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杰
摘要:對于二語學習者而言,語言水平相近但口語水平差異較大的現(xiàn)象十分常見。本研究通過比較韓國高水平漢語學習者內(nèi)部及其與漢語母語者之間的敘述性口語的停頓特征,來考察造成高水平漢語學習者內(nèi)部口語水平差異及影響其向漢語母語者口語水平進一步發(fā)展的停頓原因。研究結(jié)果表明停頓頻率和流利停頓特征的使用差異是造成高水平漢語學習者口語水平差異的主要停頓因素;而停頓時長和形式非流利停頓這兩項特征的化石化會影響高水平漢語學習者進一步向漢語母語者的口語水平發(fā)展。以上結(jié)果將對高水平漢語學習者口語水平的全面提升、漢語教學和漢語學習提供一定借鑒。
關(guān)鍵詞:敘述性口語表達;母語者;漢語學習者;口語水平;停頓特征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20.11.041
中圖分類號:H195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1—1580(2020)11—0177—05
一、引言
語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是包括聽、說、讀、寫在內(nèi)的綜合表現(xiàn)能力。受個體差異、社會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二語學習者這四項子能力的發(fā)展并不平衡。直接體現(xiàn)為在大型標準化考試(如HSK,CET-4、6,IELTS,TOEFL)中取得同一等級語言水平證書的考生,各分測驗的成績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這一現(xiàn)象已經(jīng)引起包括語言測試、二語習得領(lǐng)域?qū)W者們的關(guān)注(王希竹,2018)。流利的口語表達一直是第二語言學習者學習一門外語的基本目標之一,然而與寫作相比,口語具有的線性、轉(zhuǎn)瞬即逝的特點使得二語學習者要實現(xiàn)口語的流利表達更加困難,語言水平與口語水平不平衡的現(xiàn)象更為常見,因此口語表達的流利程度對衡量二語學習者的語言表達能力具有更強的指向性。停頓(pause)是自然言語交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評價學習者口語流利程度的重要指標(陳默,2014;Eisler,1968;Peltonen,2018),停頓的恰當與否直接影響聽者對言者口語流利程度的判斷。
二、研究背景
鑒于停頓對二語學習者口語流利程度評價的重要性,國內(nèi)外不少學者對不同母語背景的二語學習者的敘述性口語停頓特征進行了比較研究,但研究結(jié)果卻未達成一致。在時長和頻率上,Lennon(1990)及Riazantseva(2001)分別對不同水平的德國英語學習者和俄羅斯英語學習者的口語停頓特征進行了研究,研究結(jié)果均表明語言水平與停頓時長、停頓頻率成反比,即語言水平越高,停頓時長越短,停頓頻率越低。而蔣長剛(2019)在針對中國英語學習者的對比研究中卻發(fā)現(xiàn)停頓時長、頻率在不同二語水平下呈非線性的波動趨勢。停頓位置上,在Deschamps(1980)針對法國英語學習者及Wood(2001)針對加拿大英語學習者進行的停頓特征對比研究中,研究結(jié)果均表明本族語者與流利二語學習者的停頓傾向于出現(xiàn)在句末、分句邊界和句內(nèi)可分割成分之間,而非流利學習者的停頓大多在句內(nèi),甚至短語內(nèi)這一特點。另外高瑩、樊宇(2011)和馬冬梅(2014)在對英語專業(yè)學生與英語本族語者的比較研究中也得到了類似的結(jié)論。但是廖海燕(2009)通過考察三類英語水平的中國英語學習者口語停頓特征卻發(fā)現(xiàn)不同語言水平下兩類停頓的位置并無明顯差異。以上研究的實驗范式雖然相近,但研究結(jié)果卻存在一定的出入,這足以說明不同被試群體口語停頓特征的差異并不恒定。
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研究領(lǐng)域,敘述性口語停頓特征的比較研究相對較少。與此同時,雖然韓國留學生在我國留學生總數(shù)中占有相當高的比例,但是目前針對韓國漢語學習者的敘述性口語停頓特征的專門研究卻十分缺乏。僅有的以韓國漢語學習者為研究對象,并且涉及口語停頓特征分析的研究均采用朗讀范式進行研究(周巧巧,2018;俞丹微,2015;王冰,2015),而朗讀和實際的口語產(chǎn)出存在較大差異,后者涉及更復(fù)雜的詞匯提取、句子整合等言語加工過程,因此基于口語朗讀實驗的研究結(jié)果并不一定完全適用于敘述性口語。所以我們有必要再對韓國學生的敘述性口語停頓特征進行進一步探索。考慮到高水平漢語學習者的口語水平與語言水平不匹配的現(xiàn)象更加特殊,本研究以漢語母語者的口語語料作為參照,通過全面比較高水平漢語學習者內(nèi)部及其與漢語母語者之間的敘述性口語的停頓特征,考察造成高水平漢語學習者內(nèi)部口語水平差異及可能影響高水平漢語學習者向母語者口語水平進一步發(fā)展的停頓原因。借此對漢語學習者口語水平的全面提升、漢語教學和漢語學習提供建議。
