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工具理性對人文精神的僭越
      ——從《啟蒙辯證法》看“學術資本主義”*

      2020-12-08 19:32:34
      教學與研究 2020年6期
      關鍵詞:海默阿多諾霍克

      20世紀40年代,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在《啟蒙辯證法》中探討了“文化進步走向其對立面的各種趨勢”,他們指出,文化進步之所以走向對立面是因為啟蒙的倒退,是因為理性變?yōu)楣ぞ呃硇?。他們認為,文化進步是為了破除迷信和神話,但是啟蒙對工具理性的過度重視,工具理性對人文精神的僭越,反而造成了文化進步走向其對立面,使啟蒙倒退成了“事實神話”,這就是“啟蒙悖論”。希拉·斯勞特和拉里·萊斯利在《學術資本主義》一書中提出并定義了“學術資本主義”,揭示了20世紀末“學術資本主義”對知識分子和高等教育帶來的沖擊。他們認為,所謂“學術資本主義”,是指“院校及其教師為確保外部資金的市場活動或具有市場特點的活動”。(1)他們也把“學術資本主義”理解為:在“公立研究型大學”中,“利益動機向學術界的侵入”。(2)[美]希拉·斯勞特、拉里·萊斯利:《學術資本主義:政治、政策和創(chuàng)業(yè)型大學》,梁驍、黎麗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年,第8頁。筆者認為,“學術資本主義”是由現代啟蒙運動所催生的一種文化現象,其具有一體兩面性,即學術性和市場性,而資本邏輯所代表的工具理性對學術價值理性的浸染,同樣體現了工具理性與人文精神之間的緊張關系。《啟蒙辯證法》對于理解“學術資本主義”的“悖反性”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一、工具理性與“啟蒙悖論”

      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在《啟蒙辯證法》的前言中指出:“本書所探討的是這樣一個主題,即文化進步走向其對立面的各種趨勢。”(3)③④⑤⑥⑦ [德]霍克海默、阿多諾:《啟蒙辯證法》, 渠敬東、曹衛(wèi)東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意大利版前言)、2、3-4、4(前言)、2-3、22頁。這種趨勢源自于啟蒙的倒退或自我毀滅。啟蒙是為了擺脫神話,但啟蒙在驅除神話鬼魅的同時,卻重現了鬼魅在古代世界的種種特征,啟蒙倒退成神話,這就是“啟蒙悖論”。具體說來,啟蒙運動本是“人類脫離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狀態(tài)”,(4)[德]康德:《歷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譯,商務印書館,1990年,第23頁。但是“啟蒙根本就不顧及自身,它抹除了其自我意識的一切痕跡?!?5)③④⑤⑥⑦ [德]霍克海默、阿多諾:《啟蒙辯證法》, 渠敬東、曹衛(wèi)東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意大利版前言)、2、3-4、4(前言)、2-3、22頁。在霍克海默、阿多諾看來,自希臘神話以來的整部人類史就是啟蒙的歷史,啟蒙精神可以一直追溯到希臘神話,因為神話中人與神的斗爭已經處處體現了理性的法則。此后,以柏拉圖為代表的古希臘哲學家關于世界本體的討論,都體現了啟蒙要求摧毀神話,建立“抽象同一性”的要求。這樣一來,“啟蒙運動從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的遺產中發(fā)現了某種古老的力量,并且對普遍的真理要求頂禮膜拜。”(6)③④⑤⑥⑦ [德]霍克海默、阿多諾:《啟蒙辯證法》, 渠敬東、曹衛(wèi)東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意大利版前言)、2、3-4、4(前言)、2-3、22頁。這種普遍的真理要求就是啟蒙的“抽象同一性”。

