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浩
中國環(huán)境報社,北京 100000
無論是在紙質媒體還是新媒體,媒體采編人才是新聞生產的動力。記者在紙質媒體的主要任務以采訪和撰寫新聞稿為主,編輯的主要任務是對新聞稿進行編輯、修改以及完成出版。當前新媒體日趨發(fā)展,紙質等傳統(tǒng)媒體的處境并不樂觀,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來看,紙質媒體的人才開始逐漸選擇跳槽,加入新媒體等行業(yè)。當紙質媒體人才流失,轉而新媒體的力量得到不斷擴充,某個行業(yè)失去大量人才后,其發(fā)展必然受到致命打擊,為紙質媒體的發(fā)展蒙上了陰影。
在傳統(tǒng)媒體時代,人們獲取新聞的途徑大多通過廣播、影視等傳統(tǒng)媒體,紙質媒體在其中受到了讀者的極大追捧。新媒體出現(xiàn)后,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日趨多樣,不在局限于報紙等紙質媒體。因此,紙質媒體的讀者群體呈下降趨勢,紙質媒體生存的基石正逐步瓦解。多重因素下,紙質媒體遭受到嚴重打擊,陷入發(fā)展僵局。
眾所周知,在紙質媒體發(fā)展過程中,廣告收入是最主要的盈利模式,廣告收入可以說是支撐紙質媒體發(fā)展的重要支柱。但新媒體出現(xiàn)后,憑借其傳播速度快、受眾范圍廣、形式多樣等特點,廣告商越來越多地傾向與新媒體合作。被新媒體瓜分了廣告的領地后,紙質媒體難免少了經營的一大支柱,導致經營出現(xiàn)下滑也在情理之中。但造成的后果是持續(xù)性的,廣告收入是發(fā)行量的保證,發(fā)行量又是紙質媒體收入的重要部分,發(fā)行量無法保證,廣告必然越來越少。
當前新媒體時代發(fā)展迅速,大數據等各種科學技術的涌出,將新聞傳播的深度和廣度大幅提高,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紙質媒體新聞采編工作受到嚴重沖擊。媒體性質導致了紙質媒體等傳統(tǒng)媒體在編輯文稿時,要實行多種流程,勢必造成時效性減弱。此外,如何兼顧時效性和準確性,也是紙質媒體采編人員面臨的問題之一
新媒體時代下,信息傳播的范圍和載體不斷擴展,擴充了新聞傳播的力量和深度。與此同時,部分引導性報道等影響輿論的新聞層次不窮,帶給社會負能量。這與當今時代的主旋律不符,并且與國家發(fā)展的主旋律相違背。相較于新媒體,紙質媒體在此方面的工作還是值得借鑒的,基本能保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及良好的社會效益。因此,這就要求記者在進行新聞采編時,具備足夠的政治敏感度,對新聞傳播的過程以及細節(jié)必須要進行全面的把握,不僅要讓新聞真實、客觀、全面。同時也需要符合主旋律,弘揚正能量,這是一種新聞采編的能力體現(xiàn)。
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通過媒體傳播獲得各類社會信息,是人民群眾的重要途徑。因此,一篇好的報道,一定能引起讀者的共鳴。這就意味著,以人民日報等以評論見長的紙質媒體,生產出的新聞更能引起讀者共鳴。
在新媒體勢不可擋的沖擊下,紙質媒體的發(fā)展受到了重創(chuàng),但并不意味著紙質媒體等傳統(tǒng)媒體無路可走,紙質媒體等傳統(tǒng)媒體仍有發(fā)展機會。究其原因,新媒體之所以無法完全取代紙質媒體,是因為紙質媒體產生的新聞,具有真實度比較高的優(yōu)勢,這秉承了新聞真實的基本原則。新媒體時代下,部分媒體盲目追求快速,以便搶占新聞第一落點。但在追求實效的同時,部分信息可能出現(xiàn)虛假等不實現(xiàn)象,新聞存疑。與此不同,紙質媒體生產的信息,在其長期經營下,可靠性、真實度較高,生產的信息往往經過探究、考察之后確定的真實信息。因此,更加注重新聞真實、信息度較高的紙質媒體,比新媒體更能吸引部分受眾。這是紙質媒體存活的生命線,也是新媒體無法讓紙媒消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個傳統(tǒng)媒體,一份報紙,都有其獨特的辦報風格,這種風格往往經過長期的積累,而保留下來。每一份報紙的特色都是全體采編人員特色的積累,能給讀者留下屬于自己的文字風格、樣式風格印象。這種現(xiàn)象能夠帶給讀者不同的體驗,從而增加新聞體驗。
多讀書,多看報,少吃零食多睡覺。閱讀紙質媒體代表著一種生活方式,雖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用手機等新媒體獲得新聞已屢見不鮮,但仍有追求閱讀紙質媒體的群體存在。新媒體很大程度上是屬于對傳統(tǒng)媒體的延伸和再加工。紙質等傳統(tǒng)媒體經過長期的流傳,已經深入到群眾的日常生活,具有一定的社會穩(wěn)定性,有自己獨特受眾。
