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杜梨 遠遠
世上如果沒有蝙蝠的話,吸血鬼會是什么樣子呢?
英國作家布拉姆·斯托克的小說《德古拉》(1897年)是現(xiàn)代吸血鬼文學的經(jīng)典,書中的描述讓蝙蝠和吸血鬼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比如,吸血鬼伯爵德古拉有著“鋒利、潔白的牙齒,尖尖的耳朵,高聳的鼻孔”,伯爵身穿的斗篷“像寬大的翅膀一樣散布在身體的周圍”,簡直就是蝙蝠的化身。書中這個吸血鬼也確實可以化身為蝙蝠,在“露西·韋斯滕拉的窗戶上撲騰翅膀”,俯瞰倫菲爾德的牢房,在人類謀劃對付它的時候,追蹤自己的獵物。書中的重要人物范·海辛說吸血鬼伯爵就像是一只巨大的、瘋狂的蝙蝠。
自斯托克小說出版以來,吸血鬼與蝙蝠的聯(lián)系變得越來越牢固了。電影明星貝拉·盧戈斯(1931年)、克里斯托弗·李(1958年)和加里·奧爾德曼(1992年)等人都曾經(jīng)扮演過德古拉,他們也都加深了大眾對吸血鬼就像蝙蝠的印象。盡管影視劇和小說中都出現(xiàn)了讓吸血鬼更加 “人性化”的嘗試(例如《吸血鬼獵人巴菲》和《暮光之城》系列),但是,卻難以改變吸血鬼和蝙蝠已成為同義詞的現(xiàn)實。
那么,吸血鬼和蝙蝠之間的聯(lián)系源自何時,又因何而來呢?
蝙蝠與惡魔共生
早在很久之前,歐洲人就對蝙蝠沒什么好印象。盡管說歐洲大陸上原產(chǎn)的蝙蝠種類通常個頭很小,并且主要以昆蟲為食,但它們那夜間出沒的生活習性、古怪的鼻子和皮革質(zhì)地的翅膀很早就贏得了邪惡的名聲。
起初,人們對蝙蝠的厭惡只是順帶提及。例如,在荷馬的史詩《奧德賽》中,赫爾墨斯將求婚者的靈魂聚集在一起,“他們發(fā)出嘀嘀咕咕的聲音,就像黑暗的山洞中飛著數(shù)不清的蝙蝠,其中一只掉了壁,其他的四處驚飛?!痹凇妒ソ?jīng)·舊約》中,蝙蝠被認為是不潔的鳥,并且說當人們將金銀獻給蝙蝠的時候,世界末日就降臨了。
隨著基督教統(tǒng)治整個歐洲,蝙蝠是邪惡的動物這種觀念變得更加明確。最初,人們認為蝙蝠與魔鬼在外表上很相似。著名的基督教神學家德爾圖良在他的著作中斷言天使和魔鬼都有翅膀,這是它們的共同點。該撒利亞教會主教大巴西勒在4世紀中葉進一步發(fā)展了這一觀點,認為魔鬼像蝙蝠一樣,“不是通過扇動羽毛翅膀飛向空中”,而是“通過肉質(zhì)的薄膜翅膀飛翔”。
到了14世紀初,在歐洲的藝術(shù)和文學的作品中,蝙蝠和惡魔之間的聯(lián)系已經(jīng)司空見慣。 例如,但丁的《神曲》中說,撒旦有6個巨大的翅膀,每個都像“蝙蝠的翅膀”,但比任何船只的帆都要大。
14世紀意大利畫家博納米科·布法馬可的濕壁畫《死亡的勝利》,現(xiàn)被收藏在比薩斜塔旁邊的圣墓園,畫中的惡魔從懸崖上俯沖而下,將無助的靈魂帶往地獄,畫中每個惡魔都長著蝙蝠一樣的翅膀。