      啟蒙精神堅持抽象同一性,堅信理性至上,其實質就是人的理性化和數字化的進程,也就是人走向科學主義的過程。對啟蒙運動而言,凡是“不能被還原為數字的”,不符合計算與實用規(guī)則的,都是幻象,這就是工具理性。工具理性的特點是遵循形式邏輯,主張實用主義,追求普遍性、可計算性和可交換性。在資本主義社會,工具理性在文化或藝術領域的表現就是把思想也變成商品,變成可以用來交換的物。在現代文明的發(fā)展過程中,雖然人的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精神卻日益匱乏,“這一點明顯表現為精神不斷媚俗化”。(7)③④⑤⑥⑦ [德]霍克海默、阿多諾:《啟蒙辯證法》, 渠敬東、曹衛(wèi)東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意大利版前言)、2、3-4、4(前言)、2-3、22頁。等價交換原則進一步助長了早已蘊含在啟蒙中的知識的技術化、思想的同質化和文化的商品化,使文化日益向其對立面轉化,具體表現為工具理性與自由個性、批判精神和公共意識等人文精神形成鮮明的“悖論”。

      1.工具理性與自由個性。在啟蒙的發(fā)展過程中,現代科學對于發(fā)展工具理性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通往現代科學的道路上,人們放棄了任何對意義的探求”,“知識并不滿足于向人們展示真理”,(8)③④⑤⑥⑦ [德]霍克海默、阿多諾:《啟蒙辯證法》, 渠敬東、曹衛(wèi)東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意大利版前言)、2、3-4、4(前言)、2-3、22頁。而是只重視實效性,技術成為知識的核心。在這一過程中,科學文化或知識便轉變成了工具。知識的技術化使得事物的再現和標準化生產成為可能。思想文化接受工業(yè)化生產的標準化和大眾化,所造成的結果就是自由個性不斷喪失。“憑借大生產及其文化的無窮動力,個體的常規(guī)行為方式表現為惟一自然、體面和合理的行為方式”。(9)③④⑤⑥⑦ [德]霍克海默、阿多諾:《啟蒙辯證法》, 渠敬東、曹衛(wèi)東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意大利版前言)、2、3-4、4(前言)、2-3、22頁。在知識的技術化過程中,個性、特殊性與共性、普遍性的緊張狀態(tài)被不斷消解,消解的過程不是二者達成和解,而是個性、特殊性逐漸被共性、普遍性所代替。技術化和工業(yè)化所追求的是標準化和大眾化,而自由個性所追求的是標新立異和不可復制,二者迥然不同的特質注定了它們必定是此消彼長的關系。

      2.工具理性與批判精神。工具理性的出現,商品經濟的發(fā)展,照亮了曾經昏暗的神話世界,讓人們從神話的魔力中逃脫出來,但也在光亮中埋下了野蠻的種子,這種野蠻性用“抽象同一性”和“合理化”鏟平一切異質性。工業(yè)社會的標準化模式,工具理性所要求的數字化、標準化和機械化,在人的心靈和精神領域也會留下印記,那就是把思想變成某種整齊劃一的東西,既遵從政治秩序,也服從經濟規(guī)則。所以,霍克海默和阿多諾說:“思想是作為批判手段出現的。在神話學通往邏輯主義的道路上,思想喪失了自我反思的要素?!?10)③④⑤⑥⑦ [德]霍克海默、阿多諾:《啟蒙辯證法》, 渠敬東、曹衛(wèi)東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意大利版前言)、2、3-4、4(前言)、2-3、22頁。因為工具理性必須要消解反思和批判,不然反思和批判就會瓦解工具理性自身的結構。工具理性統治下的思想文化具有數學公式般的僵化和模式化樣態(tài)。然而思想文化本應具有反思性和批判性,思想文化不是順從和媚俗,不應該只是一味地歌頌和肯定,對麻木不仁采取屈從和無所謂的態(tài)度,這與思想的本性不符,與精神的特質不相稱。思想文化應該時刻對現實有敏銳的觀察、及時的反思和有力的批判,唯有此,才能始終保持自身的進步性和先進性。