在當今時代,新媒體發(fā)展將會越來越好,紙質媒體等傳統(tǒng)媒體想要有序發(fā)展,必須從自身采編工作入手。豐富報道形式,提高采編質量,創(chuàng)新經營方式,提升新聞質量,從而實現(xiàn)新的盈利模式,吸引更多受眾。新媒體時代下,部分紙質媒體走向消亡,但仍有中流砥柱般的紙媒仍在堅守,甚至老樹開新枝,重獲新生。相信越來越多的紙質媒體,能夠走出困境,重回新生。
人才培養(yǎng)是始終不變發(fā)展之道,新聞行業(yè)也應作為重中之重。人才的培養(yǎng)是新媒體和紙質媒體都應重點關注的領域,并應該放在未來發(fā)展的首位。多年的經營發(fā)展,導致紙質媒體的新聞生產已經習慣并收悉傳統(tǒng)新聞的制作流程,也積累了較為豐富的采編經驗。當新媒體時代快速襲來,他們已經適應了相關紙質媒體的工作內容,很難走出自己的舒適區(qū),這種模式的切換是困擾紙質媒體采編人員的困境之一。因此,傳統(tǒng)媒體更應注重人才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出具有專業(yè)性、豐富經驗的新采編人員,以此來適應新媒體的發(fā)展。在這種背景之下,紙質媒體應當從以下兩個方面出發(fā),做好人才培養(yǎng)工作。首先,從人才的選拔開始。引入一批專業(yè)性強、學習能力突出的人才,擴充紙質媒體的采編隊伍。其次,要對紙質媒體傳統(tǒng)的采編人員進行培訓,幫助他們提高新聞采編能力,適應新媒體發(fā)展模式,從而完成思維及觀念上的轉變,讓豐富的傳統(tǒng)采編經驗迸發(fā)出新的生命力。
上述提到,紙質媒體相較于新媒體,新聞真實是一大特征。新媒體的信息來源與紙質媒體等傳統(tǒng)媒體并不相同,在日常中,部分新媒體的信息源并不十分權威,部分消息源可能來自于網民。這就導致新媒體產生的新聞真實性有所下降,甚至在部分新聞中,為了形成“眼球效應”,散布虛假新聞成為了他們的手段。其中,還有部分媒體在生產新聞時,不注重客觀報道新聞事實的原則,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容易形成具有引導性的話語。這類報答往往造成網絡輿情等現(xiàn)象。因此,紙質媒體要想在新媒體沖擊下守住優(yōu)勢,應該繼續(xù)在新聞真實性上下功夫、做文章。新聞采編人員需要培養(yǎng)獨立的客觀思維和對新聞事件捕捉的能力,做到杜絕虛假新聞,辨別信息真?zhèn)?,保證讀者能夠獲得真實、全面、有效的信息。
新媒體時代,靠單獨打斗占領新聞的制高點已不現(xiàn)實。筆者認為,相較于提升采編人員的個人素質,培養(yǎng)一個采編團隊顯得尤為重要。紙質媒體習慣性的單一采編模式早已無法適應新媒體時代對新聞生產的需要。任何一個從事新聞生產的團隊,每名成員都應該各取所長、共同進步,1+1 大于2的效果,這樣整個團隊的新聞生產力才能得到提升。團隊中的每個人都要傾力而為,動用自己一切可以動用的力量,進行新聞生產。如今,新媒體時代有序發(fā)展,紙質媒體不管是新聞報道的產生還是傳播也都隨之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作為傳統(tǒng)媒體的紙質媒體,若不想被時代淘汰,更應該趕上新時代的發(fā)展腳步去追求進步,對賴以生存的新聞生產加以鍛煉提升,提高各種能力,做好應對困難的準備,用好團隊的力量,如此,才能在新媒體時代的沖擊下壯大自己,不斷提升自己滿足讀者的需要。
一份報紙,一本雜志。當讀者拿在手上時,如果內容過于冗長或繁雜,那么勢必影響閱讀體驗,最終導致失去讀者,而此類問題正是傳統(tǒng)紙質媒體的通病,在當今新媒體時代下,更顯得格格不入。因此,紙質媒體的采編人員需要轉換思維,對新聞的內容、標題、篇幅等部分進行創(chuàng)新,改變原有的新聞形式,大膽革新,突破既有體制,找到新的增長點,從而推進整個報紙的發(fā)展。
當今新媒體時代,網絡帶給了大家便捷,但也影響著大家的閱讀習慣。閱讀一篇文章可能只需要幾分鐘的時間,而在這短短的幾分鐘時間內,新媒體往往為了迎合需求,追求醒目的標題,及不實的新聞,尋求點擊量,這都影響著讀者的閱讀體驗。因此,紙質媒體新聞采編人員需要作出轉型。仍有大量文化水平較高的民眾,期望通過閱讀有深度、有內容的文章來滿足自己獲取新聞的需要。這就要求新聞采編人員靜下心來,努力提升自己,制造出更多有深度的新聞產品,從而吸引更多讀者,留住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