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休白
青少年書法愛好者在嵊州國際書法朝圣節(jié)現(xiàn)場創(chuàng)作書法作品
如果說唐詩之路是系于中國詩壇的一條金帶,那么金庭就是綰結(jié)這條金帶的一枚蝴蝶。蝴蝶這么一別,金庭便有了吞吐百川的灑脫,傾泄萬壑的風韻。
如果說王羲之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座高峰,那么金庭就是嵌在這高峰上的一顆寶石。寶石這么一閃,金庭便有了光耀千年的底氣,浩蕩萬里的張力。
如果說嵊州是中國越劇的搖籃 ,那么金庭就是這個搖籃中的嬰兒。嬰兒這么一啼,金庭便有了流響史冊的韻律,神醉世界的清麗。
1600多年來,有多少詩人,泛舟這條詩路,為一見金庭魅力,揚帆鳴棹,踏訪探尋;1600多年來,有多少墨客,追尋這座高峰,為一瞻這顆寶石,朝圣膜拜,慷慨高歌;100多年來,有多少越劇迷,走近這個搖籃,為一睹越劇魅力,照影剡溪,打撈遺響。
金庭觀是王羲之晚年的隱居地和卒葬地。
據(jù)康熙四十二年的《王氏宗譜》記載:當年王羲之的五世孫王孟平,遵祖遺愿,舍宅為“金真觀”。后南朝齊高帝蕭道成又下令把金真觀修復一新,賜名“金庭觀”。
金庭觀自古被譽為“道家第二十七洞天福地”:四面環(huán)山,前有五老峰,后有放鶴峰,左聳香爐峰,右峙卓劍峰,群峰清秀翠綠,峰前溪水環(huán)繞,峰間清泉淙淙。金庭觀就坐落在這幽幽山谷間。
唐代文學家裴通這樣描述“越中山水奇麗,剡為最;剡中山水奇麗;金庭洞天為最……谷抱山闕,云重煙巒,迥亙?nèi)f變,清和一氣?;ü庹找苟?,水色含空而無底……真天下絕境也?!泵鞔耐跫兏呀鹜ド椒顬椤版?zhèn)東剡之要沖,壯洞天之形勝,為福地之靈宗”。
整個金庭觀籠罩著一層悠遠的墨香。一種遼闊的浩茫,悠遠的深邃,酣暢的詩情,愜意的放達,夾裹著陣陣墨香撲面而來,直鉆心底。
眼下的金庭觀是按《族譜》圖恢復起來的。院中兩棵聳天古柏相傳是當年王羲之種下的,雖歷千年卻更見風骨。一方庭石,也是原物,光亮鑒人。
但這里再也不見當年的墨沼、鵝池。從書圣殿、右軍祠、雪溪書院、潺湲閣飄來的陣陣墨香,在初冬的天空彌漫著。
始建于唐朝的王羲之墓道坊,因年代久遠,早已毀壞。眼下這座牌坊由王氏后裔于清朝道光年間重建。牌坊柱間額枋陽面刻楷書“晉王右軍墓道”。石碑經(jīng)百年風雨侵蝕,字跡剝饳,青苔附面,漫漶難辨。沿一條彎曲的卵石墓道依勢而上。墓道兩旁,古柏森森,群山環(huán)抱,峰巒疊嶂,瀑布掛潭,碧溪蜿轉(zhuǎn)。墓道盡頭便是一個高約一米多的石砌圓墓。墓前石碑上刻著一聯(lián):“一管擎天筆,千秋誓墓文”。
初冬的山風穿過樹林漫過墓地,空氣中彌漫著雨后的清洌。身處無邊的安寧與寂靜之中。環(huán)顧四周,聊想當年放鶴峰上的詩文唱和,筆架山上的翰墨揮灑,卓劍峰上的恣意放縱,香爐峰上的追逐歡笑,五老峰上的酣暢淋漓。霎時,1600年的王羲之復活了,整個金庭山麓也在眼前活泛起來。
華堂村如今已是嵊州市最大的行政村,里面居住著王氏第52 代至60 代的后裔共4000 多人。
王羲之是來金庭隱居的。東晉穆帝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他從會稽內(nèi)史任上辭官后,就帶上全家來到此地。
相傳王羲之還在任上時,就十分向往金庭。一到晚上,就騎猛飛來。故有“日在朝庭,夜在金庭”之說(現(xiàn)在,每到清明,王氏后裔來墓地祭祀,也不忘帶上一把猛草)。