      3.工具理性與公共意識?!靶缕娴臇|西本不是商品,然而今天它已經徹頭徹尾地變成商品”,(11)③④⑤⑥⑦ [德]霍克海默、阿多諾:《啟蒙辯證法》, 渠敬東、曹衛(wèi)東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意大利版前言)、2、3-4、4(前言)、2-3、22頁。文化的商品化意味著文化必須遵循市場經濟的資本法則,與公益性相比,文化成了可以盈利的商品。比如出版權,“對市場本身而言,那些有一定的質量卻沒有什么用處的東西,轉化成了購買力……某些受人尊敬的文學和音樂出版社就能夠為作者提供幫助”。(12)③④⑤⑥⑦ [德]霍克海默、阿多諾:《啟蒙辯證法》, 渠敬東、曹衛(wèi)東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意大利版前言)、2、3-4、4(前言)、2-3、22頁。市場經濟的等價交換原則從身體和靈魂上對文化主體和文化產品進行限制,使其按照資本邏輯的原則進行運轉,就連文化的公益性都必須以營利性為前提,因為贊助商出錢進行贊助,是公益性活動的前提。比如,電臺所播放的交響樂,正是由于“廠商的贊助,電臺才能播送這種節(jié)目”,(13)③④⑤⑥⑦ [德]霍克海默、阿多諾:《啟蒙辯證法》, 渠敬東、曹衛(wèi)東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意大利版前言)、2、3-4、4(前言)、2-3、22頁。而廠商之所以贊助這類節(jié)目,也是由于提高利潤的需要。工具理性使公共性、公益性成為營利性的附屬品。

      啟蒙的工具理性原則,在資本主義社會主要表現為等價交換原則,因為“市民社會是由等價原則支配的”。(14)③④⑤⑥⑦ [德]霍克海默、阿多諾:《啟蒙辯證法》, 渠敬東、曹衛(wèi)東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意大利版前言)、2、3-4、4(前言)、2-3、22頁。等價交換原則是最高位階的工具理性,因為資產階級等價交換原則的抽象性和可計算性,最終使“資產階級的正義和商品交換”得以成立。在資本主義社會,“有用的觀念可以用來衡量一切……它只有通過交換才能獲得價值?!?15)③④⑤⑥⑦ [德]霍克海默、阿多諾:《啟蒙辯證法》, 渠敬東、曹衛(wèi)東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意大利版前言)、2、3-4、4(前言)、2-3、22頁。有用與有價值等同的后果就是“等價物本身變成了偶像”,資本邏輯高于一切?;艨撕D桶⒍嘀Z認為,“一旦精神變成了文化財富,被用于消費,精神就必定會走向消亡。”(16)[德]霍克海默、阿多諾:《啟蒙辯證法》, 渠敬東、曹衛(wèi)東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0、142、119、144、5、143、4(前言)頁。這就是文化向對立面轉化的“啟蒙悖論”。這里需要注意的是,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將文化走向其對立面的最終根源歸結為理性自身的發(fā)展邏輯,而把等價交換原則僅視為自希臘神話以來啟蒙工具理性自身發(fā)展的結果,忽略了資本、市場等社會因素對文化發(fā)展的決定意義。筆者認為,這是《啟蒙辯證法》在分析文化現象時的抽象性所在。

      “學術資本主義”是晚近才出現的一種文化現象?!秵⒚赊q證法》關于工具理性與“啟蒙悖論”的探討,為理解“學術資本主義”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首先,“學術資本主義”及其“悖論”同樣是現代啟蒙運動所促成的一種文化現象,是啟蒙運動發(fā)展的結果;其次,“學術資本主義”中工具理性和學術價值理性之間的緊張關系與《啟蒙辯證法》關于工具理性和人文精神之間的“悖論”有相似性;最后,《啟蒙辯證法》所描述的工具理性對價值理性的侵蝕,警示我們需要特別注意“學術資本主義”所導致的學術價值領域的精神危機。

      二、“學術資本主義”及其悖論

      大學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學園”,但“學園”與現代大學相差甚遠。歐洲中世紀的大學,如意大利的博羅尼亞大學和巴黎大學,為現代大學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但其宗旨與現代大學仍有差別,其以人才培養(yǎng)為主。19世紀初,現代啟蒙運動以后,德國洪堡所創(chuàng)辦的柏林大學是現代大學的開端。洪堡主張“學術自由”“教學與科研相統一”的大學精神和大學理念,將科學研究作為大學的職能之一,這與傳統大學專注于人才培養(yǎng)是不同的。19世紀30年代,美國大學的興起又進一步將服務社會作為大學的目的。20世紀70年代以后,全球化的浪潮將大學服務社會的理念擴展到服務全人類的發(fā)展。從現代大學的產生、發(fā)展歷程來看,追求知識與真理、學術自由與自主、育人啟智與服務社會兼容并蓄是現代大學的精神,這顯然是現代啟蒙運動的產物。

