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兆陽 2 盧可
(1 吉林大學實驗室與設備管理處,吉林 長春 130012;2 吉林大學化學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簡單來講,所謂的“實驗室生物安全”其實指的是,在生物實驗室中的某些生物因子,對人、環(huán)境和社會造成的危害亦或是潛在危害,“生物安全防護”則是指在實驗操作過程中亦或是課堂實踐教學過程中,通過采取一系列防護措施確保人、環(huán)境和社會安全防護目的達成的一種綜合行為。經大量調研數據分析可知,實驗室生物安全級別較低、安全設施較少、安全意識較弱以及人員流動性大是高校生物實驗室的顯著特點,對于從事醫(yī)學、生命科學學科教學和研究的院校而言,實驗室是課程教學的重要場所,按照國家GB19489-2004《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中的相關規(guī)定,嚴格的管理制度、標準化的生物安全管理體系、安全設備以及個體防護裝置是實驗室生物安全防護的重要內容。
從某方面而言,生物安全小組需由七名具備高度責任心以及專業(yè)實驗室管理知識的技術骨干組成,但縱觀在當前安全防護過程中,小組人員自身知識儲備能力不足現象也十分普遍,在后期安全防護過程中各項工作的開展難以落實到位,長此以往增加了各種安全隱患的發(fā)生。除此之外,高校實驗室在進行生物安全防護過程中,還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維護管理制度,由此在確保各項管理工作有效落實的同時,切實保障師生安全,可目前來看,管理制度不規(guī)范、不合理現象較為嚴重,生物安全防護工作難以有序開展,師生人身安全受到了嚴重威脅。
在進行生物實驗室安全防護過程中,專業(yè)防護隊伍的缺失是影響實驗室生物防護成效的重要因素,就目前來看為從根本上增強實驗室突發(fā)事件的處理能力,規(guī)避突發(fā)性生物安全事故的發(fā)生,建立健全完善的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組織體系,由相關學院領導牽頭,各實驗室主任為核心確定實驗室生物安全應急方案,確保相關人員明確自身工作職責,并且在日常防護過程中能根據存在的潛在隱患,對問題進行及時處理,由此切實保障師生人身安全。除此之外,在體系構建過程中,高校實驗室管理人員需明確管理體系構建的目標,是預防傳染性微生物感染個體、防止微生物材料離開實驗室而造成環(huán)境污染以及預防生物恐怖攻擊,在進行生物安全方針和管理目標制定時,安全小組需協(xié)助落實管理的人員進行監(jiān)督、反饋和錯誤糾正。
目前來看,高校實驗室作為重要的教育教學場所,各項教學活動亦或是實驗開展都需在此環(huán)境中進行,但通過上述分析可知,在以往生物安全防護過程中,實驗室缺乏系統(tǒng)化的生物安全風險評估體系,在進行生物安全防護時難以確保各項防護工作的有效落實,長此以往在影響防護作業(yè)質量和效率的同時,師生人身安全受到了嚴重威脅。為從根本上規(guī)避上述問題的發(fā)生,在進行安全防護過程中,建立健全完善的高校實驗室生物安全風險評估是十分必要的。在進行生物安全風險評估建設過程中,一方面高校需詳細記錄當前實驗室的各種菌株、有毒物品、易燃易爆物品,并對感染途徑、存在狀態(tài)亦或是預防措施進行闡述;另一方面高校生物實驗室還需根據現階段實驗室現狀,建立健全完善的安全防護管理制度,在規(guī)范管理人員管理行為的同時,從源頭進行防微杜漸,以避免各種安全事故的發(fā)生。
高校學生作為實驗室的操作者,其自身生物安全防控意識水平的高低,對生物安全防護工作質量和效率具有重要影響,換言之為確保實驗室生物安全防護工作落實到位,現階段高校需加強對學生生物安全教育和培訓力度,并且在不斷完善和優(yōu)化人員準入制度的同時,確保實驗室生物安全。在進行實驗室生物安全防護教育培訓過程中,實驗室生物安全緒論、各種化學品和放射性物質的生物安全、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臨床實驗生物安全、基因工程生物安全等是主要的授課內容,從某方面而言在進行授課時,為確保授課預期目標的實現,教育工作者需采取分層次、分階段的授課模式,以此在不斷強化人員自身生物安全防范意識的同時,確保生物安全防護工作的順利有序開展。
在信息化產業(yè)時代背景下,多媒體技術作為高校教育教學活動開展的重要載體,在改善傳統(tǒng)應試教育教學不足的同時,也從根本上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認知規(guī)律,最終為預期教育教學目標的達成奠定了良好基礎。目前來看為從根本上改善當前實驗室生物安全防護作業(yè)現狀,根據我校教學和科研特點,結合國家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形勢和要求,創(chuàng)建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網頁,營造一個人人關注生物安全的氛圍也是十分必要的。
簡而言之,高校生物實驗室作為重要的教學場所,為確保生物安全防護工作的有效落實,高校必須更新教育理念,增強防范意識,強化生物安全防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