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明朝詔書規(guī)制考:以皇帝遺詔和即位詔為中心

      2020-12-07 05:56:37張之佐
      蘭臺世界 2020年11期
      關(guān)鍵詞:明代

      摘 要?就帝制時代的中國而言,有關(guān)遺詔和即位詔的記載,大明王朝可以說是最為完備的。這些詔書內(nèi)容十分豐富,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價值。作為公告性質(zhì)的詔書,遺詔和即位詔的基本格式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開頭用語;第二部分是詔書內(nèi)容;第三部分是詔書的結(jié)尾用語;第四部分是落款加蓋玉璽,體現(xiàn)皇權(quán)的至高無上。

      關(guān)鍵詞 明代 遺詔 即位詔 格式

      中圖分類號 K248 文獻標(biāo)識碼 A 收稿日期 2020-03-07

      ★作者簡介:張之佐,西北師范大學(xué)絲綢之路與華夏文明傳承發(fā)展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副研究員,歷史學(xué)博士,研究方向為明史。

      Abstract It can be argued that Ming Dynasty, as a typical feudal empire in ancient China, had the most complete records of testament and enthronement edicts. These imperial edicts are very rich in content and have very important historical value. As imperial edicts with the nature of announcement, the basic format of the imperial edicts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opening words, the second part is the contents of the imperial edict, the third part is the ending words of the imperial edict, and the fourth part is the signing and stamping of imperial jade seal, reflecting the supremacy of imperial power.

      Keyword Ming Dynasty; testament edict; enthronement edict; format

      就帝制時代的中國而言,有關(guān)遺詔和即位詔的記載,大明王朝可以說是最為完備的。明代由洪武至崇禎,總共延續(xù)了276年,先后歷經(jīng)17朝16帝,前后主要通過歷代實錄共留下12份遺詔和16份即位詔(外加一份復(fù)位詔),是研究整個明代政治、經(jīng)濟、軍事以及社會生活等方面的第一手資料,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價值。作為公告性質(zhì)的詔書,明代皇帝的遺詔和即位詔,以其特有的格式體現(xiàn)皇權(quán)的至高無上。

      一、明代詔書的基本格式

      明代詔書有一定的格式,起首句一定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結(jié)尾語為“布告天下,咸使聞知”或“布告中外,咸使聞知”,中間則敘述詔告天下事件的內(nèi)容。詔書由內(nèi)閣擬稿,經(jīng)大學(xué)士定稿進呈,皇帝批閱后,以墨筆楷書,由右至左直寫,寫在大幅黃紙上。正文之后另起一行,偏上位置書寫年號及年月日期,并騎年蓋月鈐用“皇帝之寶”。紙張接縫處正面也蓋有騎縫印“皇帝之寶”。

      作為公告性質(zhì)的詔書,遺詔和即位詔的基本格式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開頭用語。明代詔書的開頭用語多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元時詔書,首語曰“上天眷命”,明太祖朱元璋謂此“未盡謙卑奉順之意”,始易為“奉天承運”,表達(dá)“見人言動皆奉天而行,非敢自尊”之意。《明太祖實錄》載:

      上以元時詔書首語必曰“上天眷命”,其意謂“天之眷佑”,人君故能若此,未盡謙卑奉順之意,命易為“奉天承運”,庶見人主奉若天命,言動皆奉天而行,非敢自專也。[1]483

      詔令文字的重要更改,似乎把明太祖盡心奉順天命、不敢自專的心理充分表達(dá)出來了。其后此制相沿,成為皇帝詔誥文書的開首套語。

      曰“奉天”,還因為明太祖朱元璋初定大朝會正殿為“奉天殿”,于皇帝所持大圭上刻“奉天法祖”四字,在下行的文書中,對臣下自稱“奉天承運皇帝”。沈德符曾評論說:

      按太祖“奉天”二字,實千古獨見,萬世不可易。以故《祖訓(xùn)》中云:皇帝所執(zhí)大圭,上鏤“奉天法祖”四字,遇親王尊行者,必手秉此圭,始受其拜。以至臣下誥敕命中,必首云“奉天承運皇帝”。太宗繼之。[2]46