      現代大學獨特的精神品格、文化品格始于啟蒙的現代性運動,其對真理的追求,對知識的崇拜使得大學成為現代社會中的“象牙塔”。而市場介入大學,使得“象牙塔”與實用性、效益產生了聯系,這是伴隨現代啟蒙運動的深入發(fā)展而來的,是與服務社會、服務全人類這一實用目的和理念密不可分的,“學術資本主義”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應運而生的。筆者認為,“學術資本主義”是現代啟蒙運動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學術資本主義”一詞不具有政治涵義,它是一種學術市場行為或學術市場化傾向。

      第一,“學術資本主義”是由全球化和知識經濟所帶動的一種學術市場行為或學術市場化傾向,是伴隨啟蒙的現代化發(fā)展而來的。20世紀70、80年代,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為標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極大地推動了啟蒙運動的現代化發(fā)展。啟蒙運動的現代化發(fā)展促進了跨國公司的出現,計算機技術和通信的發(fā)展,使全球貿易的格局從英美兩極向多極化發(fā)展。全球化不僅改變了世界政治經濟的格局,也使各國由原先的工業(yè)經濟向后工業(yè)經濟轉變。后工業(yè)經濟的特點就是加強了對科學知識和技術進步的依賴。希拉·斯勞特認為,全球化對高等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方面,各國為了應對日益激烈的全球競爭減少了高等教育方面的政府支出;另一方面,“與市場,特別是國際市場緊密相關的技術科學和領域日益成為中心?!?17)[美]希拉·斯勞特、拉里·萊斯利:《學術資本主義:政治、政策和創(chuàng)業(yè)型大學》,梁驍、黎麗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年,第33頁。筆者認為,全球化為“學術資本主義”的產生提供了外部條件,知識經濟為“學術資本主義”的產生提供了內部條件。因此,全球化和知識經濟二者的合力便產生了所謂的“學術資本主義”現象。

      第二,“學術資本主義”不具有政治意涵,它反映的是現代啟蒙運動過程中工具理性、市場經濟模式、資本邏輯向學術領域的擴展和滲透?!百Y本主義”既可以指政治上的社會制度、階級關系,也可指經濟上的資源配置方式,即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主導作用的經濟制度。學術帶上一個資本主義的后綴,很容易讓人誤以為“學術資本主義”是資本主義社會特有的現象或只跟資本主義社會有關。事實上,“學術資本主義”中的“資本主義”沒有政治意涵,它更多地體現為學術與市場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筆者認為,只要存在市場經濟、資本要素的地方,在當前知識經濟的大背景下就有可能產生“學術資本主義”。因此,“學術資本主義”所反映的是現代啟蒙運動所催生的學術市場關系,其和政治制度、生產資料私有制、剝削等沒有必然聯系。

      第三,“學術資本主義”具有資本邏輯與文化邏輯的雙重特性,知識與市場的結合是現代啟蒙運動發(fā)展的必由之路。資本邏輯以市場為導向,追求經濟效益和利潤增長,這是“學術資本主義”的現代性體現;文化邏輯以學術為導向,以求真、向善為旨歸,這是“學術資本主義”傳統人文精神的體現?!皩W術資本主義”一方面具有資本邏輯的特性,受商品市場和價值規(guī)律的影響;另一方面又具有文化邏輯的特性,受學術價值理念的影響。二者之間的互動與影響構成了“學術資本主義”的雙重特性,而這主要是由現代啟蒙運動塑造出來的,“學術資本主義”是現代啟蒙運動不可逆轉的趨勢。

      資本邏輯、等價交換原則作為一種工具理性由于與文化邏輯天然的異質性,必然引發(fā)學術主體價值理性的內在緊張與撞擊,如果其中的市場導向得不到有效規(guī)制,必然蠶食學術價值理性(這種價值理性以求真、向善、審美為宗旨),從而使本有的學術自主性、批判精神和公共意識受到干擾,面臨某種意義上的“悖論”。因此,從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角度看,“學術資本主義”也在塑造著與《啟蒙辯證法》相似的“悖論”,這主要體現在:等價交換原則、資本邏輯從工具理性層面撕扯著學術主體的學術自由、批判精神和公共意識等人文精神。