當吸血鬼出現(xiàn)在歐洲的記述中時,一開始完全與蝙蝠無關(guān)。在18世紀初期的流行文化中,人們對吸血鬼的描述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大多數(shù)作家對吸血鬼的基本屬性是有共識的。多姆·奧古斯丁·凱爾麥寫于1751年的論述魔法、吸血妖人及幽靈顯現(xiàn)的論文中說,吸血鬼是“還魂的尸體”,也就是說,吸血鬼是已經(jīng)死了的人,但又以某種方式重生,來折磨活著的人。據(jù)凱爾麥說,吸血鬼在匈牙利、塞爾維亞和摩拉維亞(現(xiàn)捷克東部地區(qū))的鄉(xiāng)村肆虐,它們靠吸食人類或動物身上的血液為生。吸血鬼可以將健康的人變成吸血鬼。只有砍掉吸血鬼的頭,挖出它們的心,或者將它們的尸體燒成灰燼才能殺死它們。凱爾麥注意到匈牙利人稱這種東西為“水蛭”,但他認為沒有理由將它們與任何種類的動物(當然也包括蝙蝠)聯(lián)系起來。
無論吸血鬼多么令人厭惡,但是凱爾麥必須承認它們是人類,而不是惡魔。它們不是受到“詛咒”的受害者。它們沒有變成其他東西,除了吸血這個習性之外,其他方面與人類幾乎一樣。而且凱爾麥懷疑“吸血鬼”實際上只是人類急性營養(yǎng)不良的表現(xiàn),他幾乎將“吸血鬼”描繪成社會經(jīng)濟不平等的受害者。因此,將它們與據(jù)說是來自地獄的動物聯(lián)系起來是完全不公平的。
吸血蝙蝠出現(xiàn)了
但是,在凱爾麥的論文出版后不久,情況就開始發(fā)生變化。早在16世紀初,就有消息傳到歐洲,說在南美和遠東的洞穴和森林中生活著未知的蝙蝠品種。盡管起初描述并不相同,但是似乎有一點是確定的,那就是有吸血蝙蝠存在。
如今我們知道,吸血蝙蝠通常體型很小,除非是極端饑餓,否則它們幾乎不會接近人類,但在西班牙征服者的想象中,吸血蝙蝠變成了龐然大物,專門以人類為食。 1511年,米蘭史學家彼德·馬蒂爾說他看到“像鴿子一樣大的蝙蝠”,俯沖到營地,撕咬睡著的士兵。博物學家自然非常愿意復(fù)述這種生動的描寫。意大利博物學家烏里斯·阿爾多夫蘭迪在彼德·馬蒂爾發(fā)現(xiàn)吸血蝙蝠80年后,高興地報道說,在印度群島,有像鴿子一樣大小的蝙蝠,毫不留情地襲擊人們。在隨后的幾十年中,世間存在渴望人類血液的、巨大的、 能夠飛翔的野獸的傳說成了公認的動物學真理。
瑞典分類學家卡爾·林奈將一種新發(fā)現(xiàn)的蝙蝠品種稱為“吸血蝙蝠”。碰巧的是,他選擇的馬來大狐蝠是一種果蝠,不是吸血蝙蝠。但是,像他的前輩一樣,他認為馬來大狐蝠體型大,因此它完全可以應(yīng)付一個成年的男人,吸干他的血。很快就有人效仿林奈,英國博物學家托馬斯·彭南特進一步加強了體型大小與嗜血之間的聯(lián)系,認為吸血蝙蝠扇動巨大的翅膀,可以使受害者進入睡眠,然后趁人不備將銳利的舌頭鉆入人的血管。而在1796年,荷蘭人約翰·斯特德曼堅稱,圭亞那有一種蝙蝠展翼可達一米,吸食人血直到自己飛不動了或者受害者死亡才肯罷休。
在傳說中,吸血蝙蝠的體型越來越大,盡管它們繼續(xù)與邪惡聯(lián)系在一起,但是科學不斷前進,也讓它們的圖像學含義發(fā)生了改變。到了18世紀,蝙蝠不再僅僅代表惡魔和罪惡,而是與各種形式的邪靈和有害影響聯(lián)系在了一起。也許最清楚的例子是弗朗西斯科·戈雅的《理性之眠產(chǎn)生怪物》(1799年)這幅畫。畫中有一個人——可能就是畫家本人,在一張桌子旁睡著了,許多夜間活動的動物,包括貓頭鷹和蝙蝠開始攻擊他。蝙蝠有時被認為象征著愚蠢和無知,但在這幅畫中更可能代表著非理性的幻想或瘋狂。