      明太祖對詔令起始語句的更改,是詔令程式的一大變革,具有重要意義和深遠(yuǎn)影響。在萬明看來,這一改動雖說明人評價是更“盡謙卑奉順之意”,但也加入了人的主動因素:關(guān)鍵是“奉”與“承”,相對以往是突出了主體;“奉天承運皇帝”分別表現(xiàn)了對上天和現(xiàn)實兩個不同層面的關(guān)注:如果把上天歸為上帝的世界,把現(xiàn)實的世界視為人的世界,則同時表現(xiàn)了對神和人的兩種立場,就此而言,是明顯有別于元朝的[3]6。

      但必須指出的是,現(xiàn)遺存于世的《明實錄》所載明代皇帝二詔的文獻文本,都沒有“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起始語,但在明人文集如楊士奇《東里別集·代言錄》中則明確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作為起始語句①。以明太祖即位詔為例,現(xiàn)存文獻文本均不見“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起始語句,但在《孝陵詔敕》中所見題名不同的此詔,是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開始的。一般來說,前代詔書的形成分為三個部分,一是臣子之奏,然后是詔書本文,最后是詔書下行于內(nèi)外各官署文。而留存于世的明代皇帝二詔文獻文本,卻只有詔書本文,這是明代詔書的一個基本特點,是對元朝詔令文書特點的繼承[3]20。

      第二部分是詔書內(nèi)容。這一部分是詔書的重點。詔書的內(nèi)容如果是以一個主要內(nèi)容為核心,則以一段書寫;如果包含多條內(nèi)容,則以條目分段書寫。在分段書寫的時候,詔書文本均以“一”開頭,表明新條目的起始;這從論文所引明代皇帝二詔內(nèi)容或附錄所收明代皇帝二詔文本全文便可窺見一斑。

      就明代皇帝遺詔來看,趙軼峰認(rèn)為其基本內(nèi)容涉及以下數(shù)事:回溯在位治績、檢討缺失、宣告病篤將終、認(rèn)定繼位之君、囑托嗣君善為政事、叮嚀內(nèi)外臣工輔佐嗣君、規(guī)定喪禮原則、撫定地方諸王、軍政大員。此外,他還認(rèn)為,以上事項因涉及皇權(quán)輪替,其語雖簡,但關(guān)系重大;從太祖遺詔到熹宗遺詔,可以明顯看出遺詔內(nèi)容范圍及行文次第基本相同,已高度程式化[4]。

      就明代皇帝即位詔來看,除卻洪武帝外,其余皇帝即位詔均包括三項基本內(nèi)容:宣示合法、宣布改元、誕布新政。合法性陳述文字,則主要取決于嗣君即位是否為異常情況。新君若如朱允炆在常規(guī)情況下即位,即位詔此款簡單明了;新君若如朱棣、朱祁鈺、朱厚熜等在非常規(guī)情況下即位就要特別陳明其合法性。改元文字,皆極簡明,除卻部分年號具有特定含義之外,其余基本上沒什么討論之必要。各即位詔的最重要差別,主要在于誕布新政項。此項一般以“大赦天下”名義開列多款,有時不用“大赦”名義,而以“所有合行庶政并宜兼舉”之類語句引領(lǐng)開列[5]。作為詔書中最能表達(dá)最高統(tǒng)治層現(xiàn)實關(guān)注與舉措的部分,誕布新政項的內(nèi)容往往依當(dāng)時情勢而各有不同。

      第三部分是詔書的結(jié)尾用語。就明代皇帝遺詔來看,多以“詔諭中外,咸使聞知”作為結(jié)束用語;此外,尚有以“詔諭天下,咸使聞知”“詔告天下,咸使聞知”為結(jié)束用語的,還有以“詔告中外,咸使聞知”[6]307“故茲詔諭,咸使聞知”[7]460以及“布告中外,咸使聞知”[8]4247作結(jié)束語句的。