      1.工具理性對學術自由的浸染。自中世紀大學產生以來,學術自由一直是學者、知識分子努力堅持的理念之一。學術自由既包括知識分子教學、科研的自由,也包括大學自治和學者治校。由于學術知識或學術研究的專業(yè)性、理論性和復雜性,“對知識進行組織或在努力擴展自己的專業(yè)知識時,個體教師依賴的主要是個人的獨自工作?!?18)[美]羅杰·蓋格:《大學與市場的悖論》,郭建如、馬林霞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年,第2頁。社會對尊重學術自由和學術委員會的權威地位達成普遍共識。然而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的興起,知識作為一種資本與市場發(fā)生了聯系。由于知識成為了一種交換價值,因此它需要滿足交換另一方的需求,因為“市場對結果和客戶福利同樣重視”。(19)[美]希拉·斯勞特、拉里·萊斯利:《學術資本主義:政治、政策和創(chuàng)業(yè)型大學》,梁驍、黎麗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年,第5頁?!岸唐娇臁钡墓ぞ呃硇砸?guī)則和市場法則,要求知識能夠按照市場的需求進行標準化和模式化生產。筆者認為,這勢必會降低知識分子的學術自主性,使他們的學術自主和自由意識減弱。正如霍克海默和阿多諾所說:每個人“看似自由自在,實際上卻是經濟和社會機制的產品”。(20)⑥ [德]霍克海默、阿多諾:《啟蒙辯證法》,渠敬東、曹衛(wèi)東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40、29頁。這是資本邏輯的標準化、模式化與文化邏輯的自由個性之間的悖論。

      2.工具理性對批判精神的削弱。文化邏輯應該兼具包容與批判精神,包容能夠引導文化的多元化發(fā)展,而批判則能夠促進知識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其中批判精神主要體現在知識分子應該對社會現實具有批判反思意識。知識分子不應該只是順應社會,頌揚社會,而應該對社會的真善美和假惡丑都有清晰的認識,從而對社會現實做出反思,對社會核心價值進行引導。也就是說,知識分子“不能什么流行就迎合什么……應不斷滿足社會的需求,而不是它的欲望。”(21)[美]亞伯拉罕·弗萊克斯納:《現代大學論——美英德大學研究》,徐輝、陳曉菲譯,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頁。然而現代社會的逐利性對文化邏輯的侵蝕,使得知識分子越來越受市場的牽絆和行政化的控制,這種市場和行政的牽絆主要體現在:一方面,資本邏輯束縛了知識分子主動發(fā)聲的愿望;另一方面,伴隨日益增多的學術市場化趨勢,管理者“借鑒企業(yè)和公司文化來管理高校,以企業(yè)資本投入的市場化運作作為組織行為方式,用公司文化取代學府文化”。(22)李麗麗:《學術資本主義中的資本邏輯與文化邏輯》,《云南社會科學》2017年第6期。這勢必使知識分子受到更多行政與市場方面的控制,削弱了他們的批判精神,使得有社會良知,有批判精神的知識分子越來越少。精神的真正功勞應該是對物化的否定,對現實的反思,如今卻表現為“不斷媚俗化”。正如霍克海默和阿多諾所言:“大眾的退步表現為他們毫無能力親耳聽到那些未聞之音,毫無能力親手觸摸到那些難及之物”。(23)⑥ [德]霍克海默、阿多諾:《啟蒙辯證法》,渠敬東、曹衛(wèi)東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40、29頁。這是資本邏輯的同質化與文化邏輯的批判反思性之間的悖論。