別了官場的勾心斗角,磨掉心頭尖銳的棱角。淺吟低唱的平溪江隔絕了所有的喧囂與煩惱。王羲之在只有綠水青山的金庭放飛心情,追逐夢想。他身不由己,整日呼朋喚友,“盡山水之游,弋釣為娛”。
他沒有忘記躬耕田園,種植桑麻,揮毫賦詩。曠野廓清,嘯風傲月,聞雞舞墨,秉燭誦經(jīng)。更有身邊幾只白鵝相伴左右,好不自在。
放眼周邊,早有竺法潛、白道猷、戴逵等名士隱居。不久,玄言詩人許詢也聞訊從錢塘江邊趕來,筑知已墅。再后來好友支遁也聞訊趕來,在金庭山結(jié)廬說法。
一個在瀑布山上,一個在爐峰山麓,一個在金庭山麓,三個志同道合者,比鄰而居,時而撫琴對奕,時而清談玄言,時而詩作唱酬,時而臨溪垂釣。偶爾支遁、孫綽、謝安等人也來湊湊熱鬧。一時風流無雙,令世人羨慕不已。
王羲之在金庭過了六年多逍遙自在、舒心愜意的暮年生活。最終又把金庭給予他的一切都羽化在金庭的山水中。他的詩韻墨跡,他的精神氣質(zhì),他的人生追求,都一一深嵌在金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中,憑后人摸觸、深思、遐想。
華堂村是王羲之后裔的最大聚居地。而華堂古村,更是華堂村的核心區(qū)域。
一進華堂古村,全身便被一種久違的清幽、秀逸、靜謐包圍。
“鞋鄉(xiāng)戲迷會”越劇折子戲?qū)觯瑏碜葬又菔械难輪T在獻演呂布與貂嬋選段《小宴》
一座建于乾隆五十年的平溪橋,將華堂新村與華堂古村連為一體。橋下清溪潺潺,華堂古村倒映在水面,古樸而厚重,端莊而素雅,淡泊而安定。
據(jù)說王羲之離世后,六子操之在金庭觀繁衍生息,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王氏家族?!锻跏献谧V》記載,因王羲之和他的世代子孫均善書畫,后人曾將他們的書畫在此展覽,故稱“畫堂”。宋朝第二十六世孫王弘基率族人從金庭觀遷居臥猊山麓。因其屋舍精麗,山水清妙,“畫堂”才易名為“華堂”,后又由堂名演變?yōu)榇迕HA堂村如今已是嵊州市最大的行政村,里面居住著王氏第52代至60代的后裔共4000多人。
時值午晌,徒步尋訪華堂古村的人寥寥無幾。天突然下起了雨,整個華堂古村渲染成一幅立體的水墨畫。只聽到自己的腳步聲,在鋪滿卵石的巷子里回響,一會兒急促,一會兒舒緩,一會兒輕盈,一會兒沉重。曲折幽深的卵石小道呈井字型,將我們引向一個個牌坊、臺門、庵堂、碉樓、戲臺、池塘、水井。或明或暗的光亮將一寸一寸歷史揭開,呈現(xiàn)在眼前。
偶見一株野藤爬滿整面老墻,光影斑駁,山嵐氤氳。像歷史留下的一個殘夢、時間鐫刻的一幀冊頁。
偶見一棵月季旁逸斜出墻角池壁,含露凝嫣,嬌艷誘人,像絕世美人,千年不衰,永綻微笑。
站在連接“雙塘”的小橋上放眼望去,王氏宗祠(全國文保單位,又稱大祠堂,建于明正德七年(1512年)氣宇軒昂,白墻黑瓦,屋宇嵯峨。入內(nèi),飛檐翹角,雕梁畫棟,鏤花門窗,原汁原味,古意盎然。一株已歷500多年的月季正傲然綻放塘墻。地面卵石青苔斑斑,更添歷史滄桑。
在右軍殿,一眼就看到二排書桌,各各放著文房四寶,鋪開的宣紙墨跡未干。王氏55代孫王德忠王德忠告訴筆者,這些字都是村民們的習作。來他這里學書法的村民最小才七歲,最大的已92歲。而華堂古村家家戶戶都有文房四寶,老老少少都會寫毛筆字?!岸苏龑懽郑?guī)矩做人”是王羲之書法文化留給他們的啟示。