      第四部分是落款加蓋玉璽,即前文所論以詔書用寶來體現(xiàn)詔書的合法性、嚴(yán)肅性。

      二、明代詔書的體式

      以上就明代二詔的基本規(guī)制進行了回顧,下面來看一下明代詔書的體式情況。

      就詔書的體式來看,明代文書的體例要求很嚴(yán)格,每種文書都有定制,不可混用。以重要上奏文書“題本”為例,其尺度、行款、結(jié)構(gòu)程式規(guī)定如下。

      1.尺度。關(guān)于尺度,《大明會典》云:“國初定制……凡公事用題本,其制比奏啟本略小,而字稍大?!盵9]1209又云:

      (洪武)十七年,奏定天下諸司文移紙式。凡奏本紙,高一尺三寸。[10]1220

      可知題本的尺度應(yīng)為一尺左右。

      2.行款。關(guān)于行款,《大明會典》載:“題本每幅六行,一行二十格,抬頭二字,平行寫十八字。頭行衙門官銜姓名疏密俱作一行書寫,不限字?jǐn)?shù),年月下疏密同。若有連名挨次,俱照六行書寫……”[9]1210

      3.結(jié)構(gòu)程式。至于結(jié)構(gòu)程式,《大明會典》則說:“題本式:某衙門某官等官臣某等謹(jǐn)題為某事,備事由云云。謹(jǐn)題請旨。如不用請旨,止用謹(jǐn)具題御。余同。”[9]1209-1210

      4.落款及用寶。關(guān)于落款及用寶情況,《大明會典》則說:“凡啟奏題本事例,洪武十五年定……年月及正面上俱用印信,毋致漏使?!盵9]1210

      明代題本的體式,基本為清代題本所沿襲。

      其他所有正式文書均有一定的書寫規(guī)范,而且其中的官府行移,還以法令條例的形式予以制度化。洪武十五年(1382)頒布的《行移署押體式》和《行移往來事例》,是官府所有文書往來必須遵守的法規(guī)[10]1210-1220,也是對前代文書工作制度的總結(jié)。

      明代文書在書寫文字的規(guī)范化、抄寫符號及文書用紙等方面也有明文規(guī)定。例如,在書寫文字的規(guī)范化方面,明代文書規(guī)定奏本須用《洪武正韻》字體②;黃冊用細(xì)書,不準(zhǔn)浮貼,錯處修改后須用印壓蓋[11]358。這些顯示了明代文書制度的全面、完備。

      5.文書抬頭。我國古時文書在書寫的時候,一般都是以自右到左,從上到下的豎行排列;遇有出現(xiàn)尊長時,則要按照一定格式,提格或提行書寫,稱為抬頭[12]。沿襲秦代以來文書抬頭制度,明代文書中有空抬、平抬、單抬、雙抬、三抬以至四抬。以遺詔和即位詔為例,詔書中“天”“太祖”“太宗”“皇考”等當(dāng)時需要特別尊敬的文字,均另起高出三格書,“皇帝”高出二格書寫,即所謂“抬頭”。書寫中遇有需要特別尊敬的字眼,空一字書寫,為空抬;另起一行平齊書寫,為平抬;單抬、雙抬、三抬、四抬分別是另起一行高出一字、二字、三字、四字。抬頭制度是帝制時代等級制度在文書書寫格式上的反映,由于當(dāng)時錯綜復(fù)雜的等級制度和文字本身的復(fù)雜多樣,再加上文書程式的特殊要求以及各個不同時期的制度變化,明代文書抬頭格式的具體情況十分復(fù)雜。一般原則是:稱皇帝、稱上諭、稱旨、稱御者,抬二字;稱天地、宗廟、山陵、廟號、列祖諭旨者,抬三字;稱朝廷、國朝、國家、宮殿門名,用單抬;用四抬的格式不多。根據(jù)以上基本原則,臨文時加以斟酌,引而伸之,推而廣之。