      3.工具理性對公共意識的擠壓。首先,教師的基本職責應是“傳道、授業(yè)、解惑”,教師應將培養(yǎng)合格的學生作為自己的責任。然而在資本邏輯和工具理性的推動下,有些大學教師只把自己看作普通上班族中的一員,把課時作為自己應該完成的工作量、當作薪金報酬的體現,把學生當成自己服務的對象,而沒有對其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社會責任感。學校更像一個生產的車間,流水線式地生產出畢業(yè)生這樣的產品。其實大學生作為鮮活的生命存在,教師除了應教給他們專業(yè)知識,還要對他們給予精神上的關懷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應該承擔起“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應盡的責任。其次,知識的有償性亦削弱了知識分子的公共意識。隨著學術市場化和專利、版權等知識產權制度的發(fā)展,高校教師變成了雙重身份者,既是學者,也是學術資本的持有者。比如知識分子可以從專利、版權等的交易中獲得經濟利益。然而,“產業(yè)的文化和學術研究的文化在根本上是不同的”。(24)[美]羅杰·蓋格:《大學與市場的悖論》,郭建如、馬林霞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年,第186頁。產業(yè)文化具有明顯的市場導向,這種市場導向使知識的獲利性增強,公共性降低。而學術研究本應以公共性和共享性為目的,是為了全人類的福祉。正如霍克海默和阿多諾所說:“在文化商品中,所謂的使用價值已經為交換價值所替代”。(25)[德]霍克海默、阿多諾:《啟蒙辯證法》,渠敬東、曹衛(wèi)東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43頁。這是資本邏輯的逐利性與文化邏輯的公共性之間的悖論。

      《啟蒙辯證法》關于工具理性和人文精神的探討,使我們注意到啟蒙運動暗含了工具理性對價值理性的侵蝕,暗含了價值虛無主義危機。價值虛無主義是近年來學界研究的熱點,是指伴隨神圣價值的失落、最高價值的解體而帶來的價值追求的失序和混亂?!皩W術資本主義”境遇中的學術理性,也有可能面臨與《啟蒙辯證法》相似的“悖論”。筆者認為,這種“悖論”也可能會導致大學理念面臨一定程度上的精神危機,即人文教育與價值教育在大學中的失寵、批判精神的邊緣化、崇高理想、真、善、美等美好東西的喪失與坍塌。盡管這種精神危機并不一定上升到價值虛無主義的層面,但仍需引起人們的警惕。工具理性對學術自主性、批判精神和公共意識等人文精神的滲透,應引起人們高度重視,積極予以預防與克服,以確保知識分子對崇高理想、真、善、美的應有追求,因為“如果神圣被摧毀,那么我們面對的便只有跌跌撞撞的貪欲和自私”。(26)[美]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嚴蓓雯譯,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86頁。這有悖于文化邏輯的本性,也有悖于傳統的人文精神。如何進行預防與克服?這需要多方的努力,既需要國家層面的宏觀防治,也需要高校層面的中觀推進,更需要知識分子微觀層面自我意識和道德的提高。

      三、《啟蒙辯證法》視角之反思

      《啟蒙辯證法》有其自身特定的時代背景,《啟蒙辯證法》出版于1947年,(27)事實上,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從1942年便開始撰寫《啟蒙辯證法》,此時還處于法西斯統治時期。這是一個法西斯統治余威未盡的年代,因此,極權主義、意識形態(tài)控制等都是此書的重要關注點。所以,從啟蒙意識倒退的層面來看,《啟蒙辯證法》涉及的內容較為龐雜,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很多方面。本文僅抓取了啟蒙工具理性與自由個性、批判精神、公共意識等人文精神之間的“悖論”,以此為視角來探討“學術資本主義”,并沒有涵蓋“啟蒙悖論”涉及的所有方面,這是需要特別說明的。另外,盡管《啟蒙辯證法》為我們理解“學術資本主義”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但對于《啟蒙辯證法》這一視角,我們仍需要保持反思的態(tài)度,這有利于我們正確認識“學術資本主義”的“悖反”性。

      第一,《啟蒙辯證法》對啟蒙工具理性的批判是一種抽象的批判?!秵⒚赊q證法》也描述了商品經濟法則、等價交換原則等工具理性對人文精神的侵蝕,闡釋了思想商品化、精神物化、文化工業(yè)化的趨勢。但《啟蒙辯證法》不是將資本與市場看作資本主義社會工具理性產生的根源,而是將工具理性和“啟蒙悖論”產生的根源歸結為啟蒙理性自身的發(fā)展?;艨撕D桶⒍嘀Z將啟蒙追溯到古希臘神話,他們認為,啟蒙的倒退,“啟蒙悖論”的產生,源自于啟蒙本身的“抽象同一性”原則,源自于啟蒙自身的“主體性原則”,這種抽象理性和觀念進而影響了社會現實的發(fā)展。筆者認為,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將文化走向其對立面的最終根源歸結為啟蒙理性自身的發(fā)展邏輯,這是一種抽象的批判,是與馬克思不同的一種抽象的社會批判。

