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勤(長沙)
藝術家以綜合材料為媒介語言運用于藝術創(chuàng)作表達中,打破了一直以單一材料劃分畫種的架上美術門類。多畫種間的融通對藝術創(chuàng)作觀念的變化、材料語言技法的拓展大有益處,并且這種融通模糊了多畫種之間的邊界,為作品呈現東西方多元化藝術形式互滲演進提供可能性,使當代藝術表現獲得了更多的能量。這個時候大家關心的不再是單一繪畫媒介材料下的形式美學,而是作品的觀念表達以及精神的呈現于“綜合”后的“材料”。
在傳統(tǒng)繪畫中“材料”只是作為一個載體,是色彩與造型語言的物質媒介。隨著工業(yè)社會的到來,工業(yè)化文明的迅猛發(fā)展和科學技術理論研究的飛速推進,讓藝術家們的創(chuàng)作觀念和思維方式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藝術家從對“材料”的傳統(tǒng)思維認識轉而關注和思考材料藝術。美國藝術家理查德認為,“材料就是自然,而人身上自然的東西應該與自然有一種和諧”。對我們來說,材料語言在觀念表達中怎樣恰到好處地展開敘述,以及作為載體的物質材料如何在藝術家手中魔幻般地超越原本的文化屬性,這些都是問題的關鍵所在。“材料”作為藝術作品的物質基礎,承載著藝術家的思想意識和審美感受,是藝術作品內在意義的唯一載體?!安牧稀币詷蛄旱纳矸輷沃囆g的語言作用,與以往“材料”所承受的作用不一樣的是,現當代藝術家更注重材料本身所具有的意義,藝術家借鑒“材料”其自身所蘊含的意義通過材料語言的轉化去表達思想和目的,當材料從色彩語言與造型語言抽離出來,不再是色彩與造型的物質載體,那么“材料”本身就是作為一種“不說”的語言。
作為物質的材料本身它是沒有生命力的,而在藝術家創(chuàng)造過程中,物質材料獲得了生長動力。藝術家的文化直覺,既是對“材料”的直覺,也是對社會、民族、個體生命的體驗。宗白華說過,“一流的文藝不僅要有普遍性和人間性,同時他們必須含藏著一層深厚的意義與境界,以待千古真正的知己?!痹诂F當代藝術中,材料作為主體,不僅是外在形式的表現,更是具有內在的精神指向,“材料”通過藝術家的解構與重構,從自然材料到藝術的創(chuàng)造,更是賦予了“材料”新的生命力和人文精神,使之成為民族精神與自我思想觀念的準確詮釋者。在這種情況下,觀念就寓于材料之中,存在于材料的表現之中。
德國藝術家安德魯?基弗把自然材料泥土、沙、稻草等與工業(yè)材料瀝青、鉛、玻璃、水泥等還有來自現代文明的照片、文字等,以及感光的底片、麻布、煙頭、蟲膠、木炭、罌粟等直接搬到畫面中進行破環(huán)、重組,他的作品往往呈現出一種隱喻于追探意味的歷史感,并且引發(fā)整個時代的思想共鳴。他作品中的材料暗含著一種象征性并且具有特殊的精神含義。同樣,美國波譜藝術家勞森伯格利用生活器具、現成品、日常用品、各類商品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自此打破藝術和生活、商業(yè)和藝術、觀眾和消費者、藝術品和消費品的界線。材料本身就隱喻著觀念,暗含著藝術家要說的“話”。
綜合材料語言打破了畫種間的界線,也打通了東西方藝術形式的界限。任何一種有影響力、有歷史文化深度的藝術形式,如油畫和中國畫,在其形式背后都有一個強大的文化背景支撐著它。它包含著關于自然的觀念、人的觀念、空間的觀念、價值信仰以及這個民族的日常生活方式。而綜合材料語言藝術不同于油畫藝術、中國畫藝術這種極為成熟的藝術樣式,它雖是出自于西方但卻并不屬于西方,它像是一種世界性的藝術語言,打通了東方和西方藝術形式的界限。各民族藝術家會因為其生活方式,思維方式,意識形態(tài),社會文化,以及對世界的認識和個體感悟的不同而去選擇“材料”表達其思想和目的。蔡國強利用火藥這種極具中國符號的材料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讓中國傳統(tǒng)美學意境在當代藝術語境中復現。徐冰的作品《背后的故事》用各種廢料物在半透明玻璃燈箱背后進行造型,借用光的投射勾勒出了一幅幅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正面的霧氣氤氳,意境空靈的傳統(tǒng)山水景色與其背后的破爛、無序雜亂的場景形成了一種極為強烈的反差性。蔡國強和徐冰都借用材料語言表達自己的觀念,并且都是在”全球化”的語境下的本土化呈現。
“材料”因為時代、空間的不同而不斷發(fā)生著變化,就創(chuàng)作語境而言,它不受任何一種成熟的藝術形式限制,使藝術家能夠更為自由地去表現個體、民族、東方與西方、傳統(tǒng)與現代等。就此而言,我想,綜合材料繪畫作為一種世界性藝術語言形式,能否成為當代語境下中國繪畫藝術的另一種延展呢?是不是中國繪畫藝術在本土語境下向世界藝術發(fā)展的另一種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