      三、明代詔書的頒讀

      明代詔書的頒行有一套隆重而煩瑣的儀式。這種儀式不單是皇帝的日常行政文書所沒有的,即使其他誥敕文書也不多見,或見而不及,其復(fù)雜程度遠(yuǎn)遠(yuǎn)超過文書工作手續(xù)。頒詔有頒詔大典,迎詔、接詔有迎詔、接詔儀式,以渲染其隆重性,突出其重要性。根據(jù)《明會典》所記:“朝廷頒命四方,有詔書,有敕書,有敕符、丹符,有制諭、手詔。詔敕先于闕廷宣讀,然后頒行。敕符等項,則使者赍付所授官員,秘不敢發(fā)。開讀、迎接儀各不同。”[13]1190頒詔由太和殿發(fā)出,盛以云盤,張黃蓋出午門,載以龍亭,依仗引導(dǎo),官員護送,至承天門宣讀,金水橋畔還有文武百官、耆老百姓跪地聽宣。宣讀完畢,金鳳銜下,仍設(shè)龍亭,由大清門出,送至禮部。再由禮部翻印,刊刻謄黃(副本),分送內(nèi)外衙門。所謂“金鳳銜下”,是用木制涂成金色的鳳凰將詔書銜于喙中,由天安門縋下。

      1.遺詔頒讀。遺詔一般是在皇帝駕崩后第二天公布,據(jù)《大明會典·喪禮》記載,洪武三十一年(1398),制定了遺詔發(fā)布的有關(guān)制度:

      一、在京五府六部等衙門官員,聞喪次日各易素服烏紗帽黑角帶,赴內(nèi)府聽宣遣詔畢,于本衙門宿素服,朝晡詣幾筵哭,仍各置孝服、至第四日成服,朝晡哭臨至葬畢而止。仍自成服日為始,服孝服二十七日而除。其命婦,亦于第四日各具孝服,由西華門入哭臨,不許帶金銀首飾。

      ……

      一、差行人齊捧遺詔,前去各布政司并直隸府州衙門開讀。

      一、在外大小衙門文武官員人等,詔書到日,素服烏紗帽黑角帶,行四拜禮,跪聽宣訖,舉哀,再行四拜禮畢。各置孝服,至第四日成服為始,每旦率合屬官僚人等,于本衙門朝闕設(shè)香案哭臨,三日而除[14]1489-1490。

      《明史·兇禮一》的記載也大同小異:洪武三十一年(1398),太祖駕崩。禮部經(jīng)過商議決定,京官聽到喪耗的第二天,穿素服,戴烏紗帽、黑角帶,到內(nèi)府聽皇上的遺詔。在本官署齋戒留宿,朝時和晡時到靈座前哭喪。三天以后穿上喪服,眾官于朝時和晡時聚集舉哀號哭,到埋葬后停止。從穿上喪服之日起,二十七日除服。受封號的命婦要穿上孝服,除去首飾,從西華門進入聚集舉哀號哭。諸王、世子、王妃、郡主、內(nèi)使、宮人都服斬衰喪三年,二十七個月除服。凡是到朝廷處理政事,都穿素服,帶烏紗帽、黑角帶,退朝穿衰服。群臣穿麻布圓領(lǐng)衫,戴麻布冠,系麻绖,穿麻鞋。受封號的命婦則穿麻布大袖長衫,用麻布蓋頭。殉葬器物要按照儀仗隊辦理。神位牌用栗木,制度依照家禮。差行人齊捧遺詔。在京城外的百官,詔書到達(dá)之日,穿素服,帶烏紗帽、黑角帶,拜四拜。聽到宣讀遺詔完畢,高聲號哭哀悼,又拜四拜。三天后穿上喪服,每天早上擺設(shè)香案聚集舉哀號哭,三日后除喪[15]1446。