      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社會到處都受到“資本”這種抽象物的統治。資本本來是由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應該受到人的控制,現在卻反過來控制人,成為最高的統治物和價值,壓迫人的生命價值。馬克思認為,資本對人的控制通過拜物教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拜物教有三種形態(tài):分別是商品、貨幣和資本,其中資本是拜物教的最高級別。以商品為內容,以貨幣為形式的資本拜物教吸收了商品和貨幣的一切拜物教性質,將人與人之間的直接關系變成了間接的物的交換關系,資本獲得了獨立存在,貌似“作為其本身的獨立源泉”,(28)馬克思:《資本論》,第 3卷, 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939頁??梢宰孕性鲋?。如果說在商品拜物教和貨幣拜物教中,人們進行的還是為買而賣的商品交換,人和人的勞動的價值受到作為物的商品“W”或作為等價物的貨幣“G”的控制;那么,在最高級別的資本拜物教中,人們進行的就是為賣而買的商品交換,即“G-W-G′”。在這里,人們進行交換的唯一目的和最高目標就是獲得利潤,獲得資本的增殖“G′”,資本獲得了最高的統治。資本邏輯就是要將一切價值都置換為交換價值,將一切存在都納入資本市場法則的統治之下,包括政治、文化等各個領域。因為對于資產階級來說,“真正有價值的唯一活動就是掙錢、積累資本和堆積剩余價值”。(29)[美]馬歇爾·伯曼:《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徐大建、張輯譯,商務印書館,2013年,第120頁。馬克思曾經提到資本與知識分子的關系,資產階級把“學者變成了它出錢招雇的雇傭勞動者”。(30)資本驅散了知識分子頭上的神圣光環(huán),使人與人之間除了金錢關系,不再有其他的聯系,這正是資本邏輯的等價交換原則在文化領域的體現。因此,思想商品化、精神物化、文化工業(yè)化的盛行,固然與等價交換原則、資本市場法則所代表的工具理性直接相關,但工具理性產生的根源是什么?這不能到理性本身中去尋找,而應該到社會現實中去尋找。正如馬克思所說:“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3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3、161頁。因此,社會現實、經濟基礎才是思想觀念、文化現象和價值觀變遷的根源。

      第二,《啟蒙辯證法》對“啟蒙”的過度批判有失公允。盡管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并不否認啟蒙所帶來的自由和進步,但在“法西斯主義的嚴峻形勢逼迫下,他們對西方啟蒙的解讀還是對啟蒙做了過多的批判否定”。(32)劉森林:《極致的啟蒙還是合理的啟蒙——〈啟蒙辯證法〉展示的兩種啟蒙觀》,《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8年第1期。他們認為,科學主義傳統把啟蒙變成了“事實神話”,變成了“徹頭徹尾的欺騙”。筆者認為,盡管在啟蒙的過程中,科學有走向實證主義和邏輯形式主義的趨勢,啟蒙制造了新的宰制,引發(fā)了傳統與現代、神圣與世俗、工具理性與人文精神之間的沖突,但“啟蒙”和“科學”本身是否應該接受如此多的指責,承擔如此多的責任?對待啟蒙,我們應該客觀、公正,對啟蒙和科學傳統的批判不能有失公允。