三、研究過程
(一)語料選取及分組
本研究選擇參加2010年10月HSK(高等)考試的韓國考生的口語語料進行分析。為保證語料內(nèi)容的一致性和連貫性,本研究僅針對測試題目“請你給中老年人提供保養(yǎng)身體、延年益壽的養(yǎng)生方法”的口語表達部分進行分析。我們從韓國考生中隨機抽取口語成績低于65分和高于85分的考生各15名,并將其分別定義為低口語水平組和高口語水平組。同時我們選擇15名普通話水平為二級甲等的漢語母語者作為對照組。此外,為了營造與HSK考試相同的產(chǎn)出環(huán)境,漢語母語者均被要求在看到題目后的3分鐘內(nèi)作答并進行實時錄音。
(二)數(shù)據(jù)收集
本研究對30名韓國考生及15名漢語母語者的HSK口語考試語料的停頓特征進行了標注和統(tǒng)計,具體步驟如下:首先,采用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開發(fā)的“訊飛聽見”軟件對語料進行文本轉(zhuǎn)錄,45份口語錄音轉(zhuǎn)錄為共6076字的文本文件;其次,使用Adobe audition軟件對每份文本中大于等于0.3s的停頓時長、次數(shù)進行統(tǒng)計,停頓時長用“()”表示,如“……的方法(0.654)我(0.324)現(xiàn)在……”表示為此片段共有兩處停頓,時長分別為0.654秒和0.324秒。本次實驗所使用的口語語料總停頓時長為383.17秒,總停頓次數(shù)為2196次。最后,根據(jù)停頓位置的指標要求再對口語語料的各停頓位置分別進行次數(shù)統(tǒng)計。
(三)結(jié)果及分析
根據(jù)以往研究經(jīng)驗,本研究也采用停頓頻率、停頓時長、停頓位置這三類指標來考察韓國高水平漢語學習者內(nèi)部及其與漢語母語者之間停頓特征的異同。由于我們收集到的數(shù)據(jù)總體呈非正態(tài)分布,且各組間差異顯著,故采用克—瓦氏單向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 H)這一非參數(shù)檢驗方法來對不同口語水平考生敘述性口語的停頓特征進行分析。
1.停頓頻率
停頓頻率表示口語產(chǎn)出中每百音節(jié)的停頓次數(shù),計算公式為:停頓頻率=停頓次數(shù)/音節(jié)總數(shù)×100。各口語水平的停頓頻率差異結(jié)果如下。
如表1所示,口語水平越高,百音節(jié)停頓次數(shù)越少。其中高口語水平漢語學習者及漢語母語者內(nèi)部使用的停頓頻率差異較小,較為穩(wěn)定;而低口語水平學習者內(nèi)部的差異較大,不太穩(wěn)定??恕呤蠁蜗蚍讲罘治鼋Y(jié)果表明,在0.05的置信區(qū)間上,不同口語水平漢語學習者在停頓頻率的使用上存在顯著差異(H=24.329,p<0.0005)。為了解具體哪兩組的停頓頻率存在差異,我們對其進行了兩兩比較,結(jié)果詳見表2。
如表2所示,采用Bonferroni法校正顯著性水平的事后兩兩比較發(fā)現(xiàn),在0.05的置信區(qū)間上,漢語學習者內(nèi)部高、低兩口語水平考生的停頓頻率差異顯著(p=0.003),低口語水平漢語學習者與漢語母語者的停頓頻率也存在顯著差異(p<0.0005),但高口語水平漢語學習者與漢語母語者之間停頓頻率的差異并不顯著(p=0.339)。此結(jié)果說明隨著口語水平的提升,韓國漢語學習者的敘述性口語的停頓頻率特征得到了顯著發(fā)展。
2.停頓時長
口語產(chǎn)出中的停頓時長既包括平均停頓時長,也包括實際停頓時長。前者用于考察不同口語水平考生之間的整體差異,后者用于分析不同水平考生的實際使用偏好。平均停頓時長的計算公式為:平均停頓時長=停頓總時長/停頓次數(shù)。停頓時長的單位均為秒。接下來我們先對各口語水平考生的平均停頓時長進行分析。
如表3所示,考生的口語水平越高,平均停頓時長越短,其中低口語水平漢語學習者的組內(nèi)差異較大,停頓時長的使用不太穩(wěn)定;而高口語水平漢語學習者及漢語母語者的組內(nèi)差異較小,使用較為穩(wěn)定??恕呤蠁蜗蚍讲罘治鼋Y(jié)果表明,在0.05的置信區(qū)間上,不同口語水平考生的平均停頓時長差異顯著(H=18.894,P<0.0005)。因此為進一步了解具體哪兩組的平均停頓時長存在差異,我們也對其進行兩兩比較。結(jié)果詳見表4。
如表4所示,采用Bonferroni法校正顯著性水平的事后兩兩比較結(jié)果表明,在0.05的置信水平上,漢語學習者內(nèi)部高、低兩口語水平之間的平均停頓時長差異不顯著(P=0.165),低口語水平學習者與漢語母語者之間平均停頓時長的差異顯著(P<0.0005),高口語水平學習者與漢語母語者之間平均停頓時長的差異也顯著(P=0.047)。此結(jié)果表明韓國漢語學習者的平均停頓時長特征并未隨著口語水平的提高而出現(xiàn)明顯發(fā)展。
