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荒田
今天值得記下的是“呼喊”,幾個小時內(nèi)發(fā)生了四次。
第一次是午前,我站在屋內(nèi)二樓的落地窗前。極目處是大海,近處是綠化帶。陸續(xù)有人走過,跑過,都戴口罩。一對中年同胞一邊說說笑笑,一邊從北往南疾行,他們前頭是一只興沖沖的拉布拉多犬。這種組合的美滿是沒有疑問的。忽然,狗兒在一叢灌木前停下,主人當(dāng)然知道它要辦什么事。我親眼看著,它把一段糞便排出。隨即,他們繼續(xù)前行。我大聲叫:“喂……”盡管距離七八米,且發(fā)自高處,但他們不但聽到,且立刻曉得我的意思——可惜太遠(yuǎn),我看不清其臉色。他們停步,女士急忙打開男士手提的挎包,拿出一個塑料袋,回過頭,把“后事”處理好。男士和狗在不遠(yuǎn)處等候。我連忙隱在窗簾后,免得他們又不好意思一次。這種事,點到即止為宜。
午后出門,目的地是離家三到五個街區(qū)的商鋪,只需步行十多分鐘。在這里住了二十多年,只要人在舊金山,一天至少去一次,但居家抗疫以來,兩個月沒涉足了。一樣的招牌、格局,老板、店員、購物者,熟面孔多得是,但恍如隔世。人一律戴口罩。偶見駕貨車的墨西哥男子,下車卸貨時不戴,大家怒目而視。廣式茶樓的老板娘,在點心柜旁低聲下氣地侍候買外賣的客人,放在過去,這個時間段,她風(fēng)風(fēng)火火地穿梭在茶桌間。
走進(jìn)此前不知去了多少次的雜貨店,以閃電戰(zhàn)的姿態(tài),實踐“放進(jìn)籃里就是菜”哲學(xué)——蘿卜、紹菜、芥菜、韭菜、秋葵、香蕉……為執(zhí)行“社交距離”,收款臺前加設(shè)一張闊桌子。花了將近30塊,開銷相當(dāng)于過去的七八倍——區(qū)別在于:從前是一個星期的分量,如今是一天(不排除漲價因素,但不十分明顯)。最后,我提著堆得山滿的手提袋,離開。
走進(jìn)另外一家,買了一只螃蟹。出門時,一女士高聲喊:“先生,掉東西了!”我掉頭看,知道她指的是我。原來,一扎韭菜從我的口袋溜出來。我急忙道謝,撿回。
在人行道上走。一女子在后面喊叫:“先生,是不是你的?”我回頭,她拿著一張鈔票。這一刻前的三秒鐘,一位路過的女士對拿鈔票的女士呼喊:“喂,是人家掉的。”拿著鈔票的女士對我說:“不知道是誰的,在地上?!蔽颐靼琢?,剛才購物,我沒把找回的鈔票放好,走路時從褲袋里掉下,走在后面的女士彎腰拾起,未必沒有收歸己有的念頭,但被路過的同胞抓個正著。才一塊錢,誰也不在乎,但有不錯的戲劇性效果。我接過鈔票,向她恭敬地道謝。
“四次呼喊”,都有思考的價值。提醒我撿起韭菜的女士,是出于好心。路過的女士,是出于正義感。這兩次固不論。另兩次稍曲折一些。遛狗者是知道規(guī)矩的,否則就不會隨身帶上塑料袋,更不會做賊心虛,聽到一聲呼喊便就范。撿鈔票的女士也如此。呼喊產(chǎn)生的都是好結(jié)果。我和她們,無一例外地是成熟的普通人,知道大道理,但也常常由于懶惰,由于自私,由于無人監(jiān)管,而不按大道理行事,但都馬上糾正。人間的可愛,恰在這微妙的“糾葛”中。
為了這些充滿溫暖的呼喊,心情比天氣更加清爽。路過街角鄰居的前院,上百朵恣肆開放的紫矮牽?;?,都一邊倒地傾向人行道,我把它們幻想成為張開胳膊向我撲來的孫女——她們兩個多月沒來了。
摘自《今晚報》
圖/陳明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