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華
(重慶市綦江實驗中學校,重慶 401420)
新課標要求學生成為課堂活動的主角,而不是被動的吸收者。教學中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就不可能實現(xiàn)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新課程理念明確表示,評價一節(jié)課優(yōu)劣的關鍵在于學生的主體性是否得到充分發(fā)揮。由此可見,學生的主體參與在課堂教學中顯得至關重要。
如果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是自己愿意去學的話,那么他們對于學習就會感到煩躁,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如果學生可以積極主動地去學習,那么他們會在學習上有很大的進步。學生學習的知識大部分都是來自于老師,所以說,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一方面要讓學生掌握課本上的基本知識,另一方面也要豐富自己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從不同的方面去學習知識。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當中去,也可以在某些方面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歷史文化知識。
學生對于學習的積極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老師的教學目標是否能夠順利的完成,因此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對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有足夠的重視。只有學生自己有了想要學習的意愿,他們對所學的知識才會有一定的掌握,這樣,老師一方面教會了學生知識,另一方面也完成了自己的教學目標。
歷史科目的優(yōu)點在于其擁有這大量的有關文字、文物、或是影視資料資源,所以教學在組織學生開展歷史實踐活動時,不但應該充分開發(fā)課本上的教學資料,還應該鼓勵學生以其他平臺自主獲取更多有關學習的資料。例如,在探究某一課題時,教師可以選擇先讓學生以互聯(lián)網(wǎng)、圖書館查找等方式搜集相關的資料,并將自己找到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和做好相關的記錄,最后整理成冊。教師檢查這些資料冊,對優(yōu)秀的學生給予表揚和激勵。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鍛煉了學生整理和分析資料的能力,更可以促進學生學習效果的增強。也能幫助教學多一種評價學生學習的途徑。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有效的問題情境能夠激發(fā)學生探索欲望,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師應當圍繞課本內(nèi)容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以此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2]。尤其是提出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將學生開口表達的欲望充分激發(fā)出來,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從而構建有效的師生互動課堂。
例如,在講解《太平天國運動》這節(jié)內(nèi)容的時候,教師可以圍繞這一運動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假如中外反動勢力沒有相互勾結,太平軍將會取得最終的勝利,使一直以來農(nóng)民屢反屢敗的歷史得到改寫。對于這一觀點,你是否贊同,為什么?”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提出問題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相互交流,對這一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小組交流、討論的過程中,不僅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被充分調(diào)動起來,而且思維也被有效激活。
學生前進的路上離不開教師的鼓勵,一個動作或者是一個微笑都能夠讓學生充滿自信,參與式的初中歷史教學中離不開歷史教師的積極鼓勵和評價。以初中歷史課程《經(jīng)濟大危機》一課為例,教師需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來認識和思考1929至1933 年之間我國發(fā)生的經(jīng)濟大危機產(chǎn)生的原因、影響以及百姓的艱難等問題,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劃分的小組積極地探索肯定態(tài)度、認知方式以及探究收獲,每個小組的學生都有其自身的長處和優(yōu)點,教師可以通過評語、眼神以及動作給予學生積極的鼓勵,充分滿足學生的情感需求。
初中歷史教學可以從多個方面以及角度來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能夠共同參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jù)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分組,利用小組的形式來展開教學,利用小組合作模式,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相互探討、相互幫助、共同扶持、共同進步,營造良好的歷史課堂小組學習氛圍,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中組織一些小型的學習競技比賽,讓學生對歷史的學習充滿期待與熱情,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便能夠逐漸的體會到團隊的協(xié)作的意義,并不斷地提高自身團隊責任感。
參與式教學主要的目的便是讓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中,讓學生能夠有實踐、嘗試的機會,同時讓學生樹立學習自信心,這樣才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與綜合素養(yǎng)。所以教師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還可以讓學生有著嘗試的機會,這樣才能夠提高學生的參與能力,擺脫傳統(tǒng)教學中的枯燥無味,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實現(xiàn)多元化評價,是實現(xiàn)學生參與式教學的重要收尾環(huán)節(jié)。作為參與式教學,更多的關注到是學生學習的過程,而非學生最終的一個答案——當然,歷史學科所謂的“答案”也就是記憶與背誦,歷史知識駁雜,單純地依賴于記憶很難掌握全部知識,但是這個過程中體現(xiàn)出的學生的參與意識、人文思考等,才是最為珍貴的。實現(xiàn)多元化評價,就是要對學生學習的整個過程的評價,評價可以通過學生自主評價、小組內(nèi)互評、教師的總結性評價等多個方面展開;而評價內(nèi)容也不局限于最終的結果,還可以包括,學生參與的興趣、積極性,能力,包括學生在進行討論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思維邏輯性、語言組織能力等,全都是教學關注點所在。
學生主體參與需要教師精心設置,優(yōu)化課堂教學,巧妙選擇參與途徑并結合實際的原則。初中歷史教學是一門很大的學問。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碌碌無為是庸人所為,奮發(fā)圖強才是智者之舉。作為教師要不斷探索教學規(guī)律,與時俱進,以符合新課標“學生成為課堂活動的主角”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