      于“學術資本主義”而言,我們也應該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判。啟蒙的現代性運動促成了“學術資本主義”這一文化現象的產生?!皩W術資本主義”具有一體兩面性,即文化導向和市場導向,而且這兩種導向是異質性的,這注定了“學術資本主義”將會受到資本邏輯與文化邏輯的雙重拉扯,從而引發(fā)一定程度上的精神危機。然而,對于“學術資本主義”,我們也要正反兩方面進行看待。對于其消極方面,我們要警惕和預防;對于其積極方面,我們要鼓勵和支持。所以,對于文化產業(yè)與文化事業(yè),我們要區(qū)別對待。對于文化產業(yè),我們要有效利用,充分發(fā)揮文化產業(yè)對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推動作用和智力支持,更好地發(fā)揮科技創(chuàng)新對社會生產力的驅動作用,在這一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價值觀的引導,防止資本邏輯對文化邏輯的浸染和侵蝕;而對于離市場較遠或不能進行產業(yè)化的文化事業(yè),比如人文學科的學術研究,我們要盡量避免市場因素對知識分子的干擾,給知識分子營造一個相對寬松、非功利的環(huán)境,讓他們能夠致力學術、潛心研究。

      第三,《啟蒙辯證法》與“學術資本主義”中的“工具理性”有相似性,但并不完全相同。筆者認為,《啟蒙辯證法》與“學術資本主義”都涉及工具理性對人文精神的僭越問題。但由于《啟蒙辯證法》特定的寫作背景和思維方式,《啟蒙辯證法》中的工具理性源自于啟蒙的“抽象同一性”,等價交換原則、市場法則只是“抽象同一性”這種思維方式的當代表現;而“學術資本主義”反映的是現代啟蒙運動過程中學術與資本市場之間的交融、碰撞關系,所以,“學術資本主義”中的工具理性指的是資本邏輯、等價交換原則、市場法則所體現出的工具性、手段性。二者在性質上相同,指的都是一種忽視人和人的精神價值,單純追求利益最大化、效用最大化的理性,但二者在具體形式上略有不同。

      結 語

      “學術資本主義”是20世紀末,確切地說,是20世紀80年代以后,伴隨現代啟蒙運動的深入發(fā)展和全球化的加速發(fā)展而出現的一種新的文化現象。由于“利益動機向學術界的入侵”,“學術資本主義”導致了學術與市場之間的緊張、復雜關系,引發(fā)了資本邏輯與文化邏輯之間的悖論。以《啟蒙辯證法》為視角,我們發(fā)現,《啟蒙辯證法》有關工具理性與人文精神的探討,為理解“學術資本主義”的悖反性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但是《啟蒙辯證法》也有自身的特定性和局限性,這是我們在以《啟蒙辯證法》為視角看待“學術資本主義”時,應該細心加以甄別的。

      猜你喜歡
      海默阿多諾霍克
      所謂放下
      雨露風(2024年5期)2024-06-30 15:53:40
      《拯救表象
      ———阿多諾藝術批評觀念研究》評介
      美育學刊(2021年2期)2021-04-01 08:28:34
      Δ 9-Tetrahydrocannabinol Toxicity and Validation of Cannabidiol on Brain Dopamine Levels:An Assessment on Cannabis Duplicity
      《紅樓夢》霍克思譯本“紅”英譯問題辨析
      國際漢學(2020年1期)2020-05-21 07:22:26
      阿多諾對前衛(wèi)藝術創(chuàng)作技法的批判
      藝術探索(2019年1期)2019-04-17 03:47:46
      《紅樓夢》霍克思譯本中的古詩詞增譯策略及啟示
      紅樓夢學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6:38
      《紅樓夢》霍克思譯本中習語英譯的跨文化闡釋
      紅樓夢學刊(2018年5期)2018-11-23 06:28:16
      作為音樂史家的阿多諾
      ——論《貝多芬:阿多諾音樂哲學的遺稿斷章》的未競與超越
      海默科技 竭誠為您服務
      一起來觀星
      天天愛科學(2017年7期)2017-04-29 09:50:02
      茌平县| 嘉峪关市| 赤城县| 无为县| 孟州市| 吴忠市| 永泰县| 黄龙县| 那曲县| 汤原县| 兰州市| 双牌县| 旺苍县| 庆安县| 河南省| 澄江县| 黄梅县| 商洛市| 南城县| 道孚县| 治县。| 酒泉市| 太湖县| 芷江| 噶尔县| 乃东县| 平定县| 曲靖市| 政和县| 安远县| 凤凰县| 射阳县| 兰溪市| 安龙县| 荆州市| 广安市| 东海县| 平和县| 昭通市| 九江县| 克拉玛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