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紅麗,普永芬,韓 蘇
(昆明醫(yī)科大學第四附屬醫(yī)院,云南 昆明 650021)
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術[1](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是冠心病的主要治療方式,具有創(chuàng)傷小、快速有效再通血管,但其長效性還要依賴出院后患者的依從性和良好的生活行為方式。延續(xù)性護理是通過一系列行動確?;颊咴谧兏t(yī)療場所(從醫(yī)院到家庭等)受到相同水平的、連續(xù)的照護[2]。
選擇2017年02月~2018年02月在我院接受PCI治療的患者180例,按照手術時間用區(qū)組隨機化分組法分為:常規(guī)組(90例,男59例,女31例,年齡42±7.89歲),延續(xù)性護理組(90例,男62例,女28例,年齡42±7.56歲)。兩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常規(guī)組和干預組入院后均給予用藥指導、健康宣教等傳統(tǒng)護理,延續(xù)性護理組外加綜合干預措施,隨訪1年,具體實施如下:
(1)成立延續(xù)性護理隨訪組,由主任醫(yī)師和主任護師各1名、主管護師及責任護士各3名組成,上崗前經(jīng)系統(tǒng)培訓。
(2)在患者出院前收集信息并建立健康檔案。
(3)信息延續(xù):基于微信平臺的信息交流:①建立醫(yī)患溝通微信群②以文字、語音、圖片、視頻等方式推送與心臟康復、健康生活模式相關的健康知識,共性知識群里分享,涉及隱私或針對性的個性化指導則一對一微信互動③適時解疑答惑④鼓勵患者分享經(jīng)驗及個人心得⑤家屬是最熟悉患者病情的人,也應該與醫(yī)院保持密切的聯(lián)系[3],針對家屬展開用藥指導、健康生活方式逐步培養(yǎng)、負面情緒的識別和干預也非常重要⑥建立隨訪組工作群,方便隨訪人員適時交流信息、討論問題、促進延續(xù)性護理工作良性進展。
比較兩組患者隨訪12個月后依從性及健康生活方式。
采用SPSS 18.0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以率(%)表示,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干預前(好)48(53.3%),干預后(好)56(62.2%);干預組干預前(好)52(57.8%),干預后(好)72(80%),x2=6.923,P=0.009;兩組患者干預前依從性比較不具有差異性,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干預前(差)42(46%),干預后(差)34(37.8%),干預組干預前(好)38(41.3%),干預后(差)18(20%),x2=6.923,P=0.009;干預后兩組患者依從性比較差異顯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干預前(改善)39.2±8.2,干預后(改善)57.2±9.6,干預前(保持)80.4±9.2,干預后(保持)88.6±9.6;干預組干預前(改善)42.2±5.2,t=2.9311,P=0.0038;干預后(改善)60.6±8.2,t=2.5548,P=0.0115;干預前(保持)83.6±6.2,t=2.736,P=0.0068;干預后(保持)99.2±4.2,t=9.597,P=0.001。兩組患者干預前依從性比較不具有差異性,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健康生活方式明顯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P>0.05;與對照干預前后比較,#P<0.05;
影響冠心病死亡率下降的原因中44~76%為健康行為方式,而PCI手術的作用僅有23~47%。PCI術后患者停藥、減藥現(xiàn)象極為普遍,依從性差被認為是導致冠狀動脈事件再發(fā)生的主要原因[4];延續(xù)性護理能使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延伸到家庭,結合了醫(yī)務人員、患者及患者家屬的積極性,使患者依從性和健康生活方式得以提高和鞏固[5],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延續(xù)性護理可提高PCI術后患者出院后的服藥依從性和保持良好的健康行為生活方式,是降低冠心病復發(fā)、再住院事件和死亡率的關鍵,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