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筱訸
(北京化工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北京 昌平 102200)
改革開放后,經濟的劇烈發(fā)展和人口轉變影響了中國家庭結構的發(fā)展。在過去,幾世同堂是家庭的普遍生活現(xiàn)象,中國傳統(tǒng)很重視家庭血緣,幾世同堂顯示了家庭的興旺。而改革開放后的計劃生育被定位中國的基本國策,目的是有計劃的控制人口,相應的人口結構的改變影響了中國家庭結構構成,城市家庭數(shù)量上升加快,家庭結構小型化更加明顯。到了近些年,非傳統(tǒng)家庭大量涌現(xiàn),如純老家庭和大齡單身家庭等等。家庭逐步衍生成一個人的家庭,城市也逐漸變成“一個人的城市”,這是未來人們所要面對的事情。家庭居住模式的轉變首先打破的就是“房與房”之間的關系,一室公寓可以說是孩子的房間從父母的住房擴展出來的另一種形式。
基本家庭分解成單人個體,曾經的“相對獨立”變成了隔離,城市孤獨癥首先是伴隨家庭的消失而產生的,其次是朋友和鄰里等,代替的是一個充滿無數(shù)關系的網絡世界,最重要的特性是無須與他人見面就可以保持聯(lián)系,久而久之人們總是把城市和孤獨聯(lián)系在一起。城市建造公寓樓時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利用率,而這種建筑讓居民有與世隔絕的感覺,佐治亞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城市設計主任艾倫·鄧納姆-瓊斯表示,大多數(shù)城市四分之三的住宅用地被專門規(guī)劃為獨立的獨棟住宅,這也是孤獨癥在城市里蔓延的主要原因。意識到這種情況的居民,他們的價值觀開始在自有住宅和其他居住方式中搖擺,或許是為了解決這種問題,一種被稱作“共居公寓”的新型公寓誕生了,并且全世界流行了起來。
由于“城市孤獨癥”這種大流行病的蔓延,與一室公寓相反,共享住宅的居民更希望和合住的人們進行交流。共享居住即具有相同興趣和生活方式選擇合住在大的共享空間中,空間里打破原有的隔離狀態(tài),重新連接人與人的關系,進而打造共享空間生活的可能性。社交是大多數(shù)選擇共享居住的人的主要原因,住戶在有相同的需求時會在空間相遇。人對空間的需求本質上是尋求安全的潛意識,舒適且提供交流的場所可以讓人完全地放松,這是積極健康的一種生活體驗,這樣大范圍可以解除人在空間中的緊張情緒,人與空間、人與人就建立了一種認同關系,也就有了共享行為的基礎,當共享成為一種大多數(shù)人認同的空間精神,家不再是一個容器。
近些年來居住模式對人類身心健康的影響越來越受到關注,世界衛(wèi)生組織提出的“健康住宅-健康城市”的研究已經成為社會的基本共識。獨居現(xiàn)象加速了共享時代的來臨,小居住空間配大公共空間是共享經濟下的必然,在多人獨自生活的背景下,人們因為同一棟樓組成一個共同社會群體,也就是一個新的家庭。特大城市已完全具備了可建設共享城市的特點,現(xiàn)有的一些所謂新青年公社,設計師在設計策略上進行了初步的嘗試,他們重新定義了筒子樓,通過增加中庭和一系列共享空間,進而演化成“新大院”共享的居住模式。設計師開始從公共性和集體性入手進行不同嘗試,從群體的自身特點出發(fā),衡量空間的靈活性來應對更多未來的可能性。怎樣做到私密與共享的靈活多變,如何連接室內和室外空間、層級與尺度的把握等,這是共享型住宅設計所要思考的問題。
共享空間首先是一個空間藝術作品,居住空間配共享空間在空間組合上表現(xiàn)為“小”與“大”的組合,在空間性質上是“分”與“合”的關系,不同的空間元素構成一個復合體,人也是其中一個元素。我認為經濟、靈活、有連接性是共享空間設計的要點,從青年群體來說,大城市的經濟壓力及承受力,設計師應在相應的范圍內壓縮戶內空間,做到緊湊、經濟但同時具有舒適新鮮感,首先空間的靈活可體現(xiàn)在廚衛(wèi)的解放,通過在居住單元嵌入廚衛(wèi)板塊。基于居民的需求,可能有些人覺得衛(wèi)浴也屬于私密空間,單元模塊的選擇上可提供多種套餐供人選擇。設計師青山周平先生認為生活在北京胡同里的他,家附近的菜場是天然的冰箱,咖啡館是書吧,小飯館則是廚房,城市是大的家,這種理念是在說房子不等同于家,居民生活的空間可以自由劃分,方方面面考慮到未來家庭中成員的變動和需求。同樣的原本家庭所需要的書房、吧臺等也可以做到模塊化增減更替,空間的公共化使有同樣需求的人們得到連接,單元打破了所謂墻體之間的界限,將不同功能的空間模塊化,來取締傳統(tǒng)功能所帶來的作用。青年人的交往需求,居住空間與共享空間是一個相連關系,而共享住宅與城市空間也應做到相連,高復合關聯(lián)的空間擁有更多的可能性。
“共享”是一種獨特的方式,也是一種感情,設計師在創(chuàng)作意義上包含了人與人、人與家、家與社會的多種關系,鑄造了無以名狀的東西。共享型住宅在保證具備私有空間的前提下,將探索更不同的共享空間,也會針對不同群體,出現(xiàn)多樣類型的社區(qū),特殊群體或者說有共同處境的人都能找到情感上的家,營造不同的歸屬感。相信這是未來共享居住的一種發(fā)展方向,也希望此次探索可以引起更多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