奇怪的是,蝙蝠的形象改變,對吸血鬼的外觀沒有產(chǎn)生太大影響。19世紀初期吸血鬼文學激增,但是幾乎所有作家都認為吸血鬼是變異的人類,再加上有關(guān)蝙蝠的相關(guān)科學文獻并不那么普及,也阻止了吸血鬼被描繪成“蝙蝠生物”或被賦予蝙蝠的特征。這一時期的一些作品,例如約翰·波利多里的小說《吸血鬼》(1819年),在意識上是保守的,與早期的故事幾乎沒有什么不同。其他人,例如英國作家塞繆爾·柯勒律治的《克里斯特貝爾》(1797-1800年)和英國桂冠詩人羅伯特·騷塞的《毀滅者塔拉巴》(1801年),則更具想象力,將吸血鬼描繪成女性,并利用吸血這一行為潛在的色情因素來探索“禁忌”或“欲望”。但是,除了阿瑟·揚的短篇小說《科西嘉島的波波普金》(1826年)描寫了一個吸血鬼從墳?zāi)怪猩鸩w越阿爾卑斯山之外,沒有人表現(xiàn)出要在吸血鬼與動物(特別是蝙蝠)之間建立起聯(lián)系的興趣。
不過,很快蝙蝠和吸血鬼關(guān)系的轉(zhuǎn)折點就到來了。1839年5月,查爾斯·達爾文描述自己乘坐“小獵犬”號旅行見聞的考察報告出版。這本書因為達爾文首次提出了自然選擇問題而聞名于世,但是報告中達爾文也首次直接觀察到以血為食的真正的吸血蝙蝠(Desmodus rotundus)。這段描述立即引起了轟動,對吸血鬼文學也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隨著該考察報告的第二版脫銷,文學作品中的吸血鬼也首次看起來像蝙蝠了。在低俗的恐怖故事《吸血鬼瓦尼》(1845-1847年)中,主角被賦予了“耀眼的……尖銳的白牙齒”,在該書珍藏版的封面上,吸血鬼甚至還穿著蝙蝠狀的斗篷。吸血鬼就像蝙蝠一樣,這個想法很快就流行起來了。在大仲馬的戲劇《吸血鬼》(1851年)和約瑟夫·謝里丹的《卡蜜拉》(1872年)中,吸血鬼開始有了尖銳的牙齒,穿著蝙蝠樣的斗篷。
細節(jié)是魔鬼
吸血鬼看起來像蝙蝠是一回事,其實是蝙蝠又是另一回事。吸血鬼一向被視為人類,這就構(gòu)成了一個問題。如果吸血鬼不僅僅是模仿蝙蝠,那就必須具有變形能力。這就需要一個全新的背景故事。有關(guān)吸血鬼是因為營養(yǎng)不良或被另一個吸血鬼咬傷的模糊觀念就不那么管用了。
為此,吸血鬼作家們提出了多種解決方案。例如,在《 坤澤的瑪格麗》(1884年)中,作者薩賓·巴林·古爾德講述了一個老婦人一直坐在教堂里,祈禱能夠永生,最終她化身為吸血蝙蝠活在鐘樓中。還有些描述指向超自然的起源。威廉·金斯頓在《吸血鬼》(1863年)中描述了一群女巫,她們在晚上變形成貓頭鷹、鴨子或蝙蝠。但是,這些描寫并沒有解決吸血鬼與蝙蝠的淵源。
最終布拉姆·斯托克填補了空白。他借鑒了一系列民俗資料,斯托克在書中說,盡管德古拉曾經(jīng)是一名強大的戰(zhàn)士,但他通過吸血獲得永生是因為他精通黑魔法,是在黑暗力量的幫助下獲得的。因此斯托克把吸血鬼塑造成了某種惡魔,在古羅馬尼亞語中,“德古拉”的意思是“魔鬼”。正是這一點使吸血鬼并變成了蝙蝠。答案似乎一直存在細節(jié)中。
(責編:栗月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