      從太祖時期的遺詔頒布情況來看,明代皇帝遺詔的頒讀儀式基本上與喪事禮儀密切相關(guān)。太祖之后諸帝,基本上是遵循了洪武舊制③。洪熙元年(1425),“仁宗崩?;侍舆€自南京,至良鄉(xiāng),宮中始發(fā)喪,宣遺詔。文武官常服于午門外四拜。宣畢,舉哀,復(fù)四拜……皇太子至,常服,詣次四拜。聽宣遺詔,復(fù)四拜,哭盡哀”[15]1451。其后諸帝形式大體相沿承襲,如嘉靖四十五年(1566)肅皇帝喪禮規(guī)定:一、發(fā)喪。殿下括發(fā),詣大行皇帝宮內(nèi)舉哀……哀畢,各歸喪次。是日,頒遺詔[14]1492。

      2.即位詔頒讀。即位詔頒讀時舉行盛大儀式的歷史意義,不僅在于宣揚其“奉天承運”,皇帝權(quán)威得以強化,而且更重要的是,皇帝以儀式所寄寓、隱喻和象征的意義,向帝國臣民宣布了其即位的合法性。

      洪武二十六年(1393)制定了頒詔儀禮,規(guī)定:頒詔的前一日,由尚寶司在奉天殿設(shè)御座和寶案,殿內(nèi)陳列中和韶樂,還要在午門及承天門外大樂,在承天門上也要設(shè)宣讀案。頒詔之日,在奉天殿內(nèi)擺好儀仗,公侯、百官身穿朝服站立在午門和承天門外。俟皇帝升殿后,禮部官員捧詔書到寶案前用寶,然后將詔書放置在云蓋中。校尉擎著放置詔書的云蓋,出奉天殿東門,到奉天門,至金水橋南午門外,最后,在公侯的引導(dǎo)下,將詔書迎至承天門上。詔書到位之后,文武官員各就各位,行四拜之禮。其間,禮樂齊奏。拜畢,由宣讀展讀官升案,高聲稱“有制”,眾官跪。禮部官員捧著詔書授予宣讀官。此時,宣讀官才高聲宣讀詔書。宣詔畢,禮部官再將詔書捧置到云蓋中。文武官員聞詔后再行四拜之禮,禮樂再奏。樂止后,眾官員山呼萬歲萬歲萬萬歲,第三次行四拜之禮。最后,儀禮官宣布禮畢,皇帝起駕。禮部官此時將詔書分授使者,百官退。詔書頒行的儀式才最后結(jié)束[13]1191-1192。嘉靖六年(1527)和隆慶六年(1572)對頒詔儀式又進行了一些修改,基本程序有些微調(diào)整,但儀式的煩瑣和隆重程度都沒有變化。

      關(guān)于這種微小變化,《明史·嘉禮四》也有相同的記載:嘉靖六年(1527),續(xù)定頒詔儀制,鴻臚寺官設(shè)置詔案,錦衣衛(wèi)在奉天殿內(nèi)的東面設(shè)置云蓋盤,另外在承天門上設(shè)置云盤,在午門外面設(shè)置綵車,鴻臚寺官員在承天門上設(shè)置宣讀案。文武百官進入宮殿階前的紅色地面站立等待,皇帝穿著冕服升座,按朝廷儀制進行。翰林院官員捧著詔書跟從,到皇帝寶座前向東站立。文武百官進入班列,拜四拜,出來到達(dá)承天門外。禮贊頒布詔書,翰林院官員捧著詔書交給禮部官吏,捧到云盤案上。校尉擎持云盤蓋,都從宮殿左門出去,到達(dá)午門外面,捧持詔書放置在綵車內(nèi)。公侯伯三品以上的官員在前面引導(dǎo),承接到承天門上,宣讀詔書禮贊拜跪,都如同上面的儀制。禮部官吏捧著詔書交給錦衣衛(wèi)官員,放置在云匣中,用綵索拴系在龍桿上,頒布降下。禮部官吏捧著放置在龍亭內(nèi),用鼓樂迎接到禮部,交給行者頒布施行。隆慶六年(1572),詔書送出到皇極門,便上奏說禮儀完畢,皇帝就返回了[16]1415-1416。

      注釋

      ①如楊士奇《東里文集》中《東里別集·代言錄》所收錄仁宗、宣宗、英宗即位詔和仁宗遺詔均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作為起始語句。

