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彩蓮
近幾年,大學生的德育問題頻發(fā),究其原因是不重視私德教育而導致公德意識也缺失。因此,不少高校專家呼吁要把私德教育放在與公德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私德教育也要從娃娃抓起。清華大學原副校長謝維和教授強調(diào),要把中小學生私德的培養(yǎng)或養(yǎng)成循序漸進地推廣到公德。
一、私德的內(nèi)涵解讀
私德和公德一樣,都屬于道德范疇。雖然我國私德建設(shè)歷史悠久,但是到目前還沒有明確的定義。先秦儒家認為“利己、利親”是私德的內(nèi)涵;梁啟超先生是中國首位明確提出“私德”概念的人,他認為“人人獨善其身”為私德;清華大學原副校長謝維和教授認為:私德是個人自處的德行,也是個人對待其他個人、處理與其他個人關(guān)系的道德,是個人的品德、修養(yǎng),是個人立身處世的根本。梁、謝兩人的觀點一致,謝教授的解釋立足于立德樹人的邏輯與實踐,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個人層面的誠信、友善高度一致。
二、小學生私德培育的范疇和意義
知恥、文明有禮、愛自己和家人、愛親戚和朋友、友好相處、言行一致、誠實守信、體諒包容、自尊自律等都是個人良好的品德和修養(yǎng),都屬于小學生的私德范疇,也是社會公德的基礎(chǔ)。
通過私德的培育可以提升學生的個人修養(yǎng),形成良好的習慣,再通過自身的修養(yǎng)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舉止,提高個人自律性。小學生私德的培養(yǎng)成能夠促進其公德的成長,進而影響他人,促進他人道德的提升和社會健康的發(fā)展,養(yǎng)成良好的美德。
三、小學生私德缺失的現(xiàn)狀
然而,在小學的校園里,還存在學生取笑別人的短處或缺陷、在同學的背后貼上標有“白癡”之類字樣的字條等不文明的行為;不少學生待人缺乏禮儀,不能友好、友善相處,甚至吵架、打架;另外,中、高年級學生還存在考試作弊和抄襲作業(yè)的現(xiàn)象,部分學生有錯未能虛心改過,言行未能一致等等,這些都是私德缺失的表現(xiàn)。
四、小學生私德培育的路徑
因此,學校要把小學生個人私德的培育放在與社會公德培育同樣重要的位置。小學生的私德培育要結(jié)合他們的年齡特點、認知規(guī)律和教育規(guī)律,把小學生私德培育的內(nèi)容分場域、按學段以遞進的層次銜接,優(yōu)化結(jié)構(gòu)分主題落實。
(一)私德培育的路徑一:以主題活動、學科課堂為私德培育的現(xiàn)場
主題活動和學科課堂是小學生私德培育的主要路徑。
1.低年級。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可以把“入學禮”作為私德的培育現(xiàn)場,以基本禮儀為主題,進行人生私德的第一課:學習友善的微笑、感謝的鞠躬禮、贊美的大拇指,與人為善,彬彬有禮;在班會課中,以案例為載體,滲透愛自己和家人、愛親戚和朋友;利用處理學生向老師“告狀”事件的契機,培育同伴之間要友好相處、協(xié)商互讓、換位思考的個人品德;利用德育教科書中一年級上冊第3單元“別傷著自己”“早睡早起”“玩得真開心”,二年級上冊第1單元“假期有收獲,周末巧安排”的教學來向?qū)W生們滲透自律意識,“引導他們扣好人生的第一??圩印?。
2.中、高年級。有了低年級的目標落地,到了中年級就可以把誠實守信、體諒包容作為學生私德培育的目標。首先要結(jié)合身邊的案例使學生理解誠信的內(nèi)涵包括誠實和守信,是個人對他人要做到真實無欺、信守諾言。
大部分小學生對學習的目的不明確,有的學生認為學習是為了高分就可以得到表揚,帶有明顯的功利性,有的學生認為是為父母而學習,還有的學生認為是為了老師而學習。到了高年級,就可以以“學習為誰?”為主題以辯論會的形式展開,以“為己”和“為他”作為正反兩方。讓學生在辯論中明確學習不是為了顯擺,更不是為了他人,而是為了自己,為了領(lǐng)悟和理解做人做事的道理,為了可以用學到的知識來不斷改變自己、完善自己,從而讓學生從小明確“學以為己”的目標。
(二)私德培育的路徑二:關(guān)照個體內(nèi)心,重視主體地位
魯迅先生認為,小時候要把他當人看,長大了才能成人。同樣是學生的“告狀”,有的老師是不問原因就不耐煩地訓斥學生,讓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傷害,甚至會產(chǎn)生“老師偏心”等不良想法,使他失去了自主感受的權(quán)利。而有些老師則是耐心地傾聽,讓“告狀”的學生把話說完,在讓他感受到了老師的重視,老師也了解了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此時再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相關(guān)品德的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學生的內(nèi)心從小到大都能夠得到關(guān)照,那么他的私德一定可以得到很好的成長。
(三)私德培育的路徑三:家校協(xié)同,營造良好育人環(huán)境
父母的角色決定了小學生的道德信念深受父母的影響。因此,學校在利用道德講堂對學生進行私德教育的同時,還要通過家長學校對家長進行相應(yīng)私德理論培訓,指導家長教育子女形成良好私德的方法,讓家長有意識地在親子活動中滲透私德教育,與學校的教育形成合力,提高私德培育的有效性。
總之,只要學校通過合適的路徑,持之以恒地在學生不同的成長階段給予合適的私德培育,就能把教育轉(zhuǎn)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使他們成為嚴守私德、遵守公德的好公民,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w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