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新梅
近些年我們發(fā)現(xiàn),入園的孩子對新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越來越強,生活自理能力卻越來越弱。對于幼兒園的孩子來說,勞動就是自我服務和適當?shù)貫樗朔?。家長可從以下幾方面來指導孩子參與日常的家庭勞動,增強孩子的自理能力。
一、營造氣氛,激發(fā)勞動興趣
家長要有意創(chuàng)設(shè)與勞動有關(guān)的情境,讓勞動成為孩子另一種形式的玩耍,以此激發(fā)孩子對勞動的濃厚興趣。如“每日家務達人行動”,鼓勵孩子參與擇菜、分碗筷等力所能及的事,樹立樂意為家人服務的意識,并在爭做家務達人的游戲中,獲得自豪感;“我是培養(yǎng)師”,在家庭中種菜、長花、養(yǎng)寵物,讓孩子參與澆水、拔草、照顧小動物進食、清理籠舍等活動,增強孩子的責任心;“志愿者活動”,鼓勵孩子參加社區(qū)垃圾分類等義務勞動,培養(yǎng)“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好品質(zhì)……
二、根據(jù)實際,制定勞動清單
當孩子對勞動有了一定興趣時,家長應敏銳地捕捉到孩子的“會”與“不會”,這時家長可根據(jù)自家孩子的年齡特點、實際情況,因人而異地制定適宜的家務勞動清單。建議如下:
小班孩子(3-4歲):仔細地刷牙、洗手,正確使用馬桶,認真地澆花,收拾自己的玩具,喂寵物,根據(jù)要求取東西,睡前幫媽媽鋪床,如拿枕頭、被子等,幫助媽媽把疊好的干凈衣服放回衣柜,把自己的臟衣服放到洗衣籃里。
中班孩子(4-5歲):熟練掌握前一階段要求的家務,幫助備餐(從幫家長拿碗筷開始,慢慢讓孩子幫忙擺盤子),飯后把臟的餐具放回廚房,正確疊好不同的衣服放回衣柜,自己準備第二天要穿的衣服。
大班孩茅(5-6歲):熟練掌握前兩個階段要求的家務,鋪床/換床單(從幫媽媽把臟床單拿走,并拿來干凈的床單開始),自己準備第二天穿的衣物、鞋和去幼兒園用的所有物品,自己收拾房間,練習自己淋浴、擦身、換衣。
三、正面引導,形成勞動習慣
孩子們都會有情緒化的時候,有時會拒絕勞動,家長不要就此放棄,不妨用這些小策略來正面引導孩子。
1.請求幫忙
家長可以用孩子容易接受的說法引導孩子做家務:“寶貝,媽媽正在洗衣服,你可以幫媽媽把桌子擦一下嗎?”這樣的請求會讓孩子認為擦桌子是幫媽媽的忙,而不是媽媽命令我才去做的,逐漸讓孩子養(yǎng)成幫助別人的習慣。
2.給予選擇
孩子不愿意參與家務的時候,家長可以出個選擇題:“寶貝,有兩個小任務,你是愿意掃地還是愿意擇菜?”這時孩子的注意力會轉(zhuǎn)移到選擇上面,從而快樂地做出決定。
3.適當示范
家長可以先做出示范,然后陪孩子一起做,最后讓孩子自己做。如果孩子想按他自己的方法去做,也不要阻止他,鼓勵他去嘗試,再讓他比較一下兩種方法哪一種更好,最終愉快地習得自理的技能。
有些家長在孩子參與家務活動后,會給予一定的獎勵,如,給孩子獎勵一個玩具,買點好吃的,等等,這種方式未嘗不可,但應適可而止,不能讓孩子形成為了獎勵而勞動的習慣。其實父母可以給他一個微笑、一個擁抱或一聲“謝謝”,在孩子能聽到的范圍之內(nèi)告訴別人:“我家的孩子真能干,會為我們分擔一些家務事,真正像個家庭小主人?!边@都是很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