考慮到口語產(chǎn)出的平均停頓時長僅能反映不同口語水平考生的整體差異,為了更清楚地觀察不同口語水平考生停頓時長的實際使用分布或使用偏好,我們參考廖海燕(2009)的研究范式對各口語水平下每名考生所使用的停頓時長分區(qū)間進行統(tǒng)計。具體結(jié)果詳見表5。
如表5所示,停頓時長在0.3~0.6s區(qū)間內(nèi),母語者使用的停頓次數(shù)最多,為522次,約占其停頓使用總次數(shù)的74.25%;低口語水平學習者使用的停頓次數(shù)最少,共355次,約占其所用停頓總次數(shù)的45.05%,同時高口語水平學習者在停頓次數(shù)和使用比率上與低水平學習者間的差異相對較小。在停頓時長大于等于1.8s的區(qū)間內(nèi),低口語水平學習者使用的停頓次數(shù)最多,共60次,約占其停頓使用總次數(shù)的7.61%;母語者使用的次數(shù)最少,總共7次,占其停頓使用總次數(shù)的1.00%,此區(qū)間內(nèi)高口語水平學習者的使用次數(shù)及占比與母語者之間的差距相對較小。在0.6~1.8s這段停頓區(qū)間內(nèi),母語者的停頓使用次數(shù)也均為最少(98、40、16、17),占比均為最低(13.94%、5.69%、2.28%、2.42%),而高口語水平學習者的停頓次數(shù)雖多低于低口語水平者,但是在使用占比上不分上下。從以上各口語水平考生停頓時長的使用偏好的分析結(jié)果中可以看出:母語者更傾向于使用短時停頓,漢語學習者尤其是低口語水平的學習者往往使用較多的長時停頓。
3.停頓位置
于二語學習者而言,說話時是否能在正確、恰當?shù)奈恢猛nD往往預(yù)示著他們對產(chǎn)出的句法結(jié)構(gòu)和意義結(jié)構(gòu)的把握程度。所以對二語學習者口語產(chǎn)出中停頓位置的考察也十分重要。停頓分為語法停頓、邏輯停頓、生理停頓及心理停頓四種類型,其中“語法停頓是停頓體系的核心,是深層句法結(jié)構(gòu)在表層語音形式上的投射”(葉研、薛紅,1989)。因此我們以語法停頓分類為基礎(chǔ),根據(jù)停頓位置是否恰當先將語法停頓分為流利停頓和非流利停頓兩類。其中流利停頓即句法交界停頓,主要用于標記詞、短語、句子、句群等。在本研究中流利停頓包括詞間、短語間停頓和句間停頓。非流利停頓即非句法交界停頓,是造成學習者口語表達不流利的重要因素。在本研究中非流利停頓包括詞、短語內(nèi)停頓。
此外,考慮到言語產(chǎn)出過程中“非流利停頓往往與重復(fù)、修正等形式非流利現(xiàn)象相伴而生”(Cenoz,1998),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聽者對言者口語產(chǎn)出的整體感知。同時在漢語水平考試這種高風險考試環(huán)境下,考生口語產(chǎn)出中的重復(fù)、修正現(xiàn)象不僅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學習者口語產(chǎn)出中的困難,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由于無法對考生進行即時性的回顧訪談(retrospective interview)而主觀猜測其停頓時的心理活動的弊端。因此本研究將這種由修正或重復(fù)造成的,緊挨著詞或短語出現(xiàn)的形式非流利停頓作為對詞、短語內(nèi)部的語法非流利停頓的補充。各口語水平停頓位置的使用占比結(jié)果詳見表6。
由表6可知,在語法停頓條件下,詞、短語間停頓和句間停頓的使用比例在各個口語水平上均較高,而詞、短語內(nèi)非流利停頓均為最低,說明在長時間的漢語學習過程中,詞匯、句法知識的積累對停頓的正確習得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流利、非流利停頓的總體使用比例上,研究結(jié)果呈現(xiàn)出口語水平越高,流利停頓的使用占比越高、非流利停頓的使用占比越低的特點。這一結(jié)果符合我們對口語表達流利度的一般認知。在流利停頓條件下,隨著口語水平的提高,詞、短語間停頓的使用占比逐漸降低,句間停頓的使用占比逐漸提高。其中低口語水平學習者的句間停頓的使用占比及次數(shù)明顯低于另外兩組,而詞、短語間停頓的使用占比略高于另外兩組??紤]到在對語料進行標注的過程中學習者產(chǎn)出的短語以雙音節(jié)數(shù)量短語為主,較為單一。我們有理由認為低口語水平的漢語學習者由于缺乏一定的“語塊意識”,其口語產(chǎn)出中更易出現(xiàn)“蹦詞現(xiàn)象”,從而影響了口語的流利表達。而高口語水平學習者的“語塊意識”較強,能夠像母語者一樣注重口語產(chǎn)出的整體連貫性和表達意義的完整性,因此與低口語水平的學習者相比,高口語水平學習者口語表達中句子的產(chǎn)出數(shù)量明顯更多,聽感上也更加流暢。
在非流利停頓條件下,兩種停頓類型的使用比例均隨著口語水平的升高而降低。在詞、短語內(nèi)停頓的條件下,各口語水平的使用占比差異不大,此結(jié)果進一步說明了語言知識對口語停頓位置正確習得的影響。而在形式非流利停頓條件下,無論是在使用次數(shù)還是使用比例上,學習者與母語者之間的差異均不小。這說明雖然學習者口語產(chǎn)出中的語法停頓特征隨著口語水平的提高得到了發(fā)展,即詞、短語間停頓的使用逐漸減少,句間停頓的使用逐漸增多。但是由于漢語學習者并未達到母語者對詞匯知識的加工深度和運用程度,因此在某些詞、短語的選擇上仍舊出現(xiàn)明顯的猶豫現(xiàn)象。