徘徊在一張張書桌前輕輕摩挲一張張書法,仿佛觸摸到了王羲之跳動的脈搏。四周沒有一點聲音,注目凝視,思接千載。終于明白了當年王羲之立下的“敦厚退讓”四字家訓為何能發(fā)展成“上治下治,敬宗睦族。執(zhí)事有恪,厥功為懋。敦厚退讓,積善余慶”24字王氏家訓,且代代相傳。王羲之的書法對華堂村人來說,就是一種精神符號。蘊含在其書法背后的“和”、“孝”、“規(guī)”、“學”、“義”等千年家學也正是通過書法藝術的弘揚,成為了華堂人追求的精神取向。
華堂古村歷史上有“十廟十庵十祠堂”之稱。至今仍保留了大批明清以來的建筑。在10萬平方米的古村內(nèi),還有55座老臺門。一個流經(jīng)全村家家戶戶的“九曲水圳”,雖歷五個多世紀,仍完好如初,至今仍是全村生活、灌溉、消防的重要設施。
在華堂村,這里有活的肌理,美的生態(tài),史的延續(xù),以及一個村莊的靈魂與王氏文化的緊密勾連。
流經(jīng)金庭鎮(zhèn)的金庭江是黃澤江的源頭,而黃澤江則是剡溪的源頭。如此說來,金庭江是剡溪源頭的源頭了。
一條剡溪孕育了一條唐詩之路,這條唐詩之路從遙遠的魏晉一路逶迤而來。
站在四明山南麓,這條金庭江顯得那樣的含蓄、內(nèi)斂、沉穩(wěn)。整個金庭,在這條金庭江的慰撫下,顯得秀麗、媚嫵、靜謐、奇幽、圣潔。它不急不躁,淺吟低唱,似在輕輕訴說著金庭的千年風流。
王羲之之后,有多少高人隱逸剡溪,不得而知。但歷代文人墨客遠涉山水,踏訪剡溪,一半是為了兩岸山水,一半則是為了金庭隱士。據(jù)考證,唐朝共400余位詩人到過剡溪,留下2000余首詩歌。這些詩人有誰能繞過金庭呢?
中國山水詩開山鼻祖謝靈運來了。他泛舟剡溪,尋訪金庭。到了剡溪口的嶀山,見到峰巒疊嶂,山脈逶迤,更是喜歡,索性辭了官隱居下來。
據(jù)考證,唐朝共400 余位詩人到過剡溪,留下2000 余首詩歌。這些詩人有誰能繞過金庭呢?
李白曾多次來金庭觀憑吊。他一路漫游,一路吟唱:“入游月邊去,舟在空中行。此中久延佇,入剡尋王許?!?/p>
金庭是唐詩之路上繞不開的一個結(jié),歷代文人墨客泛舟剡溪,歌詠金庭,朝圣羲之。在華堂古村王氏宗祠,有滿壁詩墻,從晉許玄度、孫綽、王獻之到唐李白、杜甫、皎然、孟浩然;從宋蘇軾、王十朋到元趙孟頫、倪瓚;從明徐渭、楊世植到清王國維、康有為,可謂歷經(jīng)千年,詩路不斷。
詩路不斷,連綿至今。金庭農(nóng)民詩人姚福銓,至今已出版了四部詩集,都與剡溪有關。在他那本《剡溪流韻》上,看到了剡溪帶給金庭人的無限想象。
是因為金庭是剡溪之源,還是因為金庭有王羲之的風流遺韻,金庭的文化總帶上從容不迫、精美雅致的底色。于是柔糯的越劇誕生在金庭也就不足為怪了。
清越一曲,芳華綻放,在金庭的三個村落中,誕生了不少越劇名家。有“越劇西施”之稱的“越劇十姐妹”之一竺水招,她是靈鵝村人,從小就在后山村小科班學藝;有“越劇皇后”之稱的姚水娟是后山村人,1930年進后山村群英舞臺科班學藝;有“越劇皇帝”之稱的“越劇十姐妹”之一尹桂芳,雖是新昌人,但她十歲那年沿剡溪而下,來到坎頭村李華水家學藝。
三位越劇名家雖早已永別金庭,但漫步于這三個小村時,仍能感受到她們留下的風流遺韻。現(xiàn)在金庭幾乎人人都會唱越劇。靈鵝村人還成立了越劇戲迷俱樂部,每逢佳節(jié),出演一臺大戲。而竺水招的女兒也每年回鄉(xiāng)為村民演出。
金庭不就是一頁流淌著詩韻、墨韻、越韻的審美史冊嗎?在這頁史冊上,我們讀出了澄澈、輕盈、柔美、從容、豐沛、細膩、雄偉、博大。
而站在靈鵝峰下,遙望萬畝李樹。聊想滿山遍野的點點李花綻放,如詩如歌,迎風吟誦。那是一種怎樣的場景?。?/p>