      ②據(jù)《大明會典》記載,“正統(tǒng)間奏準(zhǔn),凡表箋字畫俱用《洪武正韻》寫進。”又,《禮部志稿》載:“嘉靖八年題準(zhǔn)鑄印局官儒今后應(yīng)造印記關(guān)防,專以《洪武正韻》為主,《正韻》不載方取許氏《說文》,二書無從查考者,方將先儒著述六書等書參考?!狈泊朔N種,均表明明代是用《洪武正韻》作行政文書的正字規(guī)范。

      ③成祖朱棣病逝于榆木川,史籍僅載“遺詔一遵太祖遺制?!?/p>

      參考文獻

      [1]明太祖實錄:卷二九,洪武元年春正月丙子[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影印??北?,1962.

      [2]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二.列朝·更正殿名[M].北京:中華書局,1959.

      [3]萬明.明代詔令文書研究——以洪武朝為中心的初步考察[A].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歷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編.明史研究論叢:第八輯[C].北京:故宮出版社,2010.

      [4]趙軼峰.明代的遺詔[J].西南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0(1):46-54.

      [5]趙軼峰.明前期皇帝的即位詔——從洪武到正統(tǒng)[J].求是學(xué)刊,2011(1):141-147.

      [6]明仁宗實錄:卷十,洪熙元年五月辛巳[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影印??北荆?962.

      [7]楊士奇.東里文集:東里別集·代言錄·即位詔[M].北京:中華書局,1998.

      [8]明熹宗實錄:卷八七,天啟七年八月乙卯[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影印校勘本,1962.

      [9]李東陽.大明會典:卷七六.奏啟題本格式[M].揚州:廣陵書社,2007.

      [10]李東陽.大明會典:卷七六.行移署押體式[M].揚州:廣陵書社,2007.

      [11]李東陽.大明會典:卷二十.戶口二·黃冊[M].揚州:廣陵書社,2007.

      [12]孫書磊.明代公文制度述略[J].南京工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5(2):57-62.

      [13]李東陽.大明會典:卷七四.傳制儀·開讀儀[M].揚州:廣陵書社,2007.

      [14]李東陽.大明會典:卷九六.喪禮一·大喪禮[M].揚州:廣陵書社,2007.

      [15]張廷玉.明史:卷五八,禮志十二·兇禮一[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6]張廷玉.明史:卷五六,禮志十·嘉禮四·頒詔儀[M].北京:中華書局,1974.

      猜你喜歡
      明代
      淺論明《南都繁會景物圖卷》的表現(xiàn)形式和技法
      佛典重現(xiàn) 寶藏增輝
      明代中后期山水畫發(fā)展情況梳理
      明代官員如何發(fā)揮諫言監(jiān)督作用
      人民論壇(2016年29期)2016-12-22 22:41:19
      明代各家“本色說”之于中國奇觀電影
      明代貴州衛(wèi)學(xué)與地域文化
      論明代賓禮制度下的禮樂
      中文信息(2016年10期)2016-12-12 15:01:57
      明代科舉對高考制度改革的啟示
      東南亞香藥與明代飲食風(fēng)尚
      古代文明(2016年4期)2016-11-14 23:06:21
      明代休寧隆阜戴氏荊墩門的派分、建構(gòu)及生活
      古代文明(2016年4期)2016-11-14 22:57:04
      海阳市| 石楼县| 贵定县| 外汇| 环江| 宜黄县| 襄汾县| 太白县| 佛山市| 邵阳县| 雷州市| 桃江县| 长顺县| 察哈| 玛曲县| 商南县| 山阳县| 方正县| 翁牛特旗| 牟定县| 北安市| 雅江县| 宁陕县| 三江| 台南市| 贵南县| 郁南县| 晋城| 雅江县| 乐亭县| 通山县| 六安市| 繁峙县| 呼和浩特市| 景宁| 乐业县| 大同县| 纳雍县| 二连浩特市| 阿鲁科尔沁旗| 磴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