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月峰,孫國才,王桂艷,王 健,黃文佳,盧鐵鋼,王俊茹
(鐵嶺市農業(yè)科學院,遼寧 鐵嶺 112616)
鐵粳15(原代號:鐵13A16)是鐵嶺市農業(yè)科學院2004 年以開229 為母本,以吉粳88 為父本,經有性雜交選育而成的中早熟水稻新品種。2005~2008 年F1~F4在院內試驗田按組合混合種植、 秋季按組合混收;2009 年春F5代按組合單株插秧, 秋季決選出8 個單穴;2010 年種植8 個單系, 秋季決選出4 個進入下年院內預試;2011 年院內預試中在秋季決選出117 號進入下年品比試驗。 2012~2013 年進行院內品比試驗。 預試、品比試驗同時在開原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做自然誘發(fā)稻瘟病抗性鑒定。 其中2013 年A 組16 號系2 a 綜合表現(xiàn)突出,早熟、抗病、高產、米質優(yōu)。2014 年參加遼寧省中早熟組預備試驗,2015~2016 年參加遼寧省中早熟組區(qū)域試驗,2016 年同時進行生產試驗。2017 年通過遼寧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為遼審稻2017004。
2.1.1 苗期性狀 發(fā)芽能力強,出苗快而整齊;秧苗健壯,葉色綠;抗低溫能力強,根系發(fā)達,移栽發(fā)根力強,返青快。
2.1.2 植株性狀 株型緊湊, 分蘗力較強, 平均17.1 穗/穴。株高106.9cm,主莖14~15 片葉,劍葉直立,葉色綠。
2.1.3 穗粒性狀 半散穗型,穗長16.8cm,120.5粒/穗,結實率89.3%,穎殼色黃,無芒,千粒重25.5 g。
生育期148 d 左右,屬中早熟品種,需≥10 ℃活動積溫3 000~3 100 ℃。 在鐵嶺地區(qū)一般4月15日育苗,5月25日插秧,8月1日左右抽穗,9月下旬成熟。
經沈陽農業(yè)大學田間抗性鑒定,中抗穗頸瘟,紋枯病、稻曲病較輕,抗倒伏,抗寒性較好。
經農業(yè)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杭州)測定,糙米率84.3%,精米率75.9%,整精米率74.4%,粒長4.9 mm,籽粒長寬比1.8,堊白粒率12.0%,堊白度1.2%,透明度1 級,堿消值7.0 級,膠稠度60 mm,直鏈淀粉含量14.5%,蛋白質含量7.7%,米質優(yōu)。
2015 年參加遼寧省中早熟組區(qū)域試驗,6 點平均產量646.4 kg/667 m2,比對照沈農315(591.7 kg/667 m2)增產9.2%;2016 年繼續(xù)參加省中早熟組區(qū)域試驗,5 點平均產量569.1 kg/667 m2,比對照沈農315(551.4 kg/667 m2)增產3.2%;2 a 區(qū)域試驗平均產量607.8 kg/667 m2, 比對照沈農315增產6.3%。
2016 年參加遼寧省水稻中早熟組生產試驗,5 點平均產量601.3 kg/667 m2, 比對照沈農315增產7.3%。
普通旱育苗播種量為180~200 g/m2, 軟盤或缽盤育苗播量控制在90~100 g/盤,并適時通風煉苗,培育帶蘗壯秧[1]。
該品種分蘗力較強, 插秧適宜密度為30.0cm×13.3cm,栽插3~5 株/穴。
農肥施用2 000 kg/667 m2,化肥施用標氮(硫銨)50~55 kg/667 m2、磷肥50~55 kg/667 m2、鉀肥10 kg/667 m2。氮肥底肥、蘗肥、穗粒肥的施用比例為4∶4∶2,穗粒肥依苗情遵循“寧早勿晚、寧少不多、可施可不施則不施”的原則施用,磷肥作底肥施入,鉀肥隨蘗肥施入[2-3]。
采用淺、濕、干相結合的淺水間歇灌溉原則,特別要注意中期適時曬田,保證根系活力,后期斷水不宜過早,以確?;疃挸墒靃4]。
實行“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合理施用農藥。 6月末至7月初,用稻豐靈250 g/667 m2兌水10~20 kg/667 m2噴霧防治二化螟、稻曲病。 稻瘟病嚴重地區(qū)在抽穗前和齊穗期用富士一號加以特殊防治[5]。
適宜在遼寧省東部及北部中早熟稻區(qū)種植,凡有效積溫在3 000 ℃以上的相似生態(tài)區(qū)均可引進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