四、結(jié)論與建議
本研究從停頓頻率、停頓時長、停頓位置分布三個方面考察了韓國高水平漢語學習者內(nèi)部及其與漢語母語者之間的敘述性口語產(chǎn)出的停頓特征異同,得到如下結(jié)果:口語水平與停頓頻率成反比,高口語水平學習者向漢語母語者的使用特征發(fā)展;口語水平與平均停頓時長成反比,高口語水平學習者并未呈現(xiàn)向母語者使用特征發(fā)展的趨勢。同時漢語學習者傾向于使用長時停頓,母語者更傾向于使用短時停頓;不同口語水平考生停頓位置的使用分布存在差異。在流利停頓條件下,隨著口語水平的提高,詞、短語間停頓的使用占比逐漸降低,句間停頓的使用占比逐漸升高,且高口語水平學習者向漢語母語者的使用特征發(fā)展。而在形式非流利停頓條件下,隨著口語水平的提高,學習者的這一特征并未發(fā)生明顯變化,且與母語者之間存在明顯差異。
總的來說,停頓頻率、流利停頓的使用差異是導致韓國高水平漢語學習者口語水平呈現(xiàn)差異的主要停頓原因。而漢語學習者停頓時長、形式非流利停頓的使用特征并未隨著口語水平的提高而得到發(fā)展,可能出現(xiàn)了化石化(fossilization)現(xiàn)象,因此這兩個停頓特征最終有可能影響學習者向母語者口語水平的進一步發(fā)展。
從以上研究結(jié)果中可以看出若想縮小漢語學習者內(nèi)部口語水平的差距可以通過低口語水平漢語學習者自身有意識地控制、策略性地減少非必要停頓產(chǎn)出,增加口語表達的語流長度,以及教師增加課堂教學中詞匯搭配訓練的強度,并為學生的句子產(chǎn)出練習提供專門的、有針對性的指導而實現(xiàn)。而根據(jù)研究結(jié)果我們也發(fā)現(xiàn)對于高水平漢語學習者來說,語言知識已經(jīng)不是阻礙其口語流利性發(fā)展的首要因素,停頓時長和形式非流利停頓這兩個特征所映射出的學習者語言運用能力的不足才是影響高水平漢語學習者口語流利性向母語者水平進一步發(fā)展的主要原因。以教學和學習角度為例,留學生漢語學習的主要途徑是課堂教學,但是口語課堂訓練的重點為發(fā)展表達的準確性,口語流利性并未受到重視,因此一旦學習者有將所學知識運用于現(xiàn)實交際的需要時就會倍感壓力,這導致漢語學習者自身不愿開口與人交談。另外,學習者通常采用識記詞匯表的方式積累詞匯知識,由于缺乏情境性,這種學習方式并不利于學習者實現(xiàn)詞匯知識的深層加工。基于以上分析,我們認為對于高水平漢語學習者而言,實現(xiàn)口語水平的質(zhì)的發(fā)展不僅需要從心理上對學習者進行疏導,幫助其克服交流障礙。強化情景教學法的應(yīng)用及營造良好的課堂互動環(huán)境也十分重要。
[參考文獻]
[1]陳默. 美國留學生漢語口語產(chǎn)出的流利性研究[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2(02).
[2]高瑩,樊宇.基于語料庫的中美大學生口語敘述中停頓現(xiàn)象比較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1(04).
[3]蔣長剛,戴勁.英語專業(yè)學生口語流利性的多維度和測量研究[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9(02).
[4]繆海燕.第二語言口語非流利產(chǎn)出的停頓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9(04).
[5]馬冬梅.英語專業(yè)學生闡述性口語產(chǎn)出停頓特征及其與口語成績的相關(guān)性[J].東南大學外國語學院,2014(03).
[6]葉研,薛紅.論漢語的語法停頓[J].徐州師范學院學報,1989(01).
[7]王希竹.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者口語產(chǎn)出流利度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 2018.
[8] Cenoz, J. Pauses and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speech [J]. Reports-Research, 1998, 143.
[9] Deschamps, A. Temporal Variables in Speech [A]. In H. W. Dechert & M. Raupach (eds.), The syntactical distribution of pauses in English spoken as a second language by French students [C]. New York: Mouton, 1980.
