效模擬較為復雜條件下的地基變形情況[7-8]。圖4 為該工程的三維有限元模型,土體本構關系采用Mohr?Coulomb 屈服準則,擋土墻及托梁采用彈性材料模型,樁基采用梁單元,樁土接觸及樁底約束采用樁界面單元及樁端單元模擬。模型采用位移邊界,模型兩側位移Dx=0,Dy=0,底部位移Dz=0,樁身約束旋轉。軌道列車荷載采用雙線單荷土柱形式加載,土柱寬度為4 m,高度為2 m,土柱重度為19 kN/m3,地震作用采用主動地震土壓力,以換算地震角的形式加入到Mohr?Coulomb 本構模型的材料參數中,采用非線性靜力計算模式進行分析。
圖4 三維有限元模型
托梁頂擋土墻承受水平土壓力的作用,托梁頂荷載有較大偏心,且樁體上部存在約4.0 m 厚的粉質黏土。該土層橫向抗力較弱,故經反復試算,當樁長12.5 m,即深入強風化泥巖層8.5 m 深度時,樁頂水平位移才滿足規(guī)范要求。
前后排樁的樁頂水平位移見圖5??芍瑯俄斪畲笏轿灰茷?.85 mm,滿足地面處樁水平位移不大于10 mm的規(guī)范要求。
前后排樁的彎矩見圖6??芍芭艠稑渡碜畲髲澗貫?88 kN·m,位于樁頂以下4.18 m 處;后排樁樁身最大彎矩為270 kN·m,位于樁頂以下9.16 m處。前排樁受力較大,變形較大。
前后排樁的剪力見圖7。可知,前排樁樁頂以下5.76 m 處正向剪力最大,達到215 kN;后排樁樁身最大正向剪力位置與前排樁基本一致,位于樁頂以下5.94 m處,但是剪力值比前排樁小,只有66 kN。
圖5 前后排樁的樁頂水平位移(單位:m)
圖6 前后排樁的彎矩(單位:kN·m)
圖7 前后排樁的剪力(單位:kN)
由于托梁頂荷載有較大偏心,導致前排樁受力較大,相應的變形也較大。雙排樁結構能夠充分發(fā)揮樁側土的約束作用及門式結構協(xié)調變形的特點,使得整體結構具有較大的橫向剛度,可以有效減小擋土墻及樁頂的橫向變形。前后排樁協(xié)同受力,較為合理。
本文通過樁基托梁擋土墻的受力和位移分析,表明該結構類型也適用于高烈度浸水地區(qū),得到如下結論:
1)樁基托梁擋土墻在浸水工程中,尤其沖刷深度較深、墻底下臥層力學性質較差、且存在較強地震作用時,是較為合理的選擇。
2)雙排樁基托梁結構具有較強的橫向剛度,是一種空間作用較強的結構形式,該結構可同時利用土體對樁的側向抗力,在復雜地質條件下,當解析法計算繁瑣時,采用數值模擬方法能夠簡便地得到結構的變形和受力情況。
3)雙排樁基托梁擋土墻施工期間及施工完成后,經過監(jiān)測,樁頂位移最大為7.6 mm,完全滿足安全穩(wěn)定的要求。監(jiān)測位移比計算值稍偏小,主要原因是計算時考慮了列車荷載的作用,而目前列車并沒有正式開通運營,實際列車荷載小于計算荷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