[10] Goldman-Eislerf, F. Psycholinguistics Experiments in Spontaneous Speech [M]. London: London Academic Press, 1968.
[11] Lennon, P. Investigating fluency in EFL: a quantitative approach [J]. Language Learning, 1990(03).
[12] Peltonen, P. Exploring connections between first and second language fluency: A mixed methods approach [J].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2018(4).
[13] Riazantseva, A. Second language proficiency and pausing: A study of Russian speakers of English [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001(4).
[14] Wood, D. In search of fluency: What is it and how can we teach it? [J].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2001(4).
[責任編輯:王 ? ?辰]
A Study on the Pause Differences of Narrative Oral Production of Korean Advanced Chinese Learners
BAO Jie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Beijing 10083, China)
Abstracts: For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it is very common that the language proficiency is similar but the oral proficiency is different. This study compares the pause characteristics of narrative oral production within and between South Korean high-level Chinese learners and native Chinese speakers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s in the oral proficiency of high-level Chinese learners and their further development to native Chinese speake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fference in pause frequency and the difference in the use of fluent pause are the main factors that causes the difference in the oral proficiency of the Korean advanced Chinese learners. Meanwhile, the fossilization of pause length and non-fluent pause will hinde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Korean advanced Chinese learners towards the oral proficiency of Chinese native speakers. The above results will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the oral proficiency of Korean advanced Chinese learners, as well as Chinese teaching and learning.
Key words: narrative oral production; native speakers; Korean Chinese learners; oral proficiency; pause characteristics
收稿日期:2020—05—31
作者簡介:鮑 ? ?杰(1994—),女,河北承德人,北京語言大學國際學生教育政策與評價研究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二